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傳承智慧 青年培力續法脈

傳承智慧 青年培力續法脈

E-mail 列印
2024年北區幹部精進研習營,今日(5/19)進入第二天的研討,三百三十二位學員會聚在三重靜思堂,延續前一日的課程方式,以分組討論凝聚共識。

慈濟志業從早期克難、胼手胝足,一路以來方向明確,行願法華 ,至今即將邁向一甲子。慈濟永續,需要一代接一代的傳承,如何接引青年人才,傳承資深慈濟人的智慧。社區道場經驗分享,以青年接引為主題,邀請新北市新泰區與臺北市中正區團隊,由年輕人發聲,並分享他們在慈濟的成長之路。

◎青年力量 注入一股清流

新泰區資深志工黃正賢表示,青年傳承,為社區道場注入一股清流與力量。輔具團隊成立至今,因為有青年力量加入,分擔年長志工的體力,也讓年輕人收穫法喜。

陳和良即是輔具青年團隊一員,本身是慈二代,從小在慈濟氛圍中長大,陳和良笑著說:「早上薰法香、晚上大愛劇場,其實我都沒在看,但耳畔都是那個聲音。」

在慈濟志工媽媽的邀約下,偶而會參加歲末祝福、浴佛等活動,與慈濟仍保持距離。「因為想保有自己年輕人的生活。」直到有一次聽到媽媽王淑雲說,新泰聯絡處要搬遷,需要年輕人的力量。他覺得該出一分力。三天的參與,他看到志工如螞蟻雄兵,沒有人偷懶,只有默默主動補位。「雖然累,但覺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此後,他樂於參與勤務,資深志工也不時利用空檔,分享慈濟動人的故事,並不急於要求他完成任務,而是讓他知道「為什麼而做」。親身投入後,那年歲末祝福,他聽到〈禮讚〉、看到上人進場,眼淚潰堤,決定參加培訓,受證為慈誠。

一年過去,在資深志工陪伴下成長。他去年勇敢承擔輔具窗口,因為知道背後有一個堅強的後盾與安定的力量。

◎創造平台 同溫層更給力

同樣身為青年,新泰區楊依捷在許多活動中已經是規劃者,2023年的《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成為大種子,與李豐智兩人,以四個月時間指導新泰、蘆洲、三重的志工圓滿一場演繹,也影響參與演繹的年輕人。

楊依捷認為,要接引年輕人需要平臺,「並非年輕人很厲害,而是法脈傳承,需要一棒接一棒傳下去。」她分享,當一個年輕人在慈濟這個陌生的群體中,會希望能找到和他同類型的人。「我們擺入一位年輕的種子,讓他看到種子的身形,有他想要學習的方向。」同溫層的接引更有力。

她舉例,新泰區有一位年輕人,個性非常內向、害羞。當他四個月的集訓完之後,卻能勇敢地站在臺前,當師姑師伯們的演繹示範者。演繹圓滿之後,他為了突破自己,也鼓起勇氣、拿起麥克風,承擔歲末感恩會的司儀。因為他發現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讓他找到了成就感與價值。

經藏演繹帶動了許多年輕人的參與,「演繹之後回歸社區,我們可以做什麼?」當社區也發現年輕人越來越多時,楊依捷認為年輕人需要有平臺,才可以凝聚與共識,她很感恩合心和氣的幹部,給予年輕人發揮與成長的空間。

◎音控團隊 同儕度彼此鼓舞

「我年輕,我承擔,我願意。」充滿活力與笑容,中正區年輕人團隊共同承擔,也一起成長。

講臺上十一位年輕團隊,陣容龐大,站在中間的鄭珺月首先發言,儘管帶著口罩,依然看得出臉上的笑容,她分享透過音控功能組勤務,帶領一群年輕人共同學習與成長。

鄭珺月笑說:「會加入音控組,是因為師姊告訴我:『沒關係,你只要會電腦。』所以我就來了。」卻也一股腦地投入……直到中正靜思堂啟用時,在資深志工邀約下,承擔音控功能組的窗口。

因為音控室設備多,她怕自己會手忙腳亂,先從身邊同學陳嘉琪邀約來幫忙。「我就是被她這句話:趕快來音控室玩一玩,而掉入這個小坑了。」陳嘉琪笑著說,卻也因此參與慈濟的活動,進而培訓、受證,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分子。

但是一位怎麼夠?鄭珺月說,只要看到與她年紀相仿、已受證的志工,她都不願錯過,試著邀約:「來音控組玩一玩。」有人受證後因緣不具足無法出班,有慈青畢業後忙碌斷了慈濟緣,都因鄭珺月的一句話「來玩一玩」,大家有事一起做,有問題一起扛,凝聚大家的心。

「同儕一起學習,讓我們學會了合作,還有溝通,最重要的是團隊的精神。」年輕人團隊上台分享,充滿正能量,他們說:「在慈濟大家庭,不怕不會做,只要學,就能做。」

◎放手信任 培養幹部人才

資深志工呂梅英表示,「從他們的分享中,感覺到年輕人需要年輕人來帶,也就是同儕度的力量。」她認為慈濟要年輕化,除了培養人才,更要培養幹部的人才。」

尤其當他們開始的規劃時,資深志工一定要陪伴,而且要放手讓他們主導,放手後要相信、給予肯定;肯定與陪伴,能力加倍。

中山區陳麗玉認為:「接引年輕人需要一個平臺凝聚大家的心,以延續這股年輕的力量。」陳麗玉提及數年前在南港車站舉辦環保展,當時邀約年輕人承擔站長,可惜的是沒有延續這股年輕的力量。

聽完分享,她希望回到社區,可以利用自己有把握的環保功能,每月最後一週邀約慈二代,或訪視家庭的年輕人一起參與,多陪伴、多關懷,設立平臺,延續年輕人那分初發的心。

年輕人的發聲,也讓大家看到一個個微光的臉龐,散發出年輕的熱情與活力。他們積極承擔責任,承襲著慈濟的精神,透過團隊合作,共同學習成長。

圖左 :「我年輕,我承擔,我願意。」充滿活力與笑容,中正區年輕人團隊共同承擔,也一起成長。[攝影者:蘇峻民]
圖右 :新泰區志工黃正賢表示,輔具團隊成立至今,因為有青年力量加入,分擔年長志工的體力,也讓年輕人收穫法喜。[攝影者:蘇峻民]

圖左 :陳和良在資深志工的陪伴下成長,並勇敢承擔輔具窗口,因為他知道背後有一個堅強的後盾。[攝影者:蘇峻民]
圖右 :楊依捷認為,要接引年輕人需要平臺,同溫層的接引更有力。[攝影者:蘇峻民]

圖左 :「五十九歲以上請舉手。」楊依捷提問,現場超過八成的志工呼應,可見法脈傳承需要一棒接一棒傳下去的重要。[攝影者:蔡瑞聰]
圖右 :陳嘉琪(左)笑說自己是被鄭珺月(右)一句話:「來音控室玩一玩。」掉入這個小坑,卻也進而受證,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分子。[攝影者:蘇峻民]

圖左 :中山區志工陳麗玉(前排右三)表示,接引年輕人需要一個平臺凝聚大家的心,以延續這股年輕的力量。[攝影者:蘇峻民]
圖右 :學員認真聆聽,汲取經驗,充飽能量,回到社區為慈濟永續注入新的活水。[攝影者:蘇峻民]
圖左 :呂梅英(中)表示,慈濟要年輕化,更要培養幹部的人才,而且要放手、信任與肯定。[攝影者:蔡瑞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