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陪伴與傳承 澎湖慈誠委員開枝展葉

陪伴與傳承 澎湖慈誠委員開枝展葉

E-mail 列印
2010年北區慈濟受證暨歲末祝福感恩會,自2011年1月1日至1月8日止,在關渡志業園區、三重志業園區、汐止共修處、板橋志業園區、台北慈院,共計舉行17場次,總參加人數預計35,200人。今年澎湖地區有17位新委,其中有5位是真善美志工。

2010年慈濟受證暨歲末祝福感恩會,首場在關渡志業園區展開,今年澎湖地區有17位新委,其中有5位是人文真善美志工。[攝影者:張進和]
證嚴上人為感恩慈濟人一年來的用心與付出,並祝福來年之福慧增長,特於春 節前行腳全省歲末祝福。2010年北區慈濟受證暨歲末祝福感恩會,自2011年1月1日至1月8日止,在關渡志業園區、三重志業園區、汐止共修處、板橋志業園區、台北慈 院,共計舉行17場次。

包含新受證委員、慈誠、榮董2,328人及其家屬,以及已受證委員、慈誠、榮董 還有環保志工、教聯會、人醫會等慈濟團體,基金會志業體同仁參與,總參加人 數預計35,200人。

2010年慈濟受證暨歲末祝福感恩會,首場在關渡志業園區展開,有97位新委、慈誠受證;今年澎湖地區有17位新委,其中有5位是真善美志工。

在離島的澎湖,資源、師資缺乏,培育人文真善美志工不易,在團隊幾乎斷層之際,從來沒有寫過文稿,沒有碰過相機、電腦的新委,在已受證委員林明徐、郭明勝耐心教導下,一切 從新學習。他們資源共享、互相補位,一同承擔活動記載,每月排定兩次共修研習,赴台參與課程研習等等,肩負起紀錄澎湖慈濟歷史的重責。

◎走出藍色象牙塔

鄧寶珠師姊在國中三年級時,身為職業軍人的父親因車禍往生,頓失父親、母親又重殘的情況下,全校師長和同學們發起愛心捐款,幫助寶珠的家度過難關。在家境與環境的困難中, 鄧寶珠身心靈飽受憂鬱症所苦,頻頻進出醫院;常常三更半夜開著車子遠離市區,面對眼前一片大海,心想一衝而下,是否就能一了百了,再也不受憂鬱症所苦。

寶珠的先生無奈的問她:「你到底需要甚麼呢?為什麼要這樣懲罰自己呢?如果生活在一起是這麼痛苦,不如我們離婚吧!」鄧寶珠頓時從心中發出一個聲音,一股力量由心呼籲: 「必須要救我自己。」

看到大愛電視劇「牽手人生」中,馬文仲老師為了拯救山裡學童接受教育,真人實事的劇情,牽引著她到環保站認識慈濟。在2006年志工見習課程中,勇敢說出了自己是為病所 苦,請求大家為她祝福。由環保而入門,在大家庭相互提攜,漸漸從明亮中學習對人、事、物敞開心胸。

在楊美鳳師姊教導與陪伴下,鄧寶珠師姊學習筆耕與攝影,從小型活動拍照、敲打電腦寫文稿,40歲時第一次觸摸新科技。三年多來,一直把每一場的活動當作是第一次出發的心, 雖然能力不夠,仍勇於承擔,幫忙林明徐師姊分擔相片圖檔的工作。

受證後,鄧寶珠師姊最感動的期許:「見苦知福,發現自己還可以發揮良能。希望澎湖真善美團隊愈來愈多人投入。」

◎因守戒 不玩股票

任性、跋扈是蔡秋對師姊以前與先生相處的態度,只要看到不順眼的就跟他吵架,每天的肚子就像是喝了飽飽的汽水一樣,為了一點芝麻蒜皮的小事,就能生氣個半天,常常把家裡的 氣氛搞得烏煙瘴氣,日子過得很辛苦。

人的一生沒有永遠的平順,婆婆生病臥床到往生;接著生父也突發病況,在短短的一個月往生了,未能見到最後一面。由於無法接受短時間內,親人陸續往生的事實,她崩潰了;幸有 先生的呵護與關心,一路上陪著走出悲傷。

六年前,蔡秋對師姊的先生看到大愛劇場,劇中人物「大麵姑」在人生路途所遇不順遂,還能秉持著付出無所求的精神而有所感動。因此鼓勵太太看大愛台,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想 法,原來行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從此大愛劇場是家中必看的電視節目,蔡秋對師姊在2006年參與環保志工,2007年參加志工見習課程,以資源回收環保站是起點,進而學習 攝影與筆耕。

穆麗珠出生於澎湖,2006年參加澎湖靜思堂落成典禮時,看到靜思堂整個興建過程的簡報,志工們親切招待,從此與慈濟結緣,跟隨著同事黃明玲做環保。穆麗珠表示,加入慈濟 的最大好處就是不再愛慕虛榮,也比較知足,因為要守慈濟十戒,所以再也不玩股票了。

當穆麗珠看到「窗外有蘭天」大愛劇場時,發現是播出她高中校長夫人汪黃綉蘭的故事,讓她很震撼!原來大愛劇場都在演真人真事的故事。還記得2009年2月回花蓮尋根之旅, 要離開的那一天,常住師父將師兄師姊的環保碗裝滿了飯,壓得緊緊實實的,讓她很感動,一趟心靈故鄉以後,更加堅定道心。

◎承諾扛錄影腳架

葉秋良師兄現服務於澎湖郵局,從事郵務工作。自幼家父早逝,家庭經濟比較差,所以國中畢業以後,就讀軍校。畢業後服務年限屆滿即辦退伍,到桃園監獄擔任管理員工作,之後在 臺北參加郵局考試考上郵務士,從事郵件投遞工作,兩年後請調回澎湖。

在澎湖工作期間,太太莊慧娟在市場經營素食素材買賣生意,對於家境不好的,都會與予優惠或者免費贈送。她認為一生不能只是為了賺錢,要做一些有利益眾生的事,而毅然結束市 場生意,在醫院做志工。

後來孩子到臺北讀書,莊慧娟就近照顧陪伴。一個因緣到萬華聯絡處參與活動,因而走入慈濟。孩子上大學後,她回到澎湖作全職志工。一向都是她在做公益,先生葉秋良在後面護 持。但是莊慧娟最大心願,就是全家做志工,所以就把先生帶進來慈濟,上人悲憫眾生的慈悲,已深深打動葉秋良。

在慈濟作志工,因本身而產生的費用,例如到離島義診的船費,都要自己支付,更讓葉秋良覺得這是要追隨的菩薩團體。現在只要有空閒時間,都會去參加慈濟活動,環保、訪視、義 診、助念、共修、照相等等,讓自己的時間不空過,也希望生生世世在菩薩道。如今夫妻同時受證,莊慧娟承諾:「要幫先生扛錄影腳架,同行人文真善美。」讓慈濟菩提種子在澎湖 開枝展葉。 .

圖左 : 穆麗珠師姊(左一)在已受證委員林明徐、郭明勝(中)耐心教導下,一切從新學習。右是詹貴連師兄[攝影者:澎湖人文真善美]
圖右 : 在離島的澎湖,資源、師資缺乏,培育人文真善美志工不易。他們資源共享、互相補位,肩負起紀錄澎湖慈濟歷史的重責。[攝影者:澎湖人文真善美]

圖左 : 莊慧娟師姊(左)最大心願,就是全家做志工,所以就把先生葉秋良(右)帶進來慈濟。如今夫妻同時受證,慧娟承諾:「要幫先生扛錄影腳架,同行真善美。」[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 走出藍色象牙塔的鄧寶珠(左),在楊美鳳師姊教導與陪伴下,學習筆耕與攝影,從小型活動拍照、敲打電腦寫文稿,40歲時第一次觸摸新科技,仍勇於承擔。[攝影者:張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