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兩個月後再見 往診循環送愛不息

兩個月後再見 往診循環送愛不息

E-mail 列印
貢寮一個依山傍水的漁港,沿著蜿蜒三十公里的公路,一邊有著美麗的海岸,一邊是奇岩嶙峋佇立的山壁。貢寮是臺灣最東邊的行政區,人口約莫一萬多人,著名的草嶺古道,與三貂角都在這兒。

貢寮義診,每兩個月一次, 5月19日,分別劃分七條往診路線,第二隊雙玉里線由臺北慈濟醫院黃思誠副院長帶隊,關懷團隊還有王明文醫師、中醫師廖振凱醫師、藥師徐莞曾、護理師陳家安、陳繼先,還有慈濟志工八人分乘四部車,偕同前往雙玉里關懷六戶家庭,適逢臺北慈院十九週年,在黃思誠副院長、徐榮源副院長、鄭敬楓副院長帶領下,共有四十位醫護人員參加。

◎看見你們的笑容 我們也歡喜

往診團隊來到第一個關懷戶阮先生的家中,黃副院長一進門便緊握他的手,親切問候身體近況。看到慈濟醫護人員與志工的到來,他靦腆的笑容顯得非常高興,像是許久不見的老友。阮先生因為年紀漸長,除了雙腳漸漸退化,行動不便坐在輪椅上,免不了也有老人家的多重慢性病。護理師為他量血壓,王明文醫師拿出聽診器為他聽診,藥師也關心目前的用藥狀況。

因罹患尿酸過高,長年下來阮先生的手指關節、腳趾關節都嚴重變形,他說目前比較不舒服就是手關節腳關節都會痛,晚上睡不好,廖振凱醫師為他把脈,拿出一排小小的像是貼紙的醫藥工具,在阮先生的耳朵貼了一成排,並叮囑他有空就按一按,對身體不舒服晚上睡覺會有舒緩的作用。

關懷戶謝阿嬤、謝先生是母子同住一起,兒子十多歲時發生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臥床已經數十年,阿嬤育有六個兒女,從年輕要拉拔孩子們,一邊還要照顧臥床的兒子,訴說自己年輕時候的辛苦。幸好兒女都十分孝順,雖然沒有同住一起,也會常常回來看她,尤其是照顧兒子的工作,現在也有外籍看護接手,女兒也會安排幫忙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長大的兒女總算讓阿嬤了一口氣。

「唉!年紀大了體力不行了,眼睛又不好,老了身體漸漸退化了。」阿嬤不禁感嘆對著正在幫他把脈的廖振凱醫師說。廖振凱醫師一邊幫她貼上耳珠,一邊聽她話家常,廖醫師叮嚀她出門走路要慢慢走,兒女長大別操煩,還有耳珠的按壓要怎麼使用。

志工們轉而往屋裡走去,探望臥床的謝先生,他十分開朗,說話聲音宏亮精神很不錯,媽媽說去年慈濟志工來探訪兒子,教導他躺在床上如何做運動,讓自己的身體循環更好,他聽了志工的建議十分認真運動,幾個月下來原本只能躺臥的身體,竟然可以坐起來了,目前比較糟糕的狀況是身上的褥瘡,護理師看了褥瘡的狀況,叮嚀外籍看護至少一天要更換多次。揮別了謝阿嬤和謝先生家,志工們允諾了兩個月後會再來。

許阿公和潘阿嬤是今天最後一戶關懷戶,也是志工第一次去探訪,因為是第一次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了解,故安排在最後去探訪。許阿公家中,有個寬闊的庭院,前有樹木林立,花草綠意環繞,如果不是因義診而來,眾人倒像是拜訪老友。

潘阿嬤拿出十幾張板凳招呼眾人坐下來,接著連忙進屋帶著阿公慢慢地走了出來,護理師接著給兩位老人家測量血壓、測量血糖,王醫師則忙著聽診詢問病況和寫病歷,她們兩位今年都八十多歲了,除了高血壓、糖尿病,阿公則有退化的傾向。就在志工還在跟兩位老人家話家常之際,他們的大女兒和女婿恰好回來探視,醫護志工向女兒說明他們的身體狀況,以及就醫用藥的情形。女兒則說父親近期都不肯出門,連就醫都不去,讓女兒十分苦惱,由於許阿公的狀況比較多,醫生也給予許多復健及運動的建議。

團隊也走訪了其他關懷對象,九十五歲高齡重聽嚴重的詹林阿嬤。另外林鄭阿嬤、林阿嬤,兩位都是八十幾歲了,幾乎都是慢性病綜合病症,其他沒有太大的問題,往診的醫師們主要看看他們的用藥情況,了解他們的飲食生活習慣,外出活動的能力,這次臺北慈院還設計了一份老人家的綜合評估表,讓以後往診的醫護人員,更能掌握這些關懷戶的身體狀況。

離去之前,志工拿出預備好的結緣品,由黃副院長代表贈送給關懷戶。接在手裡的禮物,不僅是有形物資,還有更多的祝福在裡面。當志工走出每一戶的家門口,老人家們總是站在家門口不斷地揮手,朝著遠去的志工們「謝謝,感恩,再見喔! 」溫馨畫面在每個人的心中久久不散。今日往診的行程就在彼此聲聲祝福與感恩聲中結束。

◎義診福田同耕耘 醫護團隊各展所長

黃副院長說起今日貢寮義診有四十位的臺北慈院醫護人員參加,慈院也準備了結緣品,與每戶關懷對象結好緣,黃副院長說很感恩可以來參加今日的義診,自己也是收穫滿滿。

廖振凱醫師目前是慈院的中醫師,他說慈院平常都有巡迴醫療,巡迴醫療主要就是把醫院裡的環境場所方式,移到偏鄉去做密集式的處理跟治療。但是義診跟巡迴醫療不一樣,義診間隔時間長,關懷的人比被關懷的人數要多很多,最主要是在傾聽這些長者的聲音。對他們噓寒問暖,跟他們聊聊天他們就很開心,這很重要不亞於治療,廖醫師說自己很高興,可以跟著人醫團隊來到偏鄉服務這些長者。

談起耳珠的作用,廖醫師說耳珠是一種類似針灸的概念,只不過針灸是侵入性的治療,耳珠是非侵入性把耳珠貼在耳朵。因為耳朵穴位很密集,按壓這些耳珠就有類似針灸的作用,這些耳珠只要不碰水,可以延續二周的功效。

王明文醫師長年參加偏鄉義診,王醫師主治家庭醫學科,他說每兩個月來探訪這些長者,看見他們狀況都還不錯,自己就很高興。其實這些關懷對象平時都已經有就醫,往診的目的就是來看看他們,還有甚麼不足需要幫助的地方。

藥師徐莞曾和先生王震宇都是藥師,參加人醫會已經很長一段時間,平常夫妻兩人都會帶著一對兒女一起參加活動,今天往診路線就帶著就讀小學的女兒王芷蓉,先生和兒子就留在義診定點幫忙。徐莞曾說,很感恩在假日有機會可以帶著兒女們參加義診,這樣他和先生要參加人醫會活動時,就不用擔心孩子們要去哪裡,帶著他們來參加義診也可以讓他們看看偏鄉的老人家,也有一些家境比較辛苦的,讓他們從小就有見苦知福的觀念。

偏鄉往診是提供偏鄉醫療不足的平臺,醫護團隊除了把醫療送到關懷對象的家中,走進他們的生活環境,貼近他們的作息。醫護之間不再是醫生與病人,更多的愛與關懷,讓偏鄉的醫療弱勢不再。

圖左 :王明文醫師和徐莞曾藥師,傾聽謝張阿嬤平日用藥狀況,醫師也安慰她兒女都已成人,不用擔憂掛慮。[攝影者:蔡慧珠]
圖右 :這張新設計的綜合評估表,用來評估每一位長者的身體自主狀態,進而了解如何提供適當的關懷協助。[攝影者:蔡慧珠]

圖左 :謝張阿嬤陪著廖醫師、王醫師帶著禮物來到,長期臥床的兒子病床前,由小菩薩王芷蓉代表送上祝福。[攝影者:蔡慧珠]
圖右 :林鄭阿嬤多年前外出跌落山坡,腳部骨折多年過去仍然影響她的行動,王明文醫師關心她的活動狀況。[攝影者:蔡慧珠]

圖左 :5月19日,臺北慈院鄭敬楓、徐榮源、黃思誠三位副院長帶隊,共有四十位醫護參加新北貢寮區義診。[攝影者:柳復中]
圖右 :已經九十五歲高齡,聽力嚴重受損的詹林阿嬤,為了解她的身體狀況,志工得靠在她的耳邊大聲說話。[攝影者:柳復中]

圖左 :林阿嬤因先生在去年底過世,當地慈濟志工關懷一段時間,醫護人員幫她量血壓把脈,關心身體狀況。[攝影者:柳復中]
圖右 :由於是第一次前來關懷,因此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了解,護理師陳家安,先為許先生測量血糖與血壓。[攝影者:柳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