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改變從自身做起 環境保護續未來

改變從自身做起 環境保護續未來

E-mail 列印
大安區志工借用與臺北舊分會僅隔一條街的慈濟中山八德環保站,舉辦2024年大安區六月份的「環保」培訓課程。於6月1日下午,有三十一位學員參與並體驗環保實作,以及六十四位工作人員愛的陪伴與關懷。期能讓學員 了解慈濟推行環保三十四年,上人期盼結合教育的力量,帶動社會大眾身體力行「清淨在源頭」的環保行動。透過呼籲推動,喚醒更多人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及生活實踐。

◎清淨在源頭 蔬醒的時刻

課程一開始的《人間菩提》影片中,大愛感恩科技團隊與證嚴上人溫馨分享,將資源再製使用。其中環保毛毯便是由回收的寶特瓶再製而成,上人感恩環保菩薩們風雨無阻地做環保、愛護大地,而環保毛毯也透過慈濟慈善的腳步,送達四十多個國家地區溫暖了苦難人及受災居民的身心。

上人慈示:要宣導資源回收,轉識成智,要有智慧。氣候變遷,造成未來地球的損傷,科學家對於為地球的毀滅,一直在倒數時間,我們要與時間競爭,如何將資源回收,不是向大地取資源,要趕快呼籲大家來做資源回收。世間法能會合佛法,生命的價值是發揮功能利益人間,對地球有奉獻。

學佛行儀課程,由志工車書嫚說明並示範「住的威儀」。寮房安單要自備枕頭巾。她說,慈濟人總是無私地先付出再回收,摺被子也是一樣,往頭部的方向,摺成三等分。墊被也是一樣,整齊面要面向寮房門口。枕頭的開口要在下方。半夜起床要如廁或喝水,頭髮要挽起來,不要披頭散髮。入寮房一定要脫襪套。

學員兩人一組,實作體驗,從如何裝被套、摺被子到疊被子,以及枕頭、枕巾要如何放置,慈濟人文就在每一個細節中都能確實做到。車書嫚叮嚀培訓學員要注意道氣,照顧好自己的心,既然方向已找到了,要堅定生生世世跟隨著上人,在複雜的境界中,都會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志工演出「蔬醒時刻」短劇,提醒大家,愛地球很簡單,從改變開始。蔬食有三好,減緩地球暖化、有益人體健康以及愛護動物尊重生命。希望三餐都吃素,多吃蔬果少吃肉,因為一張嘴巴可以改變生態。培訓學員吳樂英表示,失控的環境,其實我們都是兇手,海洋被塑膠袋污染,也被海洋生物吃進肚子裡。因此要養成出門隨身攜帶五寶,包括環保袋、手帕、環保碗、筷和水壺。

◎大愛感恩科技 資源化廢為寶

慈濟環保永續的課程,由志工李鼎南分享「化廢為寶」,他說,幾年前曾到南部一個環保站,看到一群老菩薩在做環保,在寶特瓶分類區,有一位老菩薩在拆解寶特瓶蓋並口中唸唸有詞:一轉法輪、二插消業、三減煩惱、四解脫放下,最後將寶特瓶放到旁邊的籃子。他讚歎這位老菩薩心寬念純,入法都比我們深。

另外,他分享志工就是建造水壩,我們的會員就是天上的小水滴,志工將會員引進水壩這個慈濟的功德海裡面,我們再將水壩的水去灌溉良田,就是去幫助需要的人。希望人人都能成為「掘井人」,以愛傳愛,讓慈濟志業能夠永續。

李鼎南說為什麼要做環保?量彼來處,觀此去止。這個東西從哪裡來?使用完又到哪裡去?大家可以好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垃圾其實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只要將寶特瓶好好地放到對的地方,做好資源回收分類。

環保志工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將回收物洗淨並剃除雜質,搭配作業口訣修身亦修心,寶特瓶後經分類與加工化作賑災物資,不因外在瓶身色不同而有差異,無處不展現本性清淨如來。自毛毯、壓力布至福慧隔屏,不忍眾生苦的悲心推動著產品研發持續精進。慈濟人惜福愛物、延長物命之精神,結合以新興科技將回收物資再創新價值,兩者兼容並蓄下創造環保永續善的循環。

全球一秒鐘生產二萬支的寶特瓶,每年就有五千億支的寶特瓶,每年更有五兆個塑膠袋產生。美國紐約的氣候時鐘正在倒數,僅餘五年多的時間,要好好地珍惜地球資源,能夠改變的,就是從自身做起。

環保5R五用,「不用、少用、重複用、修理再利用、清淨回收有大用」,讓大家了解重複使用,妥善回收,減量使用,不用更好,也特別強調「回收其實是環保的最後一步」的正確觀念。

◎體驗環保 實作分類

環保志工說:「我們那一座山在等您們。」一樓環保教育站現場,資源回收品項琳瑯滿目,培訓學員分組,各自戴上手套後,實作體驗資源回收分類。

環保志工利用簡單口訣教大家如何分類,「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環保十指口訣,在紙類區分成彩色的花紙、黑白、全白紙,寶特瓶要怎麼拆解和分類,以及軟、硬塑膠類的分法,與綁牛奶瓶的方法等,大家專注用心聆聽,也賣力進行分類。

十個手指頭依序「瓶」是塑膠瓶、玻璃瓶,「罐」是鋁罐和鐵罐,「紙」是紙類,「電」是電池、電燈,「一」是衣服,「三」是三C產品,「五」是五金類,「七」是其他類別。

培訓學員張芬凝表示,早期曾跟著志工到大陸安徽賑災,有很多的老菩薩雙手感恩上人和慈濟人送給他們毛毯,他們都捨不得用,要把它留下來當作傳家寶,所以大愛感恩科技製作的這個毛毯非常重要。她是一位小學老師也擔任過兩年的衛生組長,曾帶著學生們去淨灘,讓孩子們實際了解資源回收對保護環境的重要,不是只有在課堂上教環保。她今天體驗環保實作,發現對於寶特瓶的分類,可以更清楚地告訴學生寶特瓶如何再細分。

覺得慈濟的環保是全世界做得最棒的歐陽文倩表示,今天很想帶著兒子一起來上課,希望兒子能夠慢慢地了解環保並從自身做起。不過,因為他剛好今天要去做書軒小志工,有一位志工就跟她說,慈濟的環保一直都在,天天都有機會做環保。她說,自己來參與培訓,兒子在臺北舊分會當小志工也不用擔心沒有人照顧,未來希望有更多機會帶著兒子一起做環保愛地球。

培訓學員林正仁醫師表示,聽到有位培訓學員分享她做環保改善身體狀況,又可以修福修慧,真的很棒。在短劇中,看到大海龜被繩子纏繞,真的很不捨,所以重視環保很重要。要少用、或是再利用,這些都要靠大家的力量推廣到社會上。0403花蓮地震,看到大自然的反撲,上人說已快來不及了,鼓勵我們要蔬食環保救地球。他聽到上人說,希望我們都能夠做「掘井人」,感佩上人的智慧和慈悲,真的是值得我們生生世世去追隨他。

志工楊昭金感恩中山八德環保站提供我們這麼好的場地,能夠讓大家來體驗環保實作。她期勉學員,做環保是在爭時間,延緩地球暖化,我們要更用心來保護地球。做環保就是在修行,做愈多愈有智慧,培訓學員未來受證後,要更精進在慈濟的菩薩道上,勤耕大良福田,才不會空過生命,祝福大家福慧增長!

圖左 :大安區培訓學員環保實作體驗課程,希望能帶動更多人身體力行「清淨在源頭」的環保行動。透過呼籲推動,喚醒更多人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及生活實踐。[攝影者:蔡政勳]
圖右 :藉由志工演出的短劇「蔬醒時刻」,提醒大家,愛地球很簡單,從改變開始。蔬食有三好,減緩地球暖化、有益人體健康以及愛護動物尊重生命。[攝影者:蔡政勳]

圖左 :志工李鼎南分享「化廢為寶」,志工建造水壩,會員就是小水滴,志工將小水滴引進水壩功德海,希望人人都是「掘井人」,以愛傳愛,讓慈濟志業能夠永續。[攝影者:楊光華]
圖右 :由志工車書嫚(右)說明並示範「住的威儀」,她說慈濟人總是無私地先付出再回收,摺被子也是一樣,往頭部的方向,摺成三等分。整齊面要面向寮房門口。[攝影者:蔡政勳]

圖左 :學員兩人一組,實作體驗入住寮房「住的威儀」,從如何裝被套、摺被子到疊被子,以及枕頭、枕巾要如何放置,慈濟人文就在每一個細節中都要確實做到。[攝影者:蔡政勳]
圖右 :歐陽文倩(左)說,自己來參與培訓課程,兒子在臺北舊分會當書軒小志工也不用擔心沒有人照顧,未來希望有更多機會帶著兒子一起做環保愛地球。[攝影者:蔡政勳]

圖左 :培訓學員張芬凝(中)曾帶著學生們淨灘,讓孩子們實際了解資源回收對保護環境的重要。她今天體驗環保實作,發現可以更清楚告訴學生寶特瓶如何再細分。[攝影者:蔡政勳]
圖右 :培訓學員林正仁醫師表示,聽到上人希望我們都能夠做「掘井人」,感佩上人的智慧和慈悲,真的是值得我們生生世世去追隨他。[攝影者:蔡政勳]
圖左 :志工楊昭金(右)感恩中山八德環保站提供我們這麼好的場地,能夠讓大家來體驗環保實作。她期勉培訓學員,做環保就是在修行,做愈多愈有智慧。[攝影者:楊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