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第三場慈濟論壇「環保與宗教」 闡述環境思想現代觀

第三場慈濟論壇「環保與宗教」 闡述環境思想現代觀

E-mail 列印
第一屆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第三場主題為「環保與宗教」研討三大議題:「佛教的生態保護理論與實踐」、「慈濟環保的實踐美學」、「全球暖化與佛教環境思想」,闡述宗教在環保的行動上,發揮具體且積極性的意義。

第三場慈濟論壇「環保與宗教」講師,林朝成教授(左一) 、何日生助理教授 (左二) 、魏德東教授 (右二)、盧蕙馨教授(右一 )。[攝影者:曹健輝]
第一屆慈濟論壇「環境與宗教研討會」, 18日在台北板橋志業園區展開第二天的兩場議程,主題為「環保與宗教」及「心靈環保」。參與發表學術論文、法師與貴賓有七十位,另 外包括環保志工、慈濟志工及工作人員,總計一千一百位參與。

「垃圾-垃圾-嘸通黑白倒,垃圾-垃圾-乎人真煩惱……」由九位灰白頭髮的環保志工,受邀上台表演環保手語歌暖場,為十三度的低溫注入溫暖。隨著輕快的音樂舞動雙手,雖然 動作未能整齊畫一,但誠懇認真的態度,與會貴賓回饋熱烈的掌聲鼓勵。

「菩提心要」影片中,證嚴上人於環保感恩之旅,感恩各個環保點的菩薩無私付出;好事大家一起做,也帶動天下學者與科學家來做,世界人人的手都動起來,觀念一致,要救地球就 不困難。

◎宗教於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

主持人賴睿伶引言,延續昨天物理與人文的協調,今天專家學者將以心靈與宗教的觀點,提出有效的方法,期能落實環保於生活中去實踐。

英國牛津大學宗教人類學教授彼德.克拉克(Peter Clarke),上週才在墨西哥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但該會議並未達成具有法律拘束力的結論,但認為大家必須立 即行動因應。他透過國際觀點,就新興宗教是否能夠對於環境惡化有何對應作法或預警方法,做精闢深入的探討。

以「宗教於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的專題演講,彼得克拉克教授提及一位美國無神論科學家曾說過:「宗教與科學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種力量,宗教與科學必須結合來拯救地球。」

當今氣候變遷,拯救地球已是刻不容緩,科學與技術必須仰賴宗教的協助,宗教之間必須相互合作,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藉著他們可以影響廣大群眾的力量,彼此分享科學、技術與 應變的對策,來共同拯救地球。

最後彼德.克拉克教授以慈濟為例,上人帶動群眾把事情做得更好,教育人們願意實際參與,身體力行改變地球惡化的狀況,是值得學習的。

◎佛教的生態保護理論與實踐

第三場論壇「環保與宗教」,研討三大議題:「佛教的生態保護理論與實踐」、「慈濟環保的實踐美學」、「全球暖化與佛教環境思想」,宗教可以在環保的行動上發揮具體且積極性 的意義。

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盧惠馨教授表示,這是一場心靈的饗宴,雖然環保是在外面做的,在生活中不同的場域去實踐,聽專家學者不同的詮釋,從地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共同 探討下一步將怎麼樣共同來努力,對與會者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魏德東闡述「佛教的生態保護理論與實踐」,佛教對生態保護的實踐,不僅要關心個人行為對自己所產生的作用,也要看它對大眾環境所生的作用。素食放 生、佛化自然是佛教的獨特生活方式,深具環保價值。

學者呼籲參與環保,是二十四世紀下半世紀佛教的重要實踐方式,也反應當代對生態的自覺。

◎慈濟環保的實踐美學

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何日生教授,感恩有機會分享「慈濟環保的實踐美學」。上人常在談話中說:「那個老菩薩好美!」大概九年前,何日生剛剛進到精舍時,聽到這話時不太理 解,因為那位菩薩滿臉風霜與皺紋,頭髮很白,怎麼會漂亮呢?後來才慢慢理解是她那種生命的能量、生命的愛,將生命的價值展現出來,散發出一種人格的美。

慈濟人被天下雜誌選為「台灣最美的人」,跟證嚴上人同時名列第一,其實這種美不是有形有色的美,是來自於人格所展現愛的能量,對生命能量的那種美。樓宇烈教授將儒家、道家 與佛教的思想以及魏教授也講佛教是把萬物眾生視為一體。證嚴上人的理念亦是把萬物與人等同在一起。

何日生用融通的觀點來看上人的環保觀念,體現融通的美。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來做環保志工,他覺得是上人的法讓大家感受很深、很感動。背後有很深的實踐,上人對每件物品都很珍惜,例如對紙張與水的珍惜,他的教導就是燈要省電、水要 惜水。水是有生命、有靈性的,連走路都怕地會痛;此為上人幾十年來身體力行,所以他講的話會讓人感動,會那麼有力量。

所以推動「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所有的志工都跟著上人的腳步去投入,跟上人的法身是融通的,這一點是觸動的原點;清淨在源頭,這個源頭是上人身體力行所產生法的力量。

上人用寧靜的心,聽大地的聲音。早期禮拜法華經,看到無量義經中「靜寂清澄」是他心裡的寫照,心很靜,欲念止寂了,心就能清澈無比,澄就能映照萬物;清淨的心就能映照萬 物,還要立志「志玄虛漠」,志是高遠的,玄是虛懷若谷的。

上人常說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愛的能量遍及每一粒沙,所以上人把萬物的一切都當做他身體的一部分,這樣的理念又要「守之不動、億百千劫」;這樣境界後,就會「無量法門、 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

全省將近五千個環保據點,已受證六萬名環保志工,超過二十萬名社區志工。社區環保站是修行的道場,一種非寺廟宇的宗教修行,從惜物當中也看到自我生命的價值。

人與人之間的融通,用心聯結,都像是一個大家庭一起為社會的潔淨來努力;與物融通、與物互動也會觸動內心,從環保站中許多菩薩的故事中,看到包容與愛的力量。從三理四相看 到物品的成住壞空、人的生老病死、心的生住異滅,各種苦的心在這裡轉化。

做環保一念不生,一念不滅,欲念不生,愛心不滅,當下就是涅磐境界,看到清淨的本性。

◎全球暖化與佛教環境思想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林朝成教授以「全球暖化與佛教環境思想」為講題,說明近年來全球災難常態化,進而衍生出人類的生存問題,最終將造成災難的社會,不能不積極重視。並以慈 濟「與地球共生息」的創新理念為例;(一)故事佛教(二)「膚慰地球」、「疼惜地球」的佛教(三)「心室效應」的故事補綴(四)行動的的草根菩薩。「自心淨、眾生淨、佛土 淨」探討慈濟在全球氣候變遷的省思與佛教環境思想的詮釋與實踐。

從九二一地震、八八風災到凡那比的災情,提醒未來生存的立基,是與生態、生產、生命息息相關。因應災難社會的重建,需重建土地倫理並進行價值觀念的轉變。在全球氣候變遷 下,從佛教無常觀、無明觀與平等觀的現代詮釋,所引伸出的新思惟,建構災難社會下的佛教環境思想。

綜合討論的時間,講師和與會者進行雙向溝通,就相關的議題做結論。.

圖左 : 樓宇烈教授(左)專注聆聽各主講議題的內容。[攝影者:陳李少明]
圖右 : 綜合討論的時間,講師和與會者進行雙向溝通,就相關的議題做結論。[攝影者:陳李少明]

圖左 : 由九位灰白頭髮的環保志工,受邀上台表演環保手語歌暖場,為十三度的低溫注入溫暖。雖然動作未能整齊畫一,但誠懇認真的態度,與會貴賓回饋熱烈的掌聲鼓勵。[攝影者:張進和]
圖右 : 英國牛津大學宗教人類學教授彼德.克拉克(Peter Clarke),以「宗教於環境保護的重要角色」的專題演講。透過國際觀點,就新興宗教是否能夠對於環境惡化有何對應作法或預警方法,做精闢深入的探討。[攝影者:張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