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肌力訓練 利己又利他

肌力訓練 利己又利他

E-mail 列印
臺灣進入高齡化的社會,不僅政府推動長照機制,慈濟基金會也從2016年開始,遵循證嚴上人的叮囑「長者要顧好。」慈濟志工走入社區設立社區關懷據點,關懷團隊精心設計課程,積極帶動、關懷和照顧長者。6月17日 來自雙北地區十個社區關懷據點的課務團隊齊聚新店靜思堂,在「臺灣全適能運動協會」的教官劉政煒的指導下,學習如何使用彈力帶進行肌力的訓練,期能將所學帶回社區,協助長者達到健康促進,延緩老化,擁有幸福人生。

慈濟慈發處職工羅佳典表示,這次集合了包括板橋五個據點、雙和兩個據點、平溪一個據點、土城一個據點、以及台北市一個據點共計十個社區關懷據點,約四十五人報名參加。此次課程主要是健康促進的肌力訓練,羅佳典說:「舉辦肌力訓練是經過各據點課務人力的調查,發現長者最重要的是肌力問題,因此決定將肌力訓練作為培力課程,促進體適能的進步,自利利他,讓規劃課務的志工也能更健康,並且帶動家人一起健康。」

◎記住原理 遵循原則

課程一開始,在羅佳典介紹課程流程後,邀請到台灣體適能運動協會的教官劉政煒來指導大家。劉正煒提到,長者的訓練除了心肺功能的訓練以外,要應付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情肌力的強健是非常重要的。他解釋:「肌力是指能舉起重物,重複次數少;肌耐力是指舉起輕物,但重複次數多。」長者因年紀大肌肉流失,增強肌力訓練比肌耐力訓練更重要。

肌力訓練除了可以有徒手動作,也可以藉助輔具如彈力帶、毛巾、球、保特瓶…等等來做肌力的訓練。今天的課程最只要是教導大家以彈力帶來達到肌力訓練。劉教官介紹彈力帶的特性是:沒有地心引力的問題只有角度的問題;穩定關節訓練不會有代償的問題;安全、經濟、攜帶方便;對線條雕塑有助益。彈力帶的設計概念是先以大肌肉群為主,再做小肌肉群的評估;先以力距小再做力距大的動作,以拮抗肌群為課程設計重點,採循環訓練的方式,速度快與慢訓練的目的不同,及肢段近端與遠端的差異,所以彈力帶在體適能方面會發揮的比較極致。

「彈力帶的訓練原理,是固定點與施力點持相反的方向。」劉教官叮嚀大家要記住這個原理,並也提醒彈力帶有磅數、長短、厚薄、鬆緊之分,剛開始要訓練長者,選最輕的開始再依訓練的評估去調整強度,彈力帶的保養、撿查、繞法、綁法及安全使用,他也很詳細的告訴大家。

劉教官說:「肌力訓練的原理,就是利用負重,一個特定的重量對抗地心引力的方式上推、上抬、上舉的動作。」他先讓大家體驗一個徒手訓練最基本的抬腿訓練,他請大家坐椅子三分之一,依他的口令由慢到快的抬腿動作,看視輕鬆的動作中,大家體驗到訓練的效果,都不約而同的喊「酸」呀!

肌力訓練對樂齡者、長者的效益包括:增加休息代謝率、減少慢性下背痛、減少關節的負擔、延緩肌力退化的速度、改善平衡感及增加骨質密度。長者透過肌力訓練,肌肉有力量就能夠保持平衡防跌倒,所以肌力訓練是重中之重,不只是延緩老化,也會讓他們越做越年輕。

◎部位訓練 成果斐然

劉教官首先將主要的訓練部位及功能,依肩、軀幹、大腿膝部及下肢,並透過人體解剖學,解析各部位的肌群名稱,及如何訓練其肌群可以達到什麼功能。譬如:肩關節的三個肌群訓練著重於伸展及活動範圍;軀幹的訓練著重於核心的穩定;下半身則主宰行走能力,股四頭肌的訓練就很重要;長者容易跌倒著重於人的第二個心臟小腿肌群的訓練…,肌力訓練的原則包括超負荷及適應原則、漸進性原則及全面性原則。

接下來,整天的課程,在劉教官的指導下,透過彈力帶或單人、或雙人組依各個肌群逐一訓練,明白了施力點與固定點後,這群平時走在社區關懷據點的課務團隊,無不卯足勁用心在當下,即使汗流浹背,一點兒都不敢喊累。

音樂的快慢決定訓練的效率,所以肌力訓練與音樂的搭配也非常重要。聽音樂有三個階段,沒有交集、和平共處及完全凌駕。劉教官說:「只要找到駕馭節拍清楚的音樂,對任何動作都沒有影響。」午餐過後在一首「小雨下不停」的訓練下,跟著節拍大聲數節拍,順便訓練換氣,把中午吃的能量都釋放出來,整個精神都提上來了。

核心肌群訓練後,將參加者分成四組來驗收成果。第一組胸與背的訓練、第二組股四頭肌及腿後鍵肌群的訓練、第三組臀中小肌及內縮肌群、第四組是三角肌與核心肌群的訓練,各組設計依所分配到肌群訓練,推派二位做呈現,劉教官再依據細節及所呈現的動作去調整及指正,加深學習的印象,教官再一次的提醒:「一定要記得是訓練的原理,而不是動作,請大家慢慢去消化,消化後就去好好的運用。」

◎學習新招 自利利他

投入社區據點關懷已經四年的張旻莉,為了帶動社區長者,她開始去參加一些團體學習運動,也透過網路學習新的運動方式,並取得有關的證照,將所學用在帶動社區體適能的運動上。今天彈力帶的肌力訓練,讓她覺得又有一次新的學習,透過新招數的學習,可以回去帶動長者。

投入關懷據點,除了與長者的互動變得很好以外,也增加自己的信心,也讓自己的體力、精神都變得很好,今天學習不僅能帶給社區長者以外,也可以帶給家人健康。

在板橋文化里關懷據點服務的張麗美提到,為了帶給長者健康、快樂,自己的思維就會很積極,活動力也會較靈光。她說:「其實受益最大的是自己。」今天所學的肌力訓練,讓她思考如何舉一反三,依所學習的原理,再去發展另外一個方式,讓長者在學習中更具趣味。

也是來自於百壽里關懷據點的黃淑芬,每次去據點看到長者,因為團隊的帶動讓他們那麼的開心,讓她非常感動。甚至於疫情期間,他們就會哭著期待能早日再相聚,疫情結束重新上課,他們還會把在公園認識的朋友,一起帶過來上課。淑芬認為,在關懷課程上,除了靜態的如證嚴法師說故事、靜思語等等外,促進長者健康,肌力訓練是非常需要的,有些長者是外勞推著輪椅來的,透過彈力帶輪椅族的長者也可以跟著做。

學校老師退休的陳芳蘭,也是在設有社區關懷據點就開始投入這個區塊。七、八年以來,與團隊共同規劃課程。芳蘭表示,文化里這個據點,最先前是從環保站,接著與長者共餐,慢慢的有了樂齡學堂、社區關懷據點。「在這個社區裡,藉由長者去影響他們家裡的人,家裡的年輕人因為父母、公婆有地方去,也很認同我們這樣做。」芳蘭提到,雖然二個星期才去一次,但是他們彼此認識,結交了很多的朋友,他們甚至平時都會互相關懷。

疫情期間沒辦法進行活動,志工也會用電話關懷,疫情過後社區活動中心整修,志工也會與長者們相約,以「一碗湯麵」的方式,以組為單位,每人帶一道菜,輪流到成員家裡相聚,大家都非常快樂,現在有了新的據點,活動就更多元與豐富性,都能帶給長者意想不到的收穫。

「今天肌力訓練的課程非常棒!」芳蘭表示,自己都已經進入初老六十歲的人了,在關懷長者這一區塊,不只是在付出,期許自己更健康,所以看到肌力訓練課程,就覺得一定要來參加,一天下來在學有專精的教練指導與帶動,讓她收穫很多,她想到前不久才中風的爸爸,下課後要馬上去買一條彈力帶,帶回去幫爸爸訓練。

整整六個小時的肌力訓練,社區關懷據點的課務團隊們,在劉教官一刻都不鬆懈的功夫傳授下,儘管人人汗流浹背,卻也享受到運動後的舒暢,及歡喜的帶回去所學習的新招式,為日後不論是在家庭或在社區與長者互動,注入一股促進健康的新量能。

圖左 :今天的課程最主要是教導大家以彈力帶來達到肌力訓練。[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劉政煒教官(紅衣者)介紹肌力訓練的原理與原則,並親自示範與指導。[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防止長者跌倒,大腿要有力量,股四頭肌的訓練就非常重要。[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今天彈力帶的肌力訓練讓劉旻莉學到新知識,能更好地回去帶動長者。與長者互動增加了她的信心,也讓她的體力和精神變得更好。[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劉政煒教官(右)進行施力點與固定點的示範與指導。[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核心肌群主宰整個軀幹的力量,所以核心力量的增強更是重中之重。[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分組討論;第一組討論胸背肌群訓練,助教(紅衣者)提出參考與見議。[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成果驗收,第一組胸、背肌群訓練。[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第三組大退股四頭肌、內側肌訓練成果展現。[攝影者:許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