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身教為典範 代代相傳 代代相承

身教為典範 代代相傳 代代相承

E-mail 列印
人以「孝」為本,「攵」為領納入心承受,兩者合而為「教」,進而為培「育」乃為「教育」。《六祖壇經》云:「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上人秉承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大愛精神,願擔天下米羅為己任。

6月16日,三重志業園區講經堂「北區合心慈誠委員培訓教育課程」,司儀張嘉玲引言:「四大志業」猶如四根柱子,把志業撐起來,就是要做好「教育」培養人才,「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人間菩薩道場,從「做中學、學中覺」,見解要看清楚,對準方向。接著共修〈三十七助道品〉偈頌,讓培訓學員諦解,浮生如夢可成真,苦樂憂欣總是幻……慈濟世界感恩心,愛為天下眾生生,但願眾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悲喜捨 教育行

慈大校長劉怡均分享,2500多年前,大自然世界,所處的環境悟到,佛教寫的就是解答生命的困惑!上人覺得「因病而貧,因貧而病」。創辦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都是改變生命的教育。上人很有智慧,希望蓋醫院解決東部醫療問題,蓋學校教育他們、也可以就職;也免於東部社區把孩子送到煙花柳巷。

0403長達數月餘震不斷,那天學生寫emai:「晚上持續搖晃睡不著,期末考又念不下書——」校長劉怡均跟他說,隔壁大樓結構有受損;我們沒有!你住八樓比較搖晃,校長讓你搬到二樓好嗎?「你是外科,將來那樣情況下還要跟病人開刀,只有你自己的話怎麼辦?」機會教育讓他轉情境,他前扣帶皮質得到舒緩,大腦迴路會得到利他路徑的獎賞,這就是教育的功能,這就是腦科學,如果大學期間,對社會苦難暗角都不了解;怎麼能同理他人,慈大GPS辦學使命,全球在地、人本精神、永續發展。

◎慈濟人自我心靈教育

楊依捷培訓吃素了,覺得肉是屍體;不是美食佳餚!經歷不想這麼早進入慈濟;突然因緣成熟了,「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 2016年與慈悅師姊靜思鼓隊相會,為了國際的難民募款,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慈濟 50週年,靜思鼓隊成員將近三百位,現在已經有一百多位受證,鼓隊提供給年輕人方便法門,讓他們有機會了解慈濟,了解增進生命的價值,更要了解靜思法脈,然後去力行、 去代代相傳,年輕人參加香積、機動 、訪視,對內敦親睦鄰、對外接引, 投入人群去居家打掃,參與烏克蘭、土耳其地震打包,看到年輕人的行動力,邀約大家走入慈濟,了解自己生命價值,人生的路會更寬闊,這就是「揮灑我們生命的彩筆。」

靜思鼓隊王宣方分享,在慈濟裡面心靈點滴,教育重要的是,自己心靈所設的高度,當你站在上人的角度的時候,視野必然是 空寬闊的,生命回音對你發出什麼訊息?就會傳達出什麼訊息。過去追求時尚,每天就像在選秀……鑒真和尚日本六次東渡傳法,教育非常重要!「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等著大家去發掘,「我們要用勇敢、去轉動生命的齒輪,一定要互補,才能運轉」,進慈濟不要有,深入寶山;空手而回之憾!深信自己選擇正確的道路,在慈濟道路上一起前進增長慧命。

蘇閱從小參加親子班、慈少班,大學的時候遊山玩水,暑假的時候去英國……媽媽希望反黑皈白,進慈濟看看?上人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思忖:「我不是要環遊世界、要搭郵輪 ,我進慈濟就可以不貧;就可以富貴起來!」到臺北慈院做醫療志工,看到人生百態。上人身體不適:「我要為自己打氣,找慈濟的人才。」透過上人言教、身教,投入慈濟收穫最大的就是自己!遇到困難可以回到佛法裡找答案,選擇這條路絕對不會錯,做慈濟不後悔!「我們身行可以這麼莊嚴?大家準備好了嗎?」

「我們都準備好了!我們的破褲都補好了!慈濟讓你越走越能遇見更好的自己。」新店張薾桐回應後提及:「小時候喜歡做善事;但不喜歡做的就跳過;讓別人做,成功不必在我!」 進入慈濟以後,參加靜思鼓隊、骨捐活動、全臺演繹,國際賑災,中正紀念堂浴佛、讀書會,從眾多勤務中不斷學習、承擔、成長。敘利亞內戰三百萬個孩子流離失所,2023年去滿鈉海賑災,辦線上教學,透過數字詞彙設計成商店遊戲,改變孩子。「慈濟的學習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可以拓寬你的舒適圈,感恩上人創造慈濟,感恩培訓的要加油努力。」

外表俊巧,看似耳聰目明的陳宥憲敘述,慨歎,因為大學車禍,眼裡的那道微光也漸漸消失,告訴自己要有勇氣,即便踏進每一步未知,即便遇到眼前的困境,我仍然告訴自己要加油!給自己一個鼓勵,2022年受證慈誠, 視障十七年,盲棒連拿了五年冠軍,做體適能經營近九年, 2023年參加經藏演繹,這是不容易的過程!2024年回到花蓮演講生命教育系列, 0403大地震去吉安鄉、水源村關懷,去到花蓮監獄演講,讓他們知道生命,不管遇到任何錯誤;都可以繼續往前進!最近去斯里蘭卡發放,體會到,他們生活雖貧;每個人心靈卻都非常富足,感恩這條道路遇到這麼多夥伴。接著請大家在打上馬賽克模糊影像中,猜出圖相是什麼?閉上眼睛尋找他的聲音、眼睛,感受視障在摸索中生活。

◎秉佛心 承師志 法脈代代相承

合心培育幹部呂慈讓敘述,承擔北區培訓二十幾年,終於盼到女兒培訓,一直以來,對她來講是有壓力的!因為看到媽媽在慈濟這麼忙,「昕儀覺得慈濟人就要這麼忙嗎?」去年入經藏的因緣,中正區來了十幾位年輕人,剛開始他們覺得:「我怎麼每個週末,都填得滿滿的勤務跟活動!」但都是年輕人一起、好像蠻好玩的!在社區很要求,必須去體驗慈濟每一個勤務,他們也都很精進,後來感覺,參與每個勤務的感動點不一樣,所以,「很歡喜,一起進來培訓。」

呂慈讓質詢值班的時候,就邀女兒一起值班,讓她注意細節!每一位來到靜思堂的人,要如何的去陪伴?知道應對進退、儀軌等!每個禮拜一早上,承擔福田就告訴昕儀:「把整個靜思堂打掃得乾乾淨淨,讓人家進來歡喜心,就是跟眾生結好緣。」中正紀念堂浴佛,他們很清楚,不可能陪他們去聚餐,所以,給媽媽最好的母親節禮物,「就是陪著媽媽出所有的勤務。」

中正紀念堂場佈那兩三天,她們一直陪在旁邊, 「當我在忙得時候,就給我水喝,感覺是很棒、很感動!」到最後一場的時候,遇到大雨,昕儀和大女兒采儀陪到最後撤場,要回家的時候要拍一張合照:「我像落湯雞,又穿著雨衣好醜,怎麼拍?」呂慈讓笑著順應著孩子拍了合照。回到家裡,「她po 照片給我,寫著母親節快樂!」這就是媽媽最感動的地方,覺得這一張照片最有紀念價值,期待所有的慈濟人,趕快把你的慈二代、年輕的慈三代,邀約進來做慈濟。」

◎媽媽良好的身教

中正一施昕儀,在社區或任何功能組,看媽媽(慈讓)都親力親為,在家裡有接不完的電話,雖然有專責的志工;但是大家會詢問媽媽,因為媽媽良好的身教,會讓大家願意一起去學習、跟著他往前邁進!從小到大希望我們跟著她一起學習,十幾年前的《水懺》演繹時,媽媽說:「你趕快回來彩排!」在宜蘭唸大學 趕快搭坐高鐵回去彩排,從那時候開始,陸陸續續跟著媽媽,一起參與演繹、香積、福田,自己也做了很多、也學到很多,覺得能陪伴媽媽也蠻好。

「因為媽媽一忙起來,就忘了喝水,之前曾經因為喝水,造成腎臟功能不好!」今年中正紀念堂浴佛時,看到媽媽處奔跑、完全沒喝水!施昕儀就趕快遞水跟檸檬糖,趕快讓媽媽補充水分,覺得這是最基本的孝道;但師姑看到稱讚:「妳好孝順。」

上人蓋醫院的時候,身上沒什麼錢;就是發揮那顆愛心,就從自身做起、累積四大志業就像四根柱子,把志業撐起來,「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一柱子都不能少!幾年前加入鼓隊的因緣,跟年輕人在一起,參加大大、小小的活動,感受到:「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更遠。」看媽媽有接不完的電話很心疼!慈讓對女兒說:「我做得很幸福,也希望妳可以分擔一些!」施昕儀哽咽不捨說:「我也很認同上人的理念,因為這句話,我願意一起幫忙」,越來越體會授證不是畢業;授證是承擔志業的開始!期許自己可以跟他們一樣精進。

◎對的事 做就對了

呂慈悅從小帶著女兒去精進班,參加國際賑災、義賣、整理物資,做環保,這些觀念已深植在趙珮茹心裡, 上大學以後加入慈青社:「這是我人生很大的轉淚點,我希望畢業以後,也能夠做更有意義的事情」;但是,要創業、結婚、生子,因緣不具!覺得自己「戒、定、慧不夠!」直到去年媽媽邀約入經藏,也體會:「心在哪裡、時間就在哪裡?對的事,做就對了!」也因為入經藏,深深體會媽媽的身教跟言教,都是師公的法!所以,「今年再忙、再累,都要參加培訓,把這分愛跟善,把媽媽給的身教跟言教,傳給我的孩子。」

慈大校長秉持上人跟慈濟的精神,「教育七十三分跟七十五分的差別在哪裡?」趙珮茹以前也會覺得「六十分跟八十分有什麼差別?」當了媽媽以後也體會到,當然讀書也很重要;但跟孩子說:「你的功課只要盡心盡力做到就好;但是你的人文品德媽媽很在乎,這是基本做人的道理,也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年輕人分享很有power,很感動!培訓後也可以:「藉由自己的力量,帶動更多的人年輕人,啟發他們的善心,做更多更好的事,讓世界更好。」

◎依循雙親身教典範參與培訓

委員號四百二十號同修夫妻檔,宋篤志與太太吳卻資深建築委員,1980年經營建築的宋篤志,專責各志業的營造建設、審圖工程等,從花蓮慈院、靜思堂、慈濟護專、希望工程……後來更將公司捐出來,直到興建臺北慈院。一直跟隨爸爸參與各項建築的宋宗原,有次經過上人身旁,上人對他說:「你要把爸爸媽媽的法一直傳承下去。」

雙親年邁,感恩受到慈院的照顧,宋宗原:「很感謝趙有誠院長和喬麗華主秘的照顧,找我來充電,跟臺北慈院同仁一起培訓參加。」主秘也說,今天的心得就是「教育」,因為上人要蓋慈濟醫院,需要一些醫生跟護士人員,希望把這個法推廣出去,讓大眾知道慈濟當初源起。宋宗原提及,當年上人很發心,當初辦教育,是因為缺乏護理人員跟的醫生,當時林副總還有築委員,去臺大邀請聘請這些院長副院長,到東部花蓮慈濟醫院上班,東部的女孩子生活不易,所以會被賣到臺北!

營建專業和教育是連貫性的,這次0403的地震,能蓋強固的醫院、好的靜思堂、人文學校,讓醫護人員、老師醫可以在很安全的環境下,安心辦教育、救助病人、救助傷患,宋宗原希望:「可以用我建築專業的經驗,運用在醫療建築上,最大的期許,未來能盡一分力量、貢獻給慈濟。」

上人秉承師志:「為佛教、為眾生」,以身教言教為典範,弟子們依教奉行,且代代相傳、代代相承為使命,期許今天九百五十八的學員與工作人員,能廣邀人間菩薩、口耳相傳,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共造大愛菩提林。

圖左 :司儀張嘉玲引言:「四大志業」猶如四根柱子,把志業撐起來,就是要做好「教育」培養人才,「四大志業、八大法印」,都是人間菩薩道場。[攝影者:林宏謀]
圖右 :慈大校長劉怡均分享,慈大GPS辦學使命,全球在地、人本精神、永續發展。[攝影者:林宏謀]

圖左 :楊依捷師姊分享,「培訓我吃素了,覺得肉是屍體;不是美食佳餚!經歷不想這麼早進入慈濟;突然因緣成熟了,「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攝影者:林宏謀]
圖右 :中正紀念堂場佈那兩三天,遇到大雨!要回家的時候北區合心培育幹部呂慈讓(左)笑著順應女兒施昕儀(中)與大女兒施采儀(右),拍一張落湯雞合照。[攝影者:呂梅英]

圖左 :講師精闢的分享,學員以專注的精神凝聽課程,作為最佳的回饋。[攝影者:余錦豪]
圖右 :呂慈悅從小帶著女兒趙珮茹去精進班,參加國際賑災、義賣、整理物資,做環保,上大學以後加入慈青社:「這是我人生很大的轉淚點。」[攝影者:余錦豪]

圖左 :施昕儀不捨說:「我也很認同上人的理念,因為這句話,我願意一起幫忙」,越來越體會授證不是畢業;授證是承擔志業的開始!期許自己可以跟他們一樣精進。[攝影者:余錦豪]
圖右 :培訓的宋宗原(藍天):「很感謝趙有誠院長和喬麗華主秘的照顧,找我來充電,跟臺北慈院同仁一起培訓參加。」[攝影者:余錦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