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慈濟廣邀各道場法師 為58周年布展弘法

慈濟廣邀各道場法師 為58周年布展弘法

E-mail 列印
5月12日慈濟在中正紀念堂舉辦浴佛大典,迎接佛誕節、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殊勝日子,並於浴佛大典正堂階梯的兩側,展開佛陀一生足跡佈展——「禮敬與感恩」慈善人文特展,邀請各大寺院法師在布展現場說法,會 眾於浴佛前可以參觀布展,深入瞭解佛誕的意義與佛陀的智慧。

◎專業導覽 禮敬三寶

布展分A、B兩區;A區為「回饋佛陀故鄉-傳續正法到佛國」、B區為「證嚴法師說故事-落實佛法在人間」。當天會眾踴躍共襄盛舉,應邀前來的法師從八大聖地介紹佛陀的一生經歷,進而宣揚佛陀救拔苦難、利益眾生的發心,透過專業親切引經據典的方式,結合當代的慈濟志工付出,以此帶領大眾更親近佛法。

慈濟於浴佛活動前辦理布展導覽,釋明高法師強調特別有意義,他導覽釋迦牟尼佛的八大聖地,追尋佛陀一生的足跡:誕生、成道、轉法輪、涅槃。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在藍毘尼園的無憂樹下生下了悉達多王子,這是佛陀最後一次輪迴、最後一次降生人間。明高法師表示:「八十歲佛陀準備涅槃,阿難尊者提問,釋尊不在的時候,如果一些在家、出家佛弟子想要以感謝的心、尊敬的心拜訪一些地方,應該拜訪哪裡?佛陀說,拜訪我出生的地方、開悟的地方、轉法輪經的地方、入涅槃的地方,敬重佛、法、僧三寶的佛弟子都應該去拜訪。」

仁青久美 格西喇嘛今天導覽的是「毘舍離」跟「靈鷲山」,這兩個是佛陀傳法當中最主要的兩個聖地,在毘舍離佛陀講了很多經文,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有「維摩詰經」與「寶積經」。他表示:「有一年,毘舍離遭遇乾旱和傳染病流行,國王便向佛陀求助。佛陀要解決這個問題,便傳了一個藥師法門的經典,傳染病就消失。這個地方也是佛陀預告,在拘尸那羅涅槃,是第二聖地。佛陀涅槃之後一百多年,在這個地方將有很多個修行比丘前來傳經、律、論。」

◎成佛度眾 斷諸煩惱

慈濟每年都將浴佛節跟母親節結合在一起,會藏法師覺得非常好也非常恰當,他表示:「佛陀非常的孝順母親,因為世尊在藍毗尼的無憂樹下誕生,摩耶夫人在產後七日就去世。佛教的經典裡面很多都是講世尊到忉利天宮去為母親說法,地藏經第一句話,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當初佛陀出家非為自己解脫,還要度眾生。阿含經裡面有提到,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這是小我昇華到大我乃至勘破無我之深意。」

佛陀轉法輪根本目的,就是要幫助一切有情眾生成就無上菩提。密寶法師指出:「學佛的目的只有兩個,就是成佛和幫忙眾生。成佛的正因即是慈悲跟智慧,換成現在的名詞是柔和跟包容,在生活當中看到很多人處於順境與逆境交替中,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對待以柔和與包容。當慈濟人去幫忙眾生,也會面臨順境和逆境,這不可怕,重點是要對其柔和與包容。」

佛陀以其所證悟的中道智慧來教導眾生,希望眾生皆能斷諸煩惱,以達離苦得樂的目的,那要怎麼才能斷諸煩腦呢?民眾林有伸先生表示:「如果凡事都能在人情義理的前提下,設身處地在彼此的立場來考量,以無私的心來待人處事,感性與理性相配合,我想煩惱就算不能斷盡,也能相對減少許多。」這種中道智慧其實也類同於儒家尚書所言「允執厥中」,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喜聞佛法 心繫慈濟

賴明丰小姐對於法師談到王子的誕生非常殊勝,一出生就有個阿私仙跟國王說,王子未來是一個覺者。王子感受到苦是一個什麼時機點?淨飯王在耕田的時候,牛仔前面走,後面必須要鞭打,牛身上留下的血滴在土地上;田耕過去的時候有很多的昆蟲、蚯蚓跑出來,鳥看見這些昆蟲就飛下來吃了,這種弱肉強食在各個地方都可以看到。王子一出生都沒有吃過任何的苦,就在看到那一刻他覺得人生多麼不平等,昆蟲會被鳥吃,牛耕田會被人打,看到苦的根源。

賴小姐表示:「苦是集來的,我深深地覺得,覺者的誕生絕對不是只這輩子,是生生世世的。出生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是來度化眾生,除了要放下自己尊貴的身分之外,又看見的自己人生。到底為什麼印度的種姓這麼的不平等,王子想要了解苦的根源,要走出皇家,出家之後他還要度眾生。所以是非常的殊勝的一種因緣,讓我們覺得一個覺者的誕生絕對是有原因的。就像我們在臺灣能夠遇見慈濟,遇見我們慧命的導師,也是一個非常殊勝的一個緣。」

李素梅小姐到達第三站鹿野苑,覺得法師們都講的很好,都很想把他們的體悟跟經驗跟大眾分享,她笑顏逐開說到:「鹿野苑這一站的法師很特別,讓我們會心的一笑,他說不論是生老病死、成住壞空或是三理四相,這一些都是來自於般若,般若是翻譯成覺性。大家都很開心,因為他互動很好,他會問大家,在這裡呀、在說話、在做很多事情,是來自於哪裡?然後我們大家都會回答說般若。很多事情把它簡單化一點,就非常容易理解,原來我們的身是來自於般若,我們在這個人世間也是般若,我們往生了也要像佛陀一樣的往生到般若。所以大家聽的都很開心。」

慈濟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禮敬與感恩」慈善人文特展活動,透過展示佛陀的一生轉凡入聖的足跡,帶領大家瞭解佛陀的本懷,啟發行菩薩道、利益眾生。期望藉由布展活動能廣泛傳播佛法的智慧,並啟迪更多人參與實踐。證嚴上人帶領著慈濟人,依著佛陀的精神所走的這條慈濟菩薩大道,是一條真實之路,期待參訪的民眾也能跟隨佛陀足跡,找到人生方向的指引。

圖左 :慈善人文特展邀請各大寺院法師在布展現場說法,會眾於浴佛前可以參觀布展,深入瞭解佛誕的意義與佛陀的智慧。[攝影者:楊文道]
圖右 :仁青久美 格西喇嘛導覽的是「毘舍離」跟「靈鷲山」,這兩個是佛陀傳法當中最主要的兩個聖地。[攝影者:楊文道]

圖左 :會藏法師表示:「阿含經裡面有提到,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這是小我昇華到大我乃至勘破無我之深意。」[攝影者:楊文道]
圖右 :密寶法師指出:「學佛的目的只有兩個,就是成佛和幫忙眾生,成佛的正因即是慈悲跟智慧。」[攝影者:楊文道]

圖左 :林有伸(左二)先生表示:「以無私的心來待人處事,感性與理性相配合,我想煩惱就算不能斷盡,也能相對減少許多。」[攝影者:陳正富]
圖右 :賴明丰小姐覺得一個覺者的誕生絕對是有原因的,就像遇見慈濟、遇見慧命的導師,也是一個非常殊勝的緣。[攝影者:楊文道]

圖左 :李素梅小姐(左四)領悟很多事情把它簡單化一點,就容易理解,原來人的身來自於般若,在這個人世間也是般若。[攝影者:楊文道]
圖右 :慈濟透過展示佛陀的一生轉凡入聖的足跡,帶領大家瞭解佛陀的本懷,啟發行菩薩道、利益眾生。[攝影者:楊文道]
圖左 :依著佛陀的精神所走的這條慈濟菩薩大道,是一條真實之路,期待參訪的民眾也能跟隨佛陀足跡,找到人生方向的指引。[攝影者:楊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