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安寧療護課程」的學習 傾聽就是一種陪伴

「安寧療護課程」的學習 傾聽就是一種陪伴

E-mail 列印
慈大社教推廣中心於周六(3/20)在松山聯絡處舉辦「安寧療護課程」,王英偉醫師教導大家如何給予臨終病人完整的身心靈照顧。學員楊秋蝦細細回想過去身旁的人,適逢親人的離別哀痛時,自己只能在他們身旁靜靜傾聽,今天才知道原來這就是陪伴。

王英偉主任(左一手持麥克風),請曾照顧臨終關懷的學員上台分享經驗,讓大家從實務中互相學習[攝影者:許敏英]
慈大社教推廣中心於周六(3/20)在松山聯絡處舉辦「安寧療護課程」,此課程由社工、志工和宗教人士所結合而成的醫療團隊,給予臨終病人完整的身心靈照顧,陪伴他們有尊 嚴走完人生道路。

內容︰慈大社教推廣中心為推廣安寧療護課程,安排一系列的專業課程,課程中透過專業人士與志工的實例分享,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如何給予病患最佳身心靈的關懷。這次的課程共 規劃六次,今天是第一次上課,學員們報名相當踴躍,其中有些是現場來報名的。

平易近人的王英偉醫師,是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主任,課堂上他發揮專業涵養,深入淺出的道出安寧療護的發展過程及型態,特地在課堂上設計考題,讓學員們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互 相探討,學員們也很踴躍舉手發問,透過這樣的互動過程,大家角色互換,在不同的角度立場,處理方式的拿捏,都需要很有藝術,這部份讓大家 感覺非常受用。

去年加入見習志工的王恕祥,當初就是對課程感興趣才來報名的,因為自己和身邊的親人都曾經歷過這些,他接著分享:「本來對安寧療護是一知半解的,今天上課已經有些許明瞭, 比較有安寧療護的概念。」王恕祥雖然帶出更多的問題,但藉著共同雙向討論的方式,及王英偉主任的講解,終究得到圓滿的答案。

王恕祥體認到志工的角色不是消極等待,而是要積極主動,從技術性的層面與病患家屬溝通,要如何判斷是需要智慧的,除了透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更需要實際 經驗的累積。他有感 而發的說:「做一個志工是有作為的,這也更驅使我想直接進入安寧病房當志工,我也會更堅定上完其它的課程。」

學員楊秋蝦回憶當醫院志工時,遇到家屬很難過,也不知道該如何安慰,期望透過這次的學習可以更深入了解,因此,立即把握機會報名上課。

楊秋蝦細細回想著過去,她說:「人的一生中,從小到大都會碰到親人往生,記得幼年約九歲時,跟我同年紀的堂妹,媽媽往生了,堂妹很愛哭,媽媽要我去 安慰她,我也不知如何 安慰,只好陪著她一起哭。還有一年,姊姊的小孩突然去世,得知消息,趕過去看姊姊,當下也是抱著姊姊一直哭,想不出要說什麼。今天才發現,原本陪伴也是一門學問。老師有一 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他說:『有一天能夠陪著病人坐在那邊,半小時不講話,那就是真正學到陪伴。』」當有一天自己會老、會生病,上課不單只是為了做志工,也是為自己上,提 前作好準備 。

志工朱世賢本身從事醫療看護的工作,每年需要參加八小時的在職訓練,工作職場上都要接觸病人和家屬,課後,他與大家分享「:今天的課程很實用,我也很認同主任運用分組討論 的方式,抽絲剝繭把問題帶出來,讓自己本有疑慮的地方,馬上得到解決了。以後我在跟家屬互動過程中,除了積極還要更小心應對,才可以確實幫助病人。」

志工丁林彩已經參加過好幾次安寧療護課程,固定在新店慈院排班,她想要直接參與心蓮病房和安寧病房的職務,所以報名參加這次的課程學習。她回想當初的緣起是因為先生是榮 民,生病住院時,有機會接觸到很多的老榮民,但他們都沒有家屬在旁陪伴,一念悲心起,就發心投入關懷的行列。

從課程中得到寶貴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的丁林彩感恩的說:「人生無常,生與死只是一個過程,面對死亡是可以準備的事,先立好遺囑讓家人安心,也提醒自己隨時做好準備,在志 工的生涯中,把握時間發揮生命的價值。」

人生最苦就是病痛,從生命回顧中肯定自己,用感恩的心懺悔、彌補,在心願完成後輕安自在的道別、放下,身心靈才得以自在精神長存。
圖左 : 王英偉主任說:「病人有知的權利,應先和家屬溝通,是否讓病患了解病況」[攝影者:許敏英]
圖右 : 試題的正確答案,必須刮出銀色方塊才能顯示出來[攝影者:許敏英]
圖左 : 學員王恕祥在休息時間請教蔡兆勳醫師面對失智者如何溝通與處理.[攝影者:許敏英]
圖右 : 學員楊秋蝦(左二著白色上衣載眼鏡者),從安寧療護課程了解原本陪伴也是一門學問.[攝影者:許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