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募心募愛 攜手行善

募心募愛 攜手行善

E-mail 列印
當「佛在靈山」的樂曲響起時,培訓學員們跟隨引導的志工入關渡靜思堂三樓講經堂,開啟今天的第一堂課:學佛行儀、「禮佛三問訊」及放掌。

志工蘇美玲示範如何正確結毘盧印,接著由清修士張靜一指導學佛行儀的「禮 佛三問訊」。在清脆的引磬聲中,學員彎腰九十度鞠躬,默念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停下來再等待隊輔志工逐一糾正姿勢,這是基本功,所以每一次都經過精心的觀察與調整。調整是為了做到最好。

◎探索慈善之門

接著轉往三樓功能教室,全體學員在佛號聲中靜心後,由周佳蓉、蔡淑惠、連經樂、陸晏婕等四位慈濟志工分享慈善訪視心得。

「訪視是一項團隊活動,以三~五人為佳,需要充足的時間準備,並且尊重對待,不得擅自拍照或翻閱個案物件。」志工周佳蓉指出,訪視個案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案件都獨一無二,需要真誠關懷和實際了解。她引述上人的話:「不了解人間疾苦,就無法領悟真理。訪視是走進人群,守護苦難的第一道門。」

「要讓孩子們學會先自助,再求助。」志工蔡淑惠說,她分享陪伴安心就學方案的個案孩子一起把家打掃乾淨,並且帶著他們一起做環保。她分享第二個個案裡,留自己電話方便案家聯繫,沒想到讓案家過度依賴,嚴重影響自己情緒,經此她學會「慈悲要有智慧」。

志工連經樂強調:「每個個案都是和我們有緣,因為他們用生命的故事,教導我們生命無常,他們分享隱私,心中最晦暗的那一面。」透過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的慧命也能成長。

「能夠幫助別人的人,才是有福的人。」志工陸晏婕分享在看訪視個案中,看到因緣業力的牽引,反觀自己身上也是有很多的業力牽引,「我們自己放不下,唯有多參與,多學習,才可以在這些個案中獲得無盡寶藏,讓自己生命更完整。」

◎學員交流時刻

「如何在訪視苦難案家後平復心情?」培訓學員蔡依芳提問,周佳蓉回覆提醒:「在事前要了解個案,訪視過後可安排其他活動,轉換自己的心境,從案家的事相中抽離,以免被案家的困境所影響。」

另一位志工何擎志詢問如何決定要幫助個案以及如何提供幫助?陸晏婕表示,個案有許多類型,社會上也有很多其他救濟管道,建議由訪視團隊共同形成共識,考量是否需要緊急救助或長期支持,以及是否可申請政府或其他社福資源。

學員莊慶福感恩的說:「透過訪視,可以見苦難,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了解到師兄師姊的付出,大幅改善感恩戶的環境。」他說,曾隨同志工看個案時,師姊一直鼓勵個案去找工作,而不是直接給感恩戶補助,讓他更明白師姊的用心良苦。

◎募愛募心行善

各區培訓學員推派代表,分享參與募款和慈善活動的心得。人文志業培訓學員李旻佑說,邀約同伴參與慈濟慈善活動,透過互動的過程,感受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感動,讓愛循環下去。

「不怕一丈走不到,只怕寸步不移。」北投一和氣區許丹說,這句靜思語讓她克服緊張,敞開心扉參與募心募愛。北投二和氣區的林亭君以自己成功募款的實例,與大家分享:「上完培訓課程及耕福田後,是最佳的募款時機,因為此時充滿感動與心得。」她鼓勵大家不要設限自己的能力。

「我聽到叮咚聲,內心充滿感動。」北投三和氣區王麗燕表示,聽到有人把硬幣放進慈濟的愛心竹筒,內心充滿感動,讓她深刻體會到愛心的力量,期持續募心募愛,讓更多人受惠,善的循環永不止息。北投四的蔡依芳分享,募心募愛方式是從家人做起,善用工具,拓展善緣,不但成就他人也圓滿自己。

士林一和氣區林昀言分享,在下班後進行掃街募款的經驗,還感謝商家的支持,進一步凸顯了善行需要社區的共同努力。士林四和氣區游謦榕感恩愛心商店放置愛心竹筒,讓大家更容易參與,收到愛心的感動,鼓勵大家踏出去接觸民眾與商家,共同努力行善。

這場以慈善為主題的培訓課程,志工分享他們在慈善及訪視的心得,透過彼此的努力和支持,互相鼓勵攜手前行,傳遞愛與關懷,共同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圖左 :陸晏婕分享唯有多參與,多學習,反觀自照,讓自己生命更完整。[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2024年4月28日在關渡靜思堂舉辦培訓慈善課程,學員分享了他們在募款和慈善訪視的心得,如何化解原先對募款的保留態度,到理解慈濟價值,進而彼此鼓勵攜手行善。[攝影者:魏國林]

圖左 :北投二和氣區的林亭君以自己成功募款的實例,與大家分享:「上完培訓課程及耕福田後,是最佳的募款時機,因為此時充滿感動與心得。」[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學員進入教室在佛號中靜心,準備進行慈善訪視課程。[攝影者:黃大倫]

圖左 :周佳蓉指出,訪視個案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案例都獨一無二,需要真誠關懷和實際了解。[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要讓孩子們學會先自助,再求助。」蔡淑惠分享陪伴安心就學方案的孩子。[攝影者:魏國林]

圖左 :學員莊慶福感恩地說:「透過訪視,可以見苦難,知道自己是幸福的,了解到師兄師姊的付出,大幅改善感恩戶的環境。」[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年僅十八歲的吳品俙是全場最年輕的培訓,她感恩成長的路上有師姑師伯的陪伴,將帶著大家的愛繼續行菩薩道。[攝影者:魏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