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大陸再生資源業者參訪 人與物同回收啟發大

大陸再生資源業者參訪 人與物同回收啟發大

E-mail 列印
中國再生資源開發公司一行十四人,在台灣綠電再生公司安排之下,來到台灣考察環保資源回收處理業務,於6月24日上午,首站即參訪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

據綠電再生公司隋學光表示,中國再生資源開發公司在中國從事廢家電回收處理,以商業行為為主,安排慈濟環保站的目的,要讓來訪者感受到,做資源回收,志工團體與商業機構的 不同之處。此行的意義,心理上的教育居多。

◎志工導覽細說明

眾人一下車,早已等候多時的隋學光迎上去。「來了!兄弟你來了!」互相拍著肩頭握手寒喧著。天空飄著細雨,慈濟志工遞上雨傘,隨即引導解說,一路往環保站行去。

路經二手惜福屋,門口擺著電風扇,導覽志工說明,惜福屋的物品都是民眾家中丟出來的資源,經由環保志工整理後可以再利用。來自山東的陳文義表示,在中國大陸,要回收這些物 品,得用錢去買。

分類區的志工們專注的工作著,導覽志工一一解說紙張、瓶罐、塑膠袋和小家電如何分類或拆解。現場很多環保志工年紀大了,在家裡無所事事,來做環保後,在此找到生活與心靈的 依靠,也認識很多同年齡的朋友,讓他們的家人很放心。

對於環保志工的來處,他們在環保站的作息,陳文義等人紛紛提問,是否領取報酬,也是來訪者關心的項目之一。

◎資源分類 生活做起

看到寶特瓶的分類,陳文義對著湖北來的劉恆平說:「你看,分得這麼細,蓋子和蓋子在一起,垃圾基礎做得好,分類很細。」劉恆平則說:「這個教育示範作用很強,有一個這種地 方,學生來了,從小就要樹立〈觀念〉,我們北京基層的都做不到這樣。」分類現場的乾淨,也讓兩人讚歎,一致認為應該要讓小孩子從小養成這個習慣。

以全球發展來講,資源與環境問題令人憂心,劉恆平表示,這可以透過人為改善。他認為,環保站的示範作用很好,以他本身從事資源再生行業的立場,在他的家庭裡,垃圾還沒分得 這麼好。他回去之後,要教育他的小孩、孫子、家屬,從日常生活做起,他強調說:「就是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想法,都以環保與資源結合起來,基礎最重要。」

中國再生資源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劉永彬表示,今天看了非常感動,大陸僅管資源量很大,但是沒有做到分類這麼精細。慈濟的環保站把資源回收和慈善理念結合起來,讓這麼多志工自 願又快樂的參與,是資源再利用品質的提高。他說:「想把這個理念貫徹下去,我覺得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要讓大家無償付出,要靠理念的倡導,這點是我們要學習的。」

◎物與人都回收

趙來隨來自洛陽,在離開環保站前談到,自己本身從事再生資源的事業,做的是收購廢棄物,通過加工利用,變成再生資源,讓它重新回到社會。

剛才在環保站看到,一個過去喝酒把精神喝壞了的人,透過做公益,改變觀念,回歸正常生活。另外一個年紀大的人,在家無所事事身體不好,因為來做環保,身心健康起來;能為社 會做貢獻,為地球環保做貢獻,精神也變好了。

這人與物的回收概念,啟發了趙來隨,他說:「這開擴了我們的思路,我們單位可以組織一些年紀大的人,在家裡沒事幹,又能鍛鍊身體,又能為社會做貢獻,這是很好的事情。」

短短一個小時的參訪,見到慈善與環保理念的結合,讓從事資源再生的來賓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提醒他們,不忘身為地球村公民的責任與使命。.

圖左 : 劉恆平(左)認為環保站的教育示範作用很強,應該要讓小孩子從小養成這個習慣。他回去之後,要教育他的小孩、孫子、家屬,從日常生活做起。[攝影者:黃吉和]
圖右 : 中國再生資源開發公司副總經理劉永彬(右二)表示,慈濟的環保站把資源回收和慈善理念結合起來,讓這麼多志工自願又快樂的參與,是資源再利用品質的提高。[攝影者:黃吉和]

圖左 : 陳文義(左三)對於環保志工的來處、在環保站的作息、是否領取報酬,非常關注。[攝影者:黃吉和]
圖右 : 趙來隨(中)表示,看到環保志工在環保站找到人生目標,開擴了他的思路。[攝影者:黃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