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精進日充電 法華智慧啟動力

精進日充電 法華智慧啟動力

E-mail 列印
6月2日,北區大型精進日三重場於三重靜思堂舉行,來自中山大同、中正、基隆區、三重區、蘆洲區、新泰區等二十一個和氣、一千一百二十位學員齊聚一堂,參與這次難得的充電機會。

此次的精進日,由靜思精舍德懷師 父、德瑋師父帶領大眾禮拜《法華經序》展開一天的課程。大眾在兩位師父的引導下,唱誦經文,虔誠禮拜領受經文的意涵,也藉此把心沉澱下來,汲取法水,體悟佛法的智慧。

◎活絡道場 入經藏不停歇

慈濟即將走入一甲子,透過精舍的連線,呂慈悅與經藏演繹的種子示範,將《無量義 法髓頌》這部經典帶入了慈濟六十年的歷程中,希望人人入經藏不停歇,並活絡各社區道場。靜思精舍德宣師父也以「六和敬」——身、口、意、戒、見、利,闡述慈濟的宗教人文,無論在道場或生活中,行儀要如法,並說明法脈宗門必須優化和永續。

學員們認真記下筆記,楊錦姝聽到食存五觀之一的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想到香積同組的師姊,因為先生沒有出來付出,而不願多打一個便當給他。生活中很多的小地方,都可以讓我們反省是否有犯了貪戒。

黃淑敏聽到慈悅師姊的規劃,要把梵唄運用在吉祥月。她認為除了志工可以將梵唄記到八識田中,讓有學佛的會眾或是沒有接觸佛法的會眾,透過梵唄的音律,也能聽入他們的心中,讓佛法能以不同方式永留世。

◎打破迷思 骨關節保健觀

午後,大家站起來動一動,舒展身心。由新泰慈誠手語團隊帶動學員做伸展運動,讓大家提起精神,身心放鬆,為下午的學習注入活力。

臺北慈院骨科主任洪碩穗醫師分享「打破骨關節保健的迷思」,他提點大家,膝關節疼痛不一定都是退化,強調保持正確的姿勢和加強肌力,對膝關節健康很重要,而減輕體重也可降低關節受力。

洪醫師說,透過適當的運動強化膝關節周圍肌肉,增加關節靈活性和穩定性,維持膝關節的健康和功能。洪醫生重申,膝關節的日常保健勝過於治療,不輕信坊間療法,避免不必要的花費。昂貴的健康食品或藥物治療,並非是最有效,因此請大家要有正確的保健觀念。

學員宋建樺從課程中了解要減少軟骨的磨耗,須減少負重跟摩擦,而體重是一大關鍵點。她力行減重來保養膝關節,從飲食調理和適度運動著手;她以往總覺得保健食品越昂貴,代表保健的作用越好,今日課程也讓她打破迷思。

來自新泰區的葉月霞,很認同定期健康檢查的觀念,今年七十四歲的她因健檢而檢查出肺癌一期,立即配合醫生,接受一連串的治療。她也很慶幸早期發現,讓她現在可以再繼續做利益他人的事。

◎精進聞法 恆持歡喜菩薩道

德懷師父持續導讀《法華經》「譬喻品」,透過經文解說,引導學員要多聞法,行菩薩道才能恆持歡喜心。德懷師父解說「火宅喻」中,迷茫眾生猶如困在火宅之中,沈溺五欲卻不知道要解脫。

有人以為過自己的日子才是快樂,所以貪戀樂着苦中嬉戲。上人卻鋪一條菩薩道,讓我們入人群,了解世間無常苦空,見苦知福。所以我們不做「窮子」,而要做一位富有智慧慈悲的人。

德懷師父問大眾,佛陀已離火宅,為何再入?「悉是吾子。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為救護」。因為佛陀認為這些眾生都是他的孩子,處在患難中,只有他能夠救護他們。這就好像上人一樣,不捨眾生,所以不惜一切辛苦,要為佛教、為眾生。即使年歲已大、身體不好,也殷殷叮嚀弟子,要精進,要行菩薩道。

學員杜秀蓮感動上人為佛教、為眾生,不為己安樂,帶領慈濟人走入人群行菩薩。「上人在小木屋已經很輕安自在,卻為眾生踏出小木屋,讓弟子跟著他走菩薩道。」杜秀蓮說,自己雖受證仍有許多習氣,上人要我們走入人群,為苦難付出,就是希望我們在人群中修行。

退休後的杜秀蓮,經濟不匱乏,生活很快樂,也曾到處遊山玩水,幾年下來,卻覺得這種玩樂有些空虛。看到大愛電視播放的影片,有許多人生活艱苦,有一餐沒一餐。她認為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而教育是翻轉人生的關鍵,她便開始提供母校基隆八堵國小獎學金,頒給品行進步的學生。

投入慈濟做志工,杜秀蓮參與新芽課輔班、訪視、醫院志工,入人群付出,也讓她退休後的人生更有意義。

志工呂敏惠也反思自己:「我受證了,習氣是否斷了?」因為小習氣很難被看到,需要隨時觀照自己。德懷師父的分享,對她猶如當頭棒喝。想到自己無論在職場上,或在訪視關懷個案時,常因對方與自己意見分歧或生活方式不改變,讓她感覺沮喪,甚至煩躁不安。「也許與他們善緣不足,無法接受我的意見。師父提點,要多與人結善緣、把握機會多做好事、造福人間。」

◎心存善念 如願行人間菩薩

回饋佛陀的故鄉,星馬菩薩在尼泊爾鋪菩薩道,教育、醫療志業從無到有。新加坡志工邱建義、李國香夫婦在精舍連線,分享他們常住尼泊爾的藍毘尼四百多天,推展慈濟志業的點滴。

今年培訓的志工廖湘君,對於慈濟的善心好感動,到處去幫助貧苦的人們。她曾經接受政府補助的低收入戶,兩個孩子是慈濟的新芽學子。她看到志工幫助窮困的人,內心的感受更深刻。

2003年來臺的新住民廖湘君,有一年多的時間在花蓮慈院做照護員。她看到穿著制服身形莊嚴的醫院志工,心生羨慕,當時就興起想做慈濟志工的念頭。直到透過孩子的老師高英玲接引,終於如願以償投入慈濟,參加志工培訓。現在家庭經濟穩定,她希望盡己之力幫助更多的人。

今日一整天飽滿的課程內容,學員為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心靈的寧靜,也為未來的菩薩道注入新的動力。

圖左 :黃淑敏(左一)認為,透過梵唄的音律,讓佛法能以不同方式永留世。[攝影者:蘇峻民]
圖右 :楊錦姝(中) 表示,生活中很多的小地方,都可以讓我們反省是否有犯了貪戒。[攝影者:廖世淙]

圖左 :午後,大家站起來動一動,跟著手語團隊的動作,舒展身心,為下午的學習注入活力。[攝影者:陳忠華]
圖右 :廖湘君(中)透過孩子的老師接引,終於如願以償投入慈濟,參加志工培訓。[攝影者:蘇峻民]

圖左 :新加坡志工邱建義、李國香夫婦連線,分享他們常住尼泊爾的藍毘尼四百多天,推展慈濟志業的點滴。[攝影者:趙子雄]
圖右 :杜秀蓮說,自己雖受證仍有許多習氣,上人要我們走入人群,為苦難付出,就是希望我們在人群中修行。[攝影者:廖世淙]

圖左 :透過精舍的連線,呂慈悅與經藏演繹的種子示範,將《無量義 法髓頌》這部經典帶入了慈濟六十年的歷程中。[攝影者:廖世淙]
圖右 :葉月霞(二排右二)認同定期健檢觀念,七十四歲的她因健檢而檢查出肺癌,她很慶幸早期發現,讓她現在可以再繼續做利益他人的事。[攝影者:廖世淙]
圖左 :臺北慈院骨科主任洪碩穗醫師強調,保持正確的姿勢和加強肌力,對膝關節健康很重要,而減輕體重也可降低關節受力。[攝影者:廖世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