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經驗交流分享 智慧傳承法脈

經驗交流分享 智慧傳承法脈

E-mail 列印
5月18、19日二天,在慈濟三重靜思堂舉辦「北區幹部精進研習營」,以四場研討會,針對八大議題進行討論,參加營隊總人數計六百五十八人。原本計畫於花蓮舉辦本次活動,因0403地震之故,而改至三重園區舉行。 課程規劃以證嚴上人核心精神,以及架構運作模式,盤點社區發掘人才,達到適才適用,以提高團隊運作默契,期盼人人都可發揮良能。

學員長許學智在開營前期勉大家,參與精進日需時刻叮嚀自己,展現道氣。許學智表示,請大家課程中及行進間維持道場默契,希望用心安住於此,精進學習。

一開場,由德勷師父主講「靜思家風 脈脈相傳-修行安住」,從克難、克己、克勤、克儉的靜思家風說起,帶入證嚴上人一生一志,實踐「法華」的精神,期勉學員自我修鍊,早日回歸清淨本性。

◎法親相扶持 合心同耕福田

接下來進行分組研討,學員圍坐一起,分享聲音此起彼落,熱絡交流,討論「如何落實小組關懷」、「合心共識與落實分工」等議題。萬華志工陳靜慧表示,在慈濟學到最重要的是「帶人要有溫度、要用心」,秉持著感恩、尊重、愛的信念,帶領她的團隊。

她在慈善訪貧團隊承擔了七年的志工,一路上與許多人結下了深厚的緣分。從每一次的活動中學習縮小自己,溫言暖語與人溝通。團隊在法親關懷這方面做得很棒,例如有法親生病時,團隊會帶着行動浴佛、鮮花和水果去祝福他,這樣的關懷,感動了他們的家人。當法親家人康復後,就有向心力,再投入團隊中一起付出。

陳靜慧表示,不會是自己去做一件事情,身邊一定帶着很多人一起投入,所以他們的團隊非常有默契與共識,大家一起合和互協,完成任務。

臺北市中正區志工傅漢真,她認為動之以情,可以啟發出一分力量。傅漢真說:「除了用 line,還可以打電話邀約,有溫度的互動,讓對方感受到誠意。」透過 line 的布達,也能了解哪些志工較少參與活動,團隊進一步法親關懷,用耐心與愛,希望能讓較少參與活動的志工歸隊。

聲音輕柔的許瑞珍,來自北投區,分享自己剛承擔和氣組長時,與比較年長的和氣隊長在溝通上,有些格格不入,她說:「後來我發現,是自己的態度要改變。」現在師兄已成為強而有力的護法金剛。

許瑞珍說:「剛開始只想到要完成任務,不懂得結好緣。後來才知道要溫言柔語地請教,學習看師兄的優點。」有時在師兄出勤務時,提供茶點,這樣護法金剛不但勤務上給予很大的協助,例如香積廚房的洗地、比較高窗戶的清潔、鋤草等,有時款待貴賓的擺盤,和師姊比起來也毫不遜色。她認為隊組合心,同耕福田,力量加倍,大家更像是法親一家人。

◎溫暖為後盾 關懷更勝做事

午齋過後,針對「小組關懷多組活動」、「隊組合心耕福田」及「組隊與功能組共識默契」等議題進入第二段分組研討。

帶著香港口音,住在基隆的曾賢明,在社區承擔協力長。他認為小組要「箍好」(臺語),關懷很重要。曾賢明表示,在團隊中,很會做事不是最重要的,要「人人好」,用心關懷每位隊員,讓彼此感受很好「逗陣」(臺語),才是首要。另外,有勤務請窗口負責,要給窗口力量,關懷他們在承擔過程中,有無遇到困難,給他們堅實的後盾,給予溫暖的感受。

新泰區承擔和氣隊長的陳正一率先分享,他表示,新冠疫情期間,會議、共修都採線上方式進行,疫情過後,要重啟實體會議或互動,發現社區興趣缺缺,紛紛表示:「視訊就好。」陳正一心想,見面三分情,一定要辦實體聯誼,將大家過往的熟悉感找回來。

陳正一也提到,過往的活動由慈誠隊規劃居多,面臨慈誠隊平均年齡越來越長,年輕人又少,於是與委員組協調,輪流規劃活動,藉活動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經過八個月的努力,目前已有初步成果,且隊組合心,同耕社區福田。

南港區姚文萱表示,若在承擔過程遇到問題,先省思自己的心有無守住?他說,能做慈濟很有福,遇到煩惱要歡喜面對,因為煩惱即菩提。處在順境,少了學習的機會,處在逆境是考驗自己心念,端看自己如何轉念。如果心思能轉化,逆境是養分;無法轉念,難題即成為汙泥。

姚文萱說,他是臨危受命接下和氣隊長,困難很多,但他認為,不要讓問題困擾自己,讓願力大於壓力,按照上人教導來做,方向就會正確。帶領,自己要先跳出來做。姚文萱懇切地說:「帶人帶心,用行動帶著大家一起來做。」

在各組回饋交流時,淡水區盧淑惠分享,去年剛接和氣組長,因行政區幅員很廣,訪視個案需要師兄陪伴。她表示,淡水區要輪值關渡靜思堂勤務,承擔香積時,製作上千個餐盒,就需要多組協助,此時資深志工會帶動大家一起做。另外,每個月9日是團隊輪值打掃,隊長帶著師兄到關渡靜思堂協助,落實隊、組合心耕福田,這些讓盧淑惠心中充滿感恩。

經過熱烈分組研討、彼此分享後,接著由靜思精舍德勷、德柏師父,帶領學員虔誠拜懺,潛沉淨心反觀自性。林妙姿在拜懺的當下,回顧過往的錯誤觀念與行為。她認為當下懺悔還不夠,還要發願。尤其在生活中的環保和茹素推廣,無法做得那麼落實,所以要發願,帶動身邊的人蔬食,以翻轉共業。

當天研習近尾聲,齋堂內,香積志工將醬油倒入白飯拌炒,讓麻油薑味融入其中,陣陣飄香,這是慈濟人口中的「師公飯」。志工不怕炎熱,站在煎鍋前,將裁切方正的豆腐,每片煎至金黃酥脆,這是早期師父一塊「鹹豆腐」配一碗「師公飯」的景象重現。賦歸時,學員依序領受「師公飯」飯盒,希望學員體驗師父們蓽路藍縷的精神,用心感受克難、克儉的慈濟家風,也結束了今天充實的研習課程。

圖左 :傅漢真(右)表示,除了用line,還可以打電話邀約,有溫度的互動,讓對方感受到誠意,較能凝聚向心力。[攝影者:蘇峻民]
圖右 :萬華志工陳靜慧(站立者)在慈善訪視承擔了七年的志工,一路上與許多人結下了深厚的緣分,學習縮小自己,溫言暖語與人溝通。[攝影者:趙子雄]

圖左 :陳正一(前右)表示,面臨慈誠隊師兄平均年齡越來越長,年輕人又少,於是與委員組師姊協調,輪流規劃活動,藉活動發掘人才,培養人才。[攝影者:張晏瑜]
圖右 :帶著香港口音,住在基隆的曾賢明(站立者)在團隊中,很會做事不是最重要的,要「人人好」,關懷每位隊員,讓彼此感受很好「逗陣」才是首要。[攝影者:張晏瑜]

圖左 :淡水區盧淑惠分享,去年剛接和氣組長,因行政區幅員很廣,承擔香積時,製作上千個餐盒,就需要多組協助,資深志工帶動大家一起做。[攝影者:陳忠華]
圖右 :靜思精舍德勷、德柏師父(臺上),帶領學員虔誠拜懺,潛沉淨心反觀自性。[攝影者:蘇峻民]

圖左 :林妙姿(右)在拜懺的當下,回顧過往的錯誤觀念與行為。她認為當下懺悔還不夠,還要發願茹素與環保的推廣。[攝影者:蘇峻民]
圖右 :香積志工將醬油倒入白飯拌炒,讓麻油薑味融入其中,這是慈濟人口中的「師公飯」。[攝影者:林群傑]
圖左 :志工不怕炎熱,站在煎鍋前,將裁切方正的豆腐,每片煎至金黃酥脆,這是早期師父一塊「鹹豆腐」配飯的克勤、克儉慈濟家風。[攝影者:趙子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