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人文禮儀 領會謙遜之道

人文禮儀 領會謙遜之道

E-mail 列印
來自華東、華西、華北的見習志工,已全數抵達蘆洲靜思堂,10月1日由「文質彬彬儒雅君子 禮儀泱泱慈濟天下」李阿利主講的慈濟人文禮儀展開精進課程。午後茶、花道的體驗 課程,讓學員分組體驗靜思人文之美,領會人與人之間謙蓀相處之道。

◎體驗人文之美

慈濟之美,美在慈濟人之間至真、至善、至美的互動。李阿利強調慈濟禮儀必須從自心、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應對進退間呈現,而最簡單表現慈濟人文,與禮儀的則是發自內心的 微笑。周公制禮作樂,孔子提倡禮治天下,證嚴上人倡導「克己復禮 民德歸厚」,都是在強調「禮」為做人的根本,有禮則有理,凡事有理就能達到人圓、事圓、理就圓。

阿利說:「慈濟的人文之美表現在行、住、坐、臥間。」她在課堂上實際帶領學員練習,希望學員回到大陸能將慈濟美善的人文帶回大陸,讓更多人在學習優美的人文典範,回歸古制 的「禮儀之邦」。

午後課程進行的是「觀機逗教 以心印心 妙法之運用」茶、花道的體驗課程。在結束由茶人奉茶的見習課,學員分為兩組在實際體驗靜思茶道的人文之美。

蓋碗杯茶的體驗,由學員親自泡茶,品茶,所有的動作既優雅又富禪意;茶道方桌邊,學員圍桌而坐,臺上的茶人示範如何泡一盅靜思茶。學員在看完茶人的示範後,開始體會泡茶的 意境之美,從掀開茶蓋、置茶、注水入碗……到品嘗茶湯,所有程序富涵慈濟人文與靜思法髓。

花道課程則是讓學員體驗小品花的練習,所有成品學員用恭敬的心,虔誠獻供佛前。真善美花道則是讓學員利用簡單的花材,將每個人的感受表現在花藝的境界中,一花一世界,一葉 一如來,每一朵花都是來自大自然的供養,每位學員將花朵做適當的剪裁,插入花器中。

而花朵與花器的搭配也是花藝呈現的重點,長的花枝、碩大的花朵搭配小巧的花器,不僅不搭配,甚至會呈現不協調的感覺,就像慈濟人在團體中,每個人謙卑包容,團體的整體美就 在個人的修身養性中呈現。學員就在花道講師的陪伴下一一將作品完成,最後將成品呈供在佛前,以花獻佛,以花的馨香供養佛陀。

◎茶道中品味人生

學員徐宏沛在人文課程中體會最深,以前宏沛以為美是呈現在外的美麗,但是慈濟的美則是由內心的感受,體現於外讓人體會具親切感的人文之美。宏沛說:「慈濟的美,在人合與人 和的呈現,也是我想學習的典範。」

從成都回來的敬春梅分享道:「飲茶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但是在靜思茶道的課程中讓我體會到茶的甘、美、苦、澀都要親自體會,入喉的苦澀到茶味的回甘,就像人的一生遇到各種境 界總要自己體會或感受,要自己融入其中,遇到境界要用上人的四神湯化解逆境迎向甘甜。」春梅也感恩工作人員為茶道課程的費心準備,讓學員從茶道中品味人生。

什坊洛水的蔣穎婷說:「第一次體驗靜思花道,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呈現的花語也不同;就像眾生習性不同,但是在 上人的包容下,在團體中學習,改正習氣,就能在團體中與人相處 融洽。」

來自四川達州的張清碧,高齡七十四歲,因為汶川地震的因緣進入慈濟。曾經服務於教育界的張清碧老師是數學老師,在四川大地震時,因當地閻玄美老師的引薦而進入慈濟。閻老師 不因路途遙遠積極接引張清碧進入慈濟家庭。清碧在成都會所的書軒裏看到上人的著作,深受感動。從《靜思語》及《三十七助道品》的書中,受上人的悲心宏願而行動。

清碧為了參加當地慈濟活動,需清早起身趕搭大巴士,再轉火車到成都會所時已是近午時分。活動結束後或勤務結束時再趕午後四點半的火車回到曲縣已是午夜了。雖然舟車勞困及時 間上的耗費,絲毫不減清碧的精進心。清碧說:「雖然起早趕晚的到會所,只服務短短的時間,但是我很珍惜跟大夥一起見面的機會。」

初接觸慈濟時,對上人所說「清平致福」的意義不甚了解,但是長時間在會所的付出,與慈濟人的互動了解到上人早期草創慈濟時的艱辛。三十隻竹筒造就今日的慈濟世界,清碧更感 恩慈濟人在 612汶川地震時對災民的付出,時至今日慈濟的愛在四川廣佈當地人的心中。

此次珍惜因緣參加見習志工精進營隊,在上課時清碧認真聽講,振筆疾書勤作筆記,將講師所說的課程仔細的記錄。清碧說:「好不容易來到臺灣,又能親見上人,我一定要將這幾日 的心得帶回去跟所有志工分享。」

圖左 : 什坊洛水的蔣穎婷第一次體驗靜思花道,她表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呈現的花語也不同;就像眾生習性不同,但是在上人的包容下,在團體中學習,改正習氣,就能在團體中與人相處融洽。[攝影者:吳萬智]
圖右 : 從成都回來的敬春梅(右),體會入喉的苦澀到茶味的回甘,就像人的一生遇到各種境界總要自己體會或感受,要自己融入其中,遇到境界要用上人的四神湯化解逆境迎向甘甜。[攝影者:吳萬智]

圖左 : 徐宏沛說:「慈濟的美,在人合與人和的呈現,也是我想學習的典範。」[攝影者:吳萬智]
圖右 : 來自四川達州的張清碧(左二),高齡七十四歲,因為汶川地震的因緣進入慈濟。[攝影者:吳萬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