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家長學「親職教育」 讓孩子順性發展

家長學「親職教育」 讓孩子順性發展

E-mail 列印
今天(11/21)是南港親子成長班第二次課程,特別設計了家長班的課程,談親職教育,邀請資深師姊楊茹云,以自身經驗與家長分享親子關係,如何以愛為橋樑來和孩子溝通。幽默風趣的言談,精湛的法語,讓家長們獲益良多,自覺該如何做個稱職的父母。

親子團康活動時,媽媽開心地抱著孩子,隨著音樂享受「我很幸福」。 [攝影者:賴霈筠]
11月21日早上,南港親子成長班的學員與家長們,陸續前來台北東區聯絡處報到,三百二十五人齊聚一堂,進行第二次課程,主題「行善」。參加學員及志工合力演出靜思劇場, 讓大家知道要知福、惜福、再造福;還要懂事、懂理、懂得做人、懂得付出,付出行動才是最可貴的。而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如何戰勝自己的心魔,不要想「別人能為我們做什 麼」,而是自問「我能為別人做什麼」。

影片欣賞中,介紹一位布施的典範「以愛出發,打造知識公益」沈芯菱的故事。沈芯菱父母的工作是流動攤販,收入不穩定,沈芯菱從小就要賣氣球幫忙家計,氣球對一般人來說可能 是玩具、可能是活動布置品,對沈芯菱家卻是重要的經濟來源。

小學時,沈芯菱接到爸媽送她的電腦時,她就告訴自己,不上網聊天,也不用電腦玩電動玩具,而是要善用電腦。國小三年級時,她就懂得用電腦幫阿公賣文旦;為了要架設商務網 站,幫爸媽賣成衣,認真看了三百本以上的書,國二就賺進人生第一個一百萬。

他們並沒有拿這筆錢來改善家計,而是全數做公益,到現在住家和店面,都還是向人租來的;但一家人還是持續在做公益,這種歡喜布施的精神,也是很值得學員們仿效的。

親職教育課程中,志工楊茹云以自身經驗和現場家長分享。以前管教孩子很嚴格,考試考不好,就是少一分打一下手心,直到有一次孩子考了第 四十一名,是全班最後一名;當下楊 茹云不敢置信,還好那時已經進入慈濟,心是柔軟的,馬上轉念,要放下分數。

同時也吸收了很多上人的法水及別人的經驗,所以沒有責備兒子,當下兒子高興地跳起來,抱著她一直親,就在那一剎那,楊茹云的眼淚直流著。她說:「想到自己以前怎麼那麼狠心 打他,其實只施捨一點小惠,孩子就很高興。所以親子關係在於您如何跟孩子做溝通,才能搭起愛的橋樑。」

進入慈濟最大的收穫就是「無常觀」,在訪視的過程中,看到許多人生的無常,讓自己覺醒到,只要孩子平安健康,寧願放下分數。父母要多用心去發掘孩子的優點,順性發展,畢竟 行行出狀元,珍惜與孩子的緣,因為不知孩子與自己的緣有多久,所以把握在每個時刻都是圓圓滿滿的。

第一次來上課的家長鐘明惠分享,因為先生覺得慈濟是真正身體力行在做事的團體,所以帶著孩子參加親子成長班的課程。

本身是醫護人員的鐘明惠也參加過義診,在這裡學習到感恩、尊重、愛;不是施捨給別人,而是發自內心想要去幫助別人。期許未來的課程,孩子們都能持續參與,也能夠熱心參與環 保,相信自己努力 做,孩子們也會做得更好。

志工媽媽用心準備回收的樂利包,讓小朋友發揮創意加以裝飾,貼上蝴蝶、小花的剪紙,環保福慧撲滿就完成了。唐禹媗小朋友拿著自己做的愛心撲滿說:「今天才知道布施不是只有 捐錢,捐物質,只要一個微笑讓人開心,也是一種布施。」

課程結束時,每位學員帶著自己動手DIY的環保福慧撲滿回家,每天發好願做好事,等福慧撲滿存滿後,明年6月圓緣時帶來布施,讓學員們真正落實實踐「行善」。 .

圖左 : 學員家長受志工楊茹云分享親子間溝通有愛無礙,感動而落淚。[攝影者:賴霈筠]
圖右 : 志工楊茹云以自身經驗與家長分享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如何才能與孩子溝通良好,以愛為出發點搭起溝通橋樑。[攝影者:賴霈筠]

圖左 : 大愛班學員發揮創意將牛奶盒加以裝飾,就是環保福慧撲滿。福慧撲滿存滿後,在明年6月圓緣時帶來布施。[攝影者:賴霈筠]
圖右 : 初次參加課程的家長鍾明惠分享:「我是醫務人員,也參加過義診,先生認為慈濟是真正落實身體力行做事的團體,在這裡學習到尊重感恩,不是施捨給別人,而是發自內心想要去幫助別人。」[攝影者:賴霈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