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康復之家住民做環保 發掘自我價值

康復之家住民做環保 發掘自我價值

E-mail 列印
「環保愛地球!」這是口號,但也不是口號,而是深入內心的念頭。尤其是從康復之家的住民口中說出來,讓人更加感動。

一群容易被社會遺忘的人,身心障礙者也渴望能走出來看看不一樣的風景。2024年6月5日午後 ,新北市新莊區慈濟「中港環保教育站」,迎接來自板橋區「祐成康復之家」的兩位老師和十八位住民,來參訪和環保實作體驗,陪同一起的還有「淨土院」基金會北院慈善會的志工團隊。

◎慈善為懷 行大愛

「淨土院」慈善會關懷「祐成康復之家」已經很多年了,這次「淨土院」北院慈善會會長李學科以及秘書長溫若萍,是促成這次住民走出來的推手。

會長李學科說明,康復之家的住民是原生家庭無法照顧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為缺乏親人的愛,更需要社會大眾給予愛,讓他們感受到愛的溫暖。「淨土院」的自誠法師希望慈善會不只教住民種福田,還要開智慧,因此會有法師定期到機構與住民互動,給予精神教育;慈善會除了提供資糧給機構,也希望帶住民出來做有意義的事。

李學科表示,慈濟的環保站是大家公認很棒的地方,安排到環保站是要讓住民們有機會走到戶外,動動手做環保,感悟自己也有能力付出,也是有用的人;同時讓慈善會的志工也能夠體驗環保分類。

◎學習環保 護地球

慈濟環保教育講師周秀琴,向「淨土院」慈善會的志工團隊介紹中港環保站的日常。每天約有一百人次的志工,投入各式資源回收分類整理的作業,對於年長的環保志工而言,環保站就是他們的輕安居。

環保實作之前,周秀琴以活潑互動的方式,向大家說明如何從自己做起——不製造垃圾、節約能源來保護環境;譬如吃素食、省用水、省用電等,住民們也熱烈的回應。

在寶特瓶區、塑膠袋區和芭樂套袋區,由環保教育志工陪伴指導住民們,動手做環保回收分類。他們大多是第一次來到環保站,有的做旋轉開寶特瓶蓋清潔瓶子、或是剪掉塑膠袋上的標籤、或是挑揀掉芭樂塑膠袋上的枝葉。他們安安靜靜的動手做著,有的人動作很快,有的人比較慢,表情卻都是一樣的認真。

溫馨的分享時刻,住民們紛紛熱烈的分享動手做環保後的感想。小董說在學清洗寶特瓶的過程,讓她感覺很有意義。周秀琴鼓勵大家:「千萬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可能。」有住民分享學做環保,讓他學會不要浪費環保資源,要珍惜大地。

小華做芭樂套袋分類時,動作很快。她哽咽的說:「今天我跟媽媽一樣,媽媽以前也做塑膠袋回收。」周秀琴鼓勵她把對媽媽的愛傳送給別人。多位住民都說做環保時很開心,感恩老師帶他們出來,也感恩環保志工的辛苦;大家對很腆靦的住民給予愛的鼓勵,大聲說出「你真的很棒!」

◎發掘潛力 我可以

在芭樂套袋區,慈濟志工與住民的對話:「有機會還要來做環保嗎?」、「如果有錢賺,我就來。」、「來做環保是賺功德財啦!」住民內心渴望肯定自己具有經濟能力的心情,表露無遺。

「祐成康復之家」的鍾老師表示,住民們比較少踏出門,她感謝「淨土院」慈善會和慈濟環保志工,促進住民來認識環保站的資源回收,才知道環保站在做什麼?學習環保的知識和如何愛地球。住民們也從做環保中發掘自己能做什麼!在復原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優勢。鍾老師鼓勵住民找出自己能做的事,也期望還有機會帶更多的住民來到慈濟大家庭。

「祐成康復之家」的陳老師分享,這是第一次帶住民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是不一樣的體驗。看到住民們每一位都有分享心得,讓他很感動。在機構內很少聽到他們說那麼多的話,今天在這裡看到了他們的潛力。

最後,周秀琴讓大家傳看回收紙質的食物容器內層,脫下的塑膠膜再製而成的連鎖磚,不同於水泥地面,讓大地能呼吸的連鎖地磚是回收再利用的產物。看似無用的垃圾,經過環保志工的收集,和有心有智慧的人士研發再製,讓資源不斷循環再生,是環保愛地球的積極作為;也感恩大家一起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下午,互相祝福平安,歡迎下次再來環保站。

圖左 :「淨土院」北院慈善會會長李學科(左二)表示,慈濟的環保站是大家公認很棒的地方,安排康復之家的住民們有機會走到戶外,學習環保分類外,也讓他們感悟自己有能力付出,也是有用的人。[攝影者:耿美華]
圖右 :「祐成康復之家」的住民在實作前,志工周秀琴以活潑互動的方式說明如何從自己做起——不製造垃圾、節約能源來保護環境,住民們也熱烈的回應。[攝影者:耿美華]

圖左 :在慈濟「中港環保教育站」塑膠袋區,環保教育志工吳美華(中)陪伴指導康復之家的住民們,學習環保回收分類。[攝影者:耿美華]
圖右 :慈濟環保教育講師周秀琴,向「淨土院」慈善會的來賓介紹「中港環保教育站」的日常,每天約有一百人次的志工,投入各式資源回收分類整理的作業。[攝影者:耿美華]

圖左 :康復之家的住民小華,做芭樂套袋分類時,動作很快。她哽咽的想起以前,也跟媽媽做塑膠袋回收,志工周秀琴(左)鼓勵她把對媽媽的愛傳送給別人。[攝影者:巫慧俐]
圖右 :「祐成康復之家」的鍾老師(中),希望住民們從做環保中發掘自己能做什麼,在復原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優勢。[攝影者:耿美華]
圖左 :「祐成康復之家」陳老師表示,這是第一次帶住民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不一樣的體驗,看到每一位住民都有分享心得,讓他很感動。[攝影者:耿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