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大安見習環保落實生活 為心靈大地永續盡心力

大安見習環保落實生活 為心靈大地永續盡心力

E-mail 列印
2024年大安區六月份的見習課程主題是「環保」。在6月1日上午,有三十九位學員參與了見習共修,並有六十五位工作人員參與並陪伴。大安區志工借用了緊鄰臺北舊分會的慈濟中山八德環保站,要讓學員深入瞭解慈濟的 環保志業,並透過實際行動將環境保護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同時要茹素護生愛地球,人人都能為大地與心靈環保盡一分心力。

1990年上人到臺中新民商工演講,清早出門,因為路過收攤後的夜市看到留下大量垃圾。演講結束,上人呼籲,請大家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

課程一開始播放了《人間菩提》上人開示:人類因口腹之慾造成地球生態浩刼,因人類慾食而飼養的動物造成糧食、水與碳污染,地球已超載,加上樹木砍伐,四大不調、溫室效應。人人都有一分責任要減輕地球負擔,靈方妙藥只有一個,便是齋戒茹素,透過身體力行,大地和人類才能有救。

◎學佛行儀 成長智慧

由志工車書嫚說明「學佛行儀」的行住坐臥,法法皆是禪,從內心形於外,都是可以修行的,平日便可做好四威儀,學習佛的行儀,志工的言行即可攝受人心。她詳細解說「住的威儀」,在寮房安單時,被子的摺法是由內向外,面對寮房門口,由腳方向開始摺起,自備素色枕巾;沐浴時準備小包放置私人貼身衣物,沐浴完,浴室出水口要隨手整理乾淨;進寮房時要脫下襪套等注意事項。

車書嫚解說並示範合掌、放掌、毘盧印和三問訊的打法,學員回家可自行練習。她溫馨叮嚀,雖然在菩薩道場修行,但人人尚在凡夫地,要先照顧好自己的心,篤定自我的方向,跟著上人。在複雜的境界中考驗智慧,在許多的變數中訓練耐性,成長智慧。團體的美,美在個體;團體的善,始於個人的善行善念。

◎愛地球很簡單 茹素愛物惜物

《蔬醒時刻》短劇中阿嬤、孫女和媳婦透過戲劇,提醒大家生活綠一點,環境就會好一點,進而省水、省電、低碳飲食、低碳交通、不用一次性產品。臺灣一年使用九十一億個塑膠袋、每年使用寶特瓶超過四十六億支,每年有一千二百七十萬噸塑膠流入大海,造成海洋污染很嚴重,有許多重金屬和塑化劑。希望大家要一筷洗、一水多用,惜水如金。並且蔬食有三好,減緩地球暖化、有益人體健康、愛護動物尊重生命。隨身攜帶環保碗、水杯、筷子、環保袋、手帕等五寶。

接著,志工帶動團康活動「大家一起來吃素」。一天一餐素,減碳一大步;一天兩餐素,健康邁大步;一天三餐素,地球有出路;天天都吃素,子孫也幸福……用愛來吃素。愛地球很簡單,就是從人人的改變開始。

學員分成感恩和知足兩隊,跟著志工的舉牌引導,參訪中山八德環保博物館和惜福屋。三樓的環保博物館,館內充滿了古物和歷史,藏品豐富規模不小,頗有大開眼界之感,很多是志工們接收家屬不要的東西或是家屬捐贈遺世長輩之物,有些破損舊物再經由志工們巧手修復後依舊能展現其美麗的姿態,化廢為寶,包括了四大美女屏風,各式各樣精美的樂器、瓷器、佛像、大同娃娃、腳踏縫紉機、舊電視……還有阿嬤的大床。

志工風趣詳細解說,表示館內藏品許多都是主人在世時當成寶貝並喜愛的東西,主人離世家人便棄置不要了,上人常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要把握當下的因緣,對的事做就對了。

位於一、二樓的惜福屋,裡面有許多仍可再度使用的小家電、燈具、書籍等物品,可以透過購買的方式取得。希望每個人都能愛惜物命,延續物命,停止不必要的消費,愛護地球。

◎知心相契 學習實踐

帶著幼小的女兒一起來上見習課的學員張慧鳳,因參加臺北舊分會的靜思茶道課,認識了志工郭明穎,被志工的耐心介紹而感動,受邀第一次來參加慈濟活動。課程一開始,恭讀慈濟十戒時,讓她很感動,因為很少人會提醒這些戒律。她說,茹素也是環保,她已開始茹素幾個月了,但要執行有時會有困難,希望藉由團體互相支持的力量,持續守戒。她非常感謝慈濟,可以帶著小孩來上課,志工在一旁協助照顧,感受到大家的愛與包容,也覺得自己是慈濟的一分子。

對蔬食短劇印象深刻的學員陳怡廷表示,透過戲劇表演和肢體語言,看的人也很開心。更能記住吃蔬食的好處,參觀博物館看到那麼多舊物仍非常新穎,彷彿走入另一時空,阿嬤那個時代當時的生活、使用的物品,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和生活氣息,這和一般博物感的展物有所不同,是有種人文靈魂的觸動,舊物化廢為寶,前主人不需要了,新主人讓它有新家,這些都呼應了環保這個主題。

比喩自己為迷途慈青的學員周亞蓁,首次參與見習課程,她覺得上人很有智慧與遠見,為了救地球的環保,茹素才是最好的放生,也是體內環保。如果沒有食用需求,也不會再去養那些動物,也不會殺生。看到惜福屋,見證慈濟人珍惜物命的精神,並透過新的科技,將回收的寶特瓶做成衣服和各式各樣物品,惜福愛物並延續物命。

學員張曉瑜表示,買東西前先冷靜下來思考需不需要,而不是買完許多東西後丟棄。曾去過臥龍環保站做環保的學員林聖寰,自己工作背景也與此相關,現在已從3R到5R,其中「拒絕使用」、「減少使用」、「再利用」非常有用,不要只是認同環保概念,而應實際去做,才能真正減少垃圾,要常使用環保餐具,不去便利商店買塑膠罐裝飲料。

十七歲自學的學子高邦郡表示,因參加臺北舊分會的茶道課,受邀參加此次見習課程,也參觀過臺北舊分會的上人館。這次,他對博物館內諸多菩薩塑像而感動,並從許多古代經典瑜珈經得到啟發,了解到萬物萬事人人都是相互關連的。上過茶道課之後,他就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要時時保持覺知,才不會破壞生態。這次來參加環保課程,學習到減少使用、拒絕使用的環保真諦。

高邦郡說,在課程最後的「祈禱」,他留下了眼淚,因為發現自己過得很好,但卻還有很多人在受苦。他分享自己從國中到高中,一直在學習真理、慈悲喜捨與戒律,後來接觸到佛法。直到來到慈濟,發現這裡比較適合現代人,能因材施教,更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可以去學習並實踐。

圖左 :2024年大安區六月分的見習課程「環保」,學員分成感恩和知足兩隊,參訪中山八德環保博物館和惜福屋。希望人人都能落實環保,延續物命,愛護地球。[攝影者:蔡政勳]
圖右 :大安區志工借用了緊鄰臺北舊分會的慈濟中山八德環保站,要讓學員深入瞭解慈濟的環保志業,並透過實際行動將環境保護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攝影者:蔡政勳]

圖左 :《蔬醒時刻》短劇中阿嬤、孫女和媳婦提醒大家,生活要綠一點,多蔬食,環境就會好一點,進而省水、省電、低碳飲食、低碳交通、不用一次性產品。[攝影者:楊光華]
圖右 :志工車書嫚說明行住坐臥,要學習佛的行儀,從內心形於外,法法皆是禪。她解說並示範合掌、放掌、毘盧印和三問訊的打法,學員回家可自行練習。[攝影者:楊光華]

圖左 :今天學佛行儀課程,臺上講師詳細解說並示範合掌、放掌、毘盧印和三問訊的打法,臺下的學員(灰衣)練習,慈濟志工陪伴在旁並引導正確動作。[攝影者:蔡政勳]
圖右 :志工帶動團康活動「大家一起來吃素」。天天都吃素,子孫也幸福,大家用愛來吃素。愛地球很簡單,就是從人人的改變開始。[攝影者:蔡政勳]

圖左 :帶著幼小的女兒來上見習課的張慧鳳表示,她已開始茹素,希望藉由團體互相支持的力量持續守戒。在這裡,她感受到愛與包容,覺得自己是慈濟一分子。[攝影者:蔡政勳]
圖右 :十七歲自學的學子高邦郡表示,來參加環保課程,學習到減少使用、拒絕使用的環保真諦。來到慈濟,發現這裡有無量無邊的法門可以去學習並實踐。[攝影者:蔡政勳]
圖左 :學員陳怡廷(左一)表示,透過戲劇表演和肢體語言,更能記住吃蔬食的好處,參觀博物館彷彿走入另一時空,舊物化廢為寶,這些都呼應了環保這個主題。[攝影者:蔡政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