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人生勝利組 佛陀是人不是神

人生勝利組 佛陀是人不是神

E-mail 列印
2024年5月26日下午,每月一次的「日日是好日」實體讀書會,在關渡靜思堂進行。為了志工慧命的增長,精舍德倩師父風塵僕僕,從花蓮來陪伴大家。人文講堂現場以及全省連線,總共有一千二百多位學員參與。

上 人開示《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共有四十九集,「日日是好日」讀書會目前進度來到第十八集,也就是《靜思妙蓮華》第1523集。

◎尋蹤 成佛之道

《大愛全紀實》企劃孫祖儀,首先以一張地圖,點出佛陀八大足跡的地理位置。根據經典記載佛陀一生的足跡以八個聖地為主,橫跨尼泊爾跟印度兩個國家。把它放到整個印度的地圖來看,是橫跨二個省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貧窮、落後的區域。節目一路跟隨佛陀成佛之道的腳步,看到佛陀為百姓解脫人生苦難的初心,放棄皇位,選擇歷經風霜之苦的出家修行路,最終在菩提迦耶悟道成佛。

在印度的新德里國家博物館,供奉的鎮館之寶,是佛陀的真身頭骨舍利。在佛陀的出生地,位於尼泊爾的藍毘尼,阿育王石柱上也清楚記載著佛陀是在這裡出生的,這些證據顯示,佛陀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並非神話杜撰的神。迦毘羅衛國的王城就是佛陀生長的地方,因為佛陀就是從東門離開王城去出家的,所以我們看到東門的遺址,都有很清楚的證據解說,精彩內容在《尋蹤-成佛之道》中共四集,有詳實的紀錄。

◎以德為本 餘力學文

張秋貴老師帶領學員進入〈學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現在都跟上人學習法,那有沒有常常去憶念、複習我今天聽到的?三省,主要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修養自己的品德,二是對人的反省。所以佛法要學得好,要直心、反省自己,為的是「防微杜漸」。

第五章講治國,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要領導大國,處理政事,要非常謹慎、專一,孔子的治國理念是統治者要愛人,體恤民生,以人為本。

第六章說明何謂以德為本的教育,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在家裡面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恭敬長上,對兄長要長幼尊卑有禮貌。前面是「以德為本」,後面是「餘力學文」兩個層次。孔子的核心教育思想,先從修養仁德開始,然後再去學知識,先學做人,後學做事。老師深入淺出,逐步帶領學員悠遊古今,《論語》不再是艱深晦澀的顯學。

◎人道天道 不用錢買

「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德倩師父以佛陀成佛之道,也是從久遠累積而來,勉勵學員每個人都是一尊佛,要用自己的手來雕刻,日日聞法滋潤心靈。上人擔心弟子只知「苦、集、滅、道」四字,但不解其義,道理人人都懂,但真理有沒住在心裡?聞法後要吸收消化,消化後去哪裡了?所以要弟子入人群,入人群才會知道自己考幾分。

入人群很難不受污染,要如何保持清淨?德倩師父說:「上人也是精進修行來的,所以我們每天要反省,今天的身、口、意有沒有上人的法?」「守五戒,得人道,修十善,就可以到天道,這些都不用錢買。」德倩師父期勉學員要往佛去,凡夫心量小,不要往凡夫去,就能保有清淨的心。

◎遇到事情 用佛法想一遍

「從德倩師父的身影中,看見慈悲,師父一次又一次的鼓勵我們,也說到累積和持續的重要。」土城區的李如蓮對於累積與持續感受很深。張秋貴老師的分享中,有一句話很受用:學習過程中,不要忽略我只學習到一點點,而是要為自己付出而感到歡喜。時間的祕密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將使一生積累厚重而充實。

北投區的隊輔伍慧綺,分享自己今昔的差異:「佛陀是神明!地藏王菩薩是神明!觀世音菩薩是神明!媽祖也是神明!這是我在尚未任職大愛電視臺,不了解佛教、不認識慈濟,更未有明確宗教信仰時的錯謬知見。」她感恩同仁孫祖儀的分享,帶領我們從慈濟宗門視角,為佛陀是人的修行足跡正本溯源,證明佛陀確實是人,同時又帶著我們領略印度採訪之行的所見所聞。再透過她悉心彙整的資料,讓人對佛陀捨棄人生勝利組的總總優勢,透過多年的參訪與苦修,實證眾生平等皆可成佛。

首次來參加的淡水區學員黃淑美如獲至寶:「佛陀當年在城門外看到眾生相,引發思考如何脫離生死之苦,促使佛陀出家,證悟成佛。二千五百年後,時空背景不同,但在佛陀時代用泥巴和竹子蓋的房子,幾塊木板、布幕圍起來的家,對照現今佛教觀光聖地,地上一排的乞丐,伸手乞討,貧苦的景象依然上演著。看到這裡,就知道回饋佛陀故鄉的行動有多艱巨。不過,如同佛陀看到這情景時生起的悲心,放棄舒適生活出離皇宮,為人們找尋解脫之道,也才有現今我們得聞佛法。上人亦同,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看到希望,所以對的事,做就對了。」

「生命的雕刻刀,想形塑成為怎樣的我,每一刀雕塑下去,是否甘願做、歡喜受?是否更接近想要成為的自己?有沒有更接近與佛的距離?」來自雙和區的鍾睿玲說,從永和到關渡,對她來說不是距離,是更貼近一分能成為佛弟子的鼓勵。上人授與的佛法日日薰習,每個月都有德倩師父、秋貴老師的提點能溫習,承擔組隊勤務也讓她學習到如何助人幸福,愈來愈喜歡能夠一直成長的自己,有同師同道的法親互相勉勵很幸福,很期待每一期的相會。

眾生業重根鈍,在煩惱無明裡輪迴,生生世世庸庸碌碌,由不得自己,即使自己不是乘願而來的,好在我們仍有善根,與佛有緣、隨佛修行。德倩師父期盼靜思弟子,日日聞法,三省吾身,每次碰到事情,要用佛法想一遍。

圖左 :佛陀是人還是神?《大愛全紀實》企劃孫祖儀,深入追蹤探討佛陀一生的足跡,精彩的內容在《尋蹤-成佛之道》中分四集,有詳實的紀錄。[攝影者:黃大倫]
圖右 :「悅讀論語」單元,張秋貴老師以一張圖展示如果一天進步0.01,365天之後就會進步37倍。藉此勉勵大家,不要忽略每天小小的努力。[攝影者:林群傑]

圖左 :德倩師父期盼靜思弟子提升眼界,要往佛去,不要往凡夫去,凡夫心量小。日日聞法,三省吾身,每次碰到事情,要用佛法想一遍。[攝影者:蔡美玲]
圖右 :來自土城的李如蓮參與讀書會,對於累積與持續感受很深,張秋貴老師分享學習過程中,不要忽略到只學習一點點,而是要為自己付出而感到歡喜。[攝影者:林群傑]

圖左 :北投區的隊輔伍慧綺(右一),分享自己今昔的差異,在尚未任職大愛電視臺前,不了解佛教,不認識慈濟,更未有明確宗教信仰,感恩同仁孫祖儀的分享,帶領我們從慈濟宗門視角,為佛陀是人的修行足跡正本溯源。[攝影者:林群傑]
圖右 :第一次來參加讀書會的淡水區學員黃淑美如獲至寶,她說:「二千五百年前悉達多太子見眾生苦相起悲心,出離皇宮為眾生尋求解脫之道。上人亦同,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是堅持才看到希望,所以對的事,做就對了。」[攝影者:林群傑]
圖左 :來自雙和區的鍾睿玲說,從永和到關渡對她來說不是距離,是更貼近一分能成為佛弟子的鼓勵,上人授與佛法要日日薰習,每個月都有德倩師父、秋貴老師的提點能溫習,承擔組隊勤務也讓她學習到如何助人幸福。[攝影者:林群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