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百煉成鋼 勇敢擔如來業

百煉成鋼 勇敢擔如來業

E-mail 列印
生長於三十年代傳統社會,志工楊碧雲師姊形容在家中的地位 -- 丈夫是「天」她是「地」,她深信本份事就該做好,這樣的個性促使她日後在志工路途承擔更多的責任。

楊碧雲育有四個兒子,當時看到很多家庭都有婆媳問題,心想:「兒子漸漸長大了,我一定要去皈依佛門,這樣精神才有所寄託,未來與媳婦相處,才不會黑瞳孔對白眼球(臺 語)。」經與先生溝通後得到認同,就這樣走入佛門。 起初勤跑道場,先生前腳剛出門,她後腳也跟著出去,但都會趕在先生入門之前先回到家裡,有一天因緣巧何遇見黃秀搾師 姊,黃師姊力邀她來台北吉林路聽證嚴上人講經。

想起當年第一次向上人請益,楊碧雲說著:「學問是兒子無量的財產,我整天督促他們唸書、安排他們去補習班補習,希望將來都比我有成就,但孩子們就是不肯開悟。」上人只說了 一句:「妳自己有開悟嗎?」這時她恍然大悟:「我開悟了嗎?」楊碧雲從此以後不再強迫兒子唸書改以身教來代替督促,生活反而過得更順心。 後來她決心成為上人的弟子,於是 向上人表示要為慈濟募款,因住家就在菜市場內,於是就從菜市場內開始說慈濟、做慈濟、募心募款,這份善念就一直傳遞著。

1986年楊碧雲就加入慈濟,同時承擔家業及志業對她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當時上人期許落實社區,她又承擔幹部,當時的處境真是「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但她仍時常自 我鼓勵這是自己選擇的路,她要做一個提粽子的人,並要搭一座橋給大家過。

楊碧雲開始在家中辦讀書會、練手語、讀誦藥師經以凝聚會眾傳達上人的理念,她還親自準備點心與大家結緣,家中門庭若市許多人進進出出,那時二兒子還抱怨地問說:「媽媽,這 種日子要過到什麼時候?」她回答說:「多忍耐一下,再二年就好了!」怎知一晃就是二十多年的歲月過去了,對楊碧雲來說,這是一條她選擇的皈依之路。

是什麼動力讓楊碧雲勇於承擔?她說:「我們這種發家眾發心護持佛法,有些人就會說家庭的束縛很大,最好是放下家業做出家人。」然二十年前上人曾說過一句話說:「家業擔得 起,再來擔如來業!」楊碧雲當時聽到奉行至今。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楊碧雲當時在松山災區承擔香積工作,有一次煮飯菜給兩三千人食用時不料發生了意外,一個大鍋蓋翻倒下來將她整隻手都燙傷了,她不假思索地泡了 一下冰水後接著繼續做,沒有敷藥一直撐到工作結束發覺手已發炎了,這才緊急送醫治療。 回想受傷的那一刻,她說心中只有想到災民家破人亡,很多人一輩子的積蓄都化為塵土, 自己這一點傷又算什麼呢!

除了承擔自己最熟悉的香積工作外,她還參與了許多社區活動如初一、十五持法器,擔任「維那 悅眾」帶領會眾拜經、關懷獨居老人、擔任懿德媽媽、承擔「人文真善美」組長等 等,上人的理念「四大志業 八大法印」她都參與了,五十五歲時她還捐出骨髓救助一位瑞典兒童,如今這位受髓者身體健康已十八歲了。

楊碧雲總是自謙地說:「我識字不多,什麼都不會就好像一塊鐵任人打、任人錘、任人燒,我從做中學、學中覺也一定要有正知正見,假如我偏差了,入地獄不只是我,我帶的整群人 都會一起拖下去,這樣的罪業會很深重,上人給我一畝良田耕耘,絕對不能讓她失望啊!」

「一眼觀千眼觀 一手動千手動」,現在慈濟不只是千手千眼,甚至是萬手萬眼,楊碧雲常自許不只要當上人的好弟子、貼心弟子,更要做到貼法的弟子,這樣可以生生世世跟隨上人 在菩薩道上走得堅定恆久。

圖左 : 二十年前楊碧雲(左三)在自宅舉辦誦經活動。[攝影者:不詳]
圖右 : 楊碧雲(左一)與懿德女兒合影留念。[攝影者:不詳]

圖左 : 楊碧雲正用力揮動大鏟為新店慈院志工烹煮菜餚。[攝影者:馬宏政]
圖右 : 楊碧雲(左)代表松山區致贈匾額給樂生療養院的金義禎老居士。[攝影者:張訓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