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正法拳拳服膺 終生踏實奉行

正法拳拳服膺 終生踏實奉行

E-mail 列印
臺北信義區的第一位慈濟委員余朱錫妹,在年近六十時,走進慈濟,因為母語是客家話,為了要向人介紹慈濟,努力學習講國語﹔早年是受日本教育,不識中文字,為了要看懂介紹慈濟的書,開始跟著孫子學習ㄅ、ㄆ、ㄇ、ㄈ, 從此無時不刻說慈濟道慈濟,募心募愛。

◎相夫教子 勤儉持家

余朱錫妹於1928年出生在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的鄉下客家村,在日治時期的學校制度下,受教育直到小學畢業,並且再唸了兩年中學。畢業後,就在茶工廠工作直到結婚。

余朱錫妹結婚那年正值1945年臺灣光復,嫁到新竹關西老社寮。先生家裡有十個兄弟姊妹,先生余玉振是長男,身為長媳的她,要負責煮飯,洗全家十個兄弟姊妹的衣服,還要幫忙種菜、做家務和農務。婚後他們有五個小孩,平時做手工、幫人帶小孩來貼補家用。

一家人住在關西,小孩們從小學到國中都是在關西就讀。她的大女兒學業表現優異,1964年初中以全校第一名畢業,學校老師幫她報考了臺北的師專、北一女、護專和工專,這幾個學校她全部都考上了。但因為在臺北沒有親戚也沒有房子,所以最後選擇了有宿舍的護專。

第二年,她的兒子考上臺北的建國中學,於是全家搬遷至臺北。剛到臺北時,他們到處租房子,到了1967年,透過朋友介紹,買了一棟在吳興街的房子。錫妹一樣在家裡做手工、帶小孩,兒子成家後,也幫忙帶孫子。

余先生脾氣很好,很會唸書,是新竹高中畢業的,搬來臺北後,在蓬萊國小當會計。他非常喜歡看書,平日的休閒活動就是看書。家中的孩子們也都很喜歡讀書,學業成績表現非常優異,這應該是受到了爸爸的影響。

◎慈濟因緣不思議

1986年的某一天,有三天的連續假期,錫妹不用照顧孫子。因有人介紹說花蓮有一個師父有蓋醫院,邀她去花蓮玩,當時她只想說沒去過花蓮,去玩一玩也好,就跟鄰居兩人結伴去了一趟花蓮,參觀了醫院,也去了靜思精舍。

錫妹形容當時在精舍的那天晚上,她們兩個人傻呼呼的,就跟著大家聽上人講因果。旁邊一些人跟上人說︰我的兒子怎麼樣?女兒怎麼樣?我的風水怎麼樣?上人都一一回答。當晚在精舍過夜,剛好和黃月玫師姊(委員號二一七號)同一個寮房,因而認識了同樣是來自臺北的黃月玫師姊。

第二天早課之後,整個早上,黃月玫就一直講慈濟怎麼樣怎麼樣……錫妹說,當時她完全不認識慈濟,但是,那天下午,錫妹就把身上帶著的一萬元捐給慈濟的慈善和建設。錫妹表示,小時候,她阿嬤常常跑寺廟,都會帶錢去捐,所以錫妹去花蓮精舍時,身上就帶一萬塊,錫妹說:「我也很熱心,覺得這是很好的事情,回去第二天起我就開始募款。」

◎克服難關勤勸募

當時,已年近六十歲的錫妹,因為母語是客家話,為了要向人介紹慈濟,就努力學習講國語,因為小時候是受日本教育,不識中文字,為了要看懂介紹慈濟的書,在兒子的鼓勵下,她開始跟著孫子學習ㄅ、ㄆ、ㄇ、ㄈ,從此無時不刻說慈濟道慈濟,募心募愛。

臺北分會印製很多《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小冊子與大眾結緣,裡面主要是介紹慈濟證嚴上人與慈濟慈善志業。錫妹表示,每個人看了都會很感動,她看了這本書裡的內容後,就開始募款。那個時候募款,就是靠這本小冊子跟大家介紹慈濟。

她所募得的款項都會交給母雞(黃月玫師姊)。因為錫妹不會寫中文字,所以募款時,就會拿一張紙條,請捐款人自己寫地址、名字和捐款金額,就這樣一張一張地寫下來再交給母雞。

後來有了咖啡色的收款簿子,會員捐款後,她就請她的小兒子幫忙填寫簿子。有時候兒子很忙,會抱怨她去收了太多捐款。她不會寫中文字,但認識一位鄰居福妹,福妹的丈夫是遠洋船員,半年才回來一次,孩子又大了。當舊的功德簿子要換新簿子時,就請福妹幫忙謄寫,並先整理好所有記號。福妹的會員是第二本或者第三本,她會整理好後交給福妹抄寫。後來錫妹娶了媳婦,就交給媳婦幫忙整理。

連對陌生人她都可以募款,回娘家坐國光號,每次搭上車子後,就開始跟坐在她兩邊的乘客介紹慈濟。說到對方會留下住址,成為她的會員,不管對方住的地方熟不熟,她就靠著雙腳開始去收功德款。她曾經去到天母某公司,公司所在的社區都有大樓管理員,沒有資料不能上去。錫妹就會帶勸募本給大樓管理員看,要去到大樓十二樓或十五樓,管理員才會打開門讓她上去。

錫妹說,另外有一個大樓也是很難收,那個大樓很大,大樓管理員有好幾個,都是她的會員,但他們不是每天都在那邊上班,所以要怎麼找他們收功德款呢?後來她碰到專門在那邊燙大樓管理員衣服的一位小姐,錫妹就請這位小姐幫忙收功德款,這位小姐很熱心,也成為錫妹的會員,大樓管理員值勤時,她會幫忙收款,她再去跟這位小姐收就好了。

錫妹做幕後三年之後,有一天黃月玫問她說,要不要出來當委員,錫妹當時在帶孫子,所以回家後和兒子媳婦商量,結果媳婦決定孩子給她的姑媽帶,成全她去當慈濟委員,錫妹非常感恩兒媳倆的成全。1989年錫妹受證,委員號碼是一四○九號,法號慈意。

信義區當時沒有委員,她是第一個出來的委員,她的第一個募款夥伴是陳麗霞,第二個是簡麗年,還有戴秀良。葉秋蓮是錫妹的第一位小雞,日後小雞的推薦函,都依賴葉秋蓮的協助完成。錫妹前後接引了超過四十位受證委員慈誠。她帶出來的小雞們都叫她余媽媽,最後社區內大家都叫她余媽媽。

◎有願因緣就不思議

1989年,余朱錫妹受證成為慈濟委員時,同時圓滿第一個榮譽董事。1990年,她幫先生圓滿榮譽董事。錫妹和妹夫一起投資買地,後來賣地分得六百萬。她最初想以大兒子的名義捐榮譽董事,但因二兒子生病,最後用二兒子余福隆的名字捐款,這使得家中有了三個榮譽董事。

余朱錫妹回憶說,以前鄉下非常貧窮,沒有橋可以過河,河水深到胸部時特別危險。因此,當聽說有人要募款建橋時,她總是很願意捐款,鄉下的人們也經常捐錢建橋。那時她還沒認識上人(證嚴法師),但是已經常常捐錢建橋。錫妹表示,捐錢就像建橋和鋪路一樣,自己要先做,才能說服別人。勸募時,會分享自己的故事,說自己兒子、媳婦和先生都是上班族,她有五個小孩,卻能捐出一百萬,因為她每天做手工、帶孩子,冬天為客人打毛衣,夏天幫妹妹的百貨公司打毛線衣,讓她們拿去賣。她就是靠這些工作賺到捐款。這樣的故事讓人們相信她的真誠。

回憶起1986年開始做幕後,當時花蓮醫院剛蓋好,她向一對夫妻介紹慈濟的募款,說一百塊、五十塊也可以,不需要很多錢,但如果捐一百萬就能成為榮譽董事,並在歲末祝福中由上人親自授證。那對夫妻立刻說要做兩個榮譽董事。就這樣,她完全不認識的人,就是路上碰到就開始講慈濟,他們都願意把錢交給錫妹捐榮譽董事,真的很不可思議,這是錫妹首次勸募到的榮董。

◎晚年全心投入讀書會

錫妹做環保從不停歇,最初做環保時,沒有固定的場所,環保站也沒有現在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逐漸建立了環保站,包括她所居住的吳興街附近,也設立了信義吳興環保站。錫妹每天都到吳興環保站做環保,一直做到幾年前腳不能走路才停止。

後來,她的腳痛得厲害,同區的陳何嬌師姊擔心她每天在家會感到無聊,便推薦她參加社區的讀書會。社區的讀書會每週一次,由陳何嬌安排並主持。陳何嬌不僅準備讀書內容和點心,還安排交通,確保大家能參加。

錫妹特別喜歡參加讀書會,因為陳何嬌熱心且能用客家話交流,這讓她感到方便和親切。當時,上人的《妙法蓮華經》要出版八品了,錫妹不諳中文字,但她還是決定買了三本,很用心地看,漸漸地竟能看懂三分之二的內容。余朱錫妹雖然對很多經文會唸,但不完全理解意思,但她每天努力記住上人教導的話,努力實踐。

錫妹表示,她每天都要記這句話:「我們若能空掉煩惱,業才會消,所謂心空,師父說,只要你放掉煩惱,心無雜念,自然就會啟發智慧,念佛的人要念的心念清明,解脫與否就在這一刻。」她還記得另一段:「真切的心,認真力行,人沒有不犯錯的,但要能知過必改,不要以為小惡無罪,須知點點滴滴的造作都是罪業,如何能夠消業呢?要從自心開始。」

錫妹認為,能入佛門是一生的大事,能瞭解佛學是一生成就,而走上慈濟菩道則是一生的志業。錫妹感到非常幸運,能遇到明師,走上慈濟之路,做慈濟事,讓她的一生如此精彩和充實。她深感,上人是一尊佛,值得大家認真學習和追隨。

余朱錫妹於2024年6月6日圓滿人生,享壽九十七歲。人生下半場走上慈濟路,正法拳拳服膺,終生踏實奉行。

圖左 :信義區慈濟志工每週三在三興公園做夜間環保,余朱錫妹從不缺席。[攝影者:吳麗花]
圖右 :余朱錫妹把握每次結緣的機會,香積、生活皆勇於承擔。[攝影者:吳麗花]

圖左 :東區聯絡處歲末祝福,余朱錫妹每次都承擔人間菩薩招生勤務,她說:「善惡拔河,人多的地方才會贏,所以要努力廣邀菩薩加入,讓善的力量提升」。[攝影者:吳麗花]
圖右 :葉秋蓮(左)是余朱錫妹(右)的第一位小雞,余朱錫妹接引許多人受證慈誠及委員,都依賴葉秋蓮幫忙寫推薦函,是她的得力助手。[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2019年1月,社區歲末祝福,德(耒來)師父來到信義吳興共修處法親關懷,余朱錫妹(中)當時九十一歲,因為骨質疏鬆壓到一條筋,痛到不能走路。[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每日「晨鐘起‧薰法香」,余朱錫妹(右)總是精進不缺席。[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2016年重陽節前夕,臺北市信義區慈濟志工特別前往余朱錫妹家中探訪,獻上溫馨的關懷並祝福法親佳節快樂。[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余朱錫妹很喜歡參加讀書會,藉由讀書會來精進,同時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余朱錫妹(右)與陳何嬌(左)因為能用客家話交流,倍感親切,結下好緣,慈濟菩薩道上相互扶持。[攝影者:王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