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話劇人生

E-mail 列印
「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喜歡發願的李阿謹對這句靜思語非常的好奇,於是她發願,證嚴上人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每一項功能都要做到,讓自己來作見證。上人的法語,改變了阿謹的人生,不再埋怨、計較,堅定道心在菩薩道上,演出自己的一片天。

李阿謹(右)和志工們討論話劇的表演細節。[攝影者:謝海]
阿謹1954年出生於苗栗通霄,生長在一個務農的大家庭,父母忙於農事;幾個小孩由祖父、祖母帶大,很少有機會跟父母親近,對於父母的威嚴,始終懷著一份懼怕,不敢親近。 雖然家境富裕,在生活物質方面,卻是非常克勤克儉。

讀小學時的阿謹木訥又內向,不善言語表達,還因此被老師處罰。十八歲出社會,在一家食品店工作,因為是服務業,老闆娘對員工的行儀、肢體語言要求嚴格,令她記憶深刻,阿謹 在這裏學到了待人處事、應對進退的道理。

阿謹二十六歲結婚,婚後,先生的工廠,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工廠的債務及先生的消沉,讓她為了生活,到圓山動物園擺攤,賣些小玩意,時常為了跑警察,貨物灑滿地;但是阿謹 很容易忘記痛苦,「前腳走,後腳放。」她總是活在當下,為生活打拚,從不怨天尤人。

經由小姑認識了慈濟委員許林淑貞,淑貞邀約阿謹成為慈濟會員,並帶她去訪視慈濟的照顧戶,那時阿謹還未真正成為慈濟人,不懂因緣果報,來到關懷戶家,看到滿地酒瓶,又髒又 亂,心中喊著:「為什麼要救濟他?」

阿謹那時的生活沒有重心,心靈備感空虛,覺得人生沒有什麼意義,開始跟著鄰居跑道場,卻遍尋不著心裡所要的。1997年有機會參加慈濟列車,接連著三次回花蓮,接受上人的 祝福,卻沒能悟出道理,阿謹笑稱自己:「三進三出」,師父講些什麼,自己都不記得,但是花蓮麻糬更吸引她,別人是來取經,而她是「取麻糬」。 第四次到花蓮是當醫院志工,抱著來玩的心理,不料淑貞叫他去掃廁所,阿謹懷著一顆不情願的心沖洗廁所,她最討厭做生活組,正想找師姊理論,卻看到了淑貞正在擦馬桶,阿謹想 起了師父的話:「放下身段,縮小自己。」只好繼續埋頭苦幹,但一顆心越做越生氣。

淑貞:「阿謹,我看你做得眉開眼笑,法喜充滿,就像師父說的『甘願做,歡喜受』,樓下還有一間廁所就麻煩妳了。」阿謹不悅的心開始暗自罵:『天堂不帶我去,卻帶我來地 獄』,當下決定要離開淑貞,到外面去看看風景透透氣。

「阿謹我們去擦中庭吧!」背後又響起了淑貞的叫喚聲,不懂得拒絕的阿謹只好無奈地提起水桶,拿著抹布來到中庭。

當天晚上異常的悶熱,眾多的師兄、師姊聚在一起聆聽上人開示,有位師姊詢問,有誰知道電扇的開關在哪裡?大家東看看、西看看,沒有人應聲,這時阿謹爬上階梯按下開關,陣 陣的涼風吹起,心裡很高興,發現大家用感恩的眼神注視著她,阿謹心裡想:我只是一根手指頭輕輕的一按,妳們卻用這種眼神來感謝我;想想在家裡從早做到晚,也沒有人會感激。 阿謹悟出了:「付出無所求,心中得歡喜。」自己尋尋覓覓的就是這樣的團體,這條慈濟路就是她要走的路,當下發願要穿上「八正道」(慈濟委員制服),跟著師父的腳步。

阿謹開始積極參加慈濟活動,學手語上台表演,從歌詞慢慢進入上人的法,應用在生活上。在一次組會中,蔡淑鈺師姊提到,要以舞蹈方式來呈現舞台劇,當時還是幕後委員的阿謹第 一個報名,淑鈺認為阿謹是一個放得開的人,因此邀她參加親子成長班話劇表演,與教聯會的老師相處融洽,接著開始學習活動流程及表演話劇。

阿謹是一個很感性的人,很快就融入戲劇中的人物,第一次演出「孝道」,台下老師們感動得淚流滿面;阿謹又發願,哪裏有舞台,就往哪裏站,只要台下會眾能受到一絲啟發而加入 慈濟,哪怕是要她當一個小丑她都願意。

不斷地揣摩練習累積了豐富經驗的阿謹,在志工們的推薦下,承擔起話劇導演的重任。一場活動的策劃,要如何去凝聚大家的共識,更要尊重台下的會眾是否看得懂,須要不斷地溝 通、練習,重複的排練,才能真情流露,感動人心。

阿謹做事求好心切,要求嚴格,淑鈺告訴她一場表演,只要能感動一個人,那就成功了,緩和了阿謹心中的壓力,更自然的呈現每一場戲劇,受到更多會眾的喜愛。一股使命感推著 她,從演而優則導,學習編劇,不斷的精進。

1999年參加培訓,在培訓期間,聽紀陳月雲師姊分享,一通電話就是一塊福田,阿謹牢記在心,不管工作多忙,只要接到通知勤務的電話,她都全力配合,以見縫插針的觀念,把 握時間做好事。

2000年受證,法號明浤,上人送她兩個字「放下」,阿謹不懂師父要她放下什麼,覺得很茫然。二姊叮嚀她不要拿到了委員證就不做事了,大妹也提醒她不要一直叫別人精進,自 己卻停頓在原地,這兩句話深深烙印在阿謹心底,督促她往前行。

2003年不捨遠在大陸工作的先生,阿謹想起上人曾送她「放下」兩個字,阿謹心裡經過一番掙扎,毅然放下身邊的工作,到廣東與先生作伴。李阿謹與當地的慈濟人一同共修,承 擔起活動組帶動兒童成長班,將在台灣所學都投入在當地。加入國際賑災到安徽發放,清晨五、六點看到前來領米的阿嬤,忍著凜冽的氣候,被霜雪凍白了頭髮、龜裂的手腳,暴露在 刺骨寒風裡,身在其中,才知上人的大愛無國界,慈悲的心胸廣佈十方,印證了師父所言:「見苦知福」,才知道自己是多麼幸福。

回台的阿謹剛好有個因緣,護送兩例骨髓到大陸南方醫院,這麼重要的責任,心裡著實害怕,而先生的一句話,穿上旗袍(委員制服)什麼都要懂,阿謹只好接下,一路上戰戰兢兢, 骨髓不離身,牢記師父的交代,克服萬難一定要在二十四小時之內送到;因SARS蔓延停頓了一段時間的送髓救人任務,就在疫情較緩和時,第一次送骨髓,在大陸是很大的新聞, 接受骨髓移植病人的家人,特地舉辦記者會來感恩台灣慈濟人的再造之恩。

阿謹目前承擔了人文推廣志工,推廣《經典》雜誌、大愛之友及檀施會,逼著自己多看書,記得《經典》第二期一張照片吸引阿謹的眼光,標題為「為何停留在這一頁」,一個瘦到皮 包骨的黑人,跪在地上,空空的盤子沒有任何的食物可以裹腹,這世上竟然有這麼可憐的人。阿謹體悟到上人所說的,有福報的人,生在貧窮國家,也會過得很富裕,若是沒有福報的 人,生長在富裕的國家,還是過著貧窮苦難的日子,要去造福才能得福,去服務人群,利益眾生,時時警惕自己,《經典》就像推手一樣,推著阿謹往前走。

阿謹自覺書讀不多,身為一個勞動階層的工作者,接觸的範圍不廣,勞工界的朋友喜歡看輕鬆一點的書籍,較難接受像《經典》這種報導世界各國地理歷史及風情人文,比較深奧的書 籍;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夠,但上人說:「用心就是專業!」推廣師父的法,更是一種使命,只好藉著讀書會、活動會場,邀約教聯會的老師來看經典,再由老師介紹給其他老師,由 點、線、面去推廣。

阿謹一步一腳印從慈善跟著師姊訪視,到醫療志工,帶動親子成長班,到人文推廣,連殊勝的國際賑災和護送骨髓她都參與了,一路過程諸多障礙,其中的心酸,確實辛苦,回頭想 想,這不就是當初自己所發的願。她不只見證到了上人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還有「多作多得,少作多失」,做的越多,從做的當中,體悟更多。

上人的法語,改變了阿謹的人生,不再埋怨、不再計較,放下身段,縮小自己,用智慧填滿生命的空虛,更堅定道心,在菩薩道上,演出自己的一片天。 .

圖左 : 李阿謹(中)傳授志工表演的技巧。[攝影者:謝海]
圖右 : 李阿謹(中)參與國際賑災,在大陸貴州董架鄉教小朋友比手語。[攝影者:李阿謹提供]

圖左 : 李阿謹(右一)擔任人文推廣志工,對於推廣靜思文物不餘遺力。[攝影者:謝海]
圖右 : 由李阿謹導演的話劇在板橋志業園區演出。[攝影者: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