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七分表現 十二分鼓勵

七分表現 十二分鼓勵

E-mail 列印
2012年10月27日午後,關渡園區佛堂內50位士林兒童成長班輔導員,正忙碌地進行課前準備。今天課程的主題是「修謙卑—去除我慢、縮小自己」,共有75位小學員和 61位家長共同參與。

◎尊重別人 縮小自己

「剪刀、石頭、布,向前走」的教學活動中,當小朋友與別人迎面碰上時,就得學習如何縮小自己而順利走過墊子。本身是幼教老師,也是學員家長的站主洪淑秋,像母親般輕柔地提 醒著:「小菩薩要認真喔!」、「加油……要小心!做得很好喔!」孩子們在殷殷叮嚀下,一一通過考驗。

接著是董又銘、董力銘和媽媽洪淑秋表演情境劇,話說哥哥在日常生活裏,因驕傲的態度引發弟弟的不滿……

「才背幾個單字那麼簡單,要是我,一下子就好了,哼!」哥哥驕傲地說著,然而弟弟也不甘示弱地回答:「雖然我背得比你慢,但是你的數學比我差,桌子也比我的亂啊!」

母親適時地出面導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當別人有做不好的時候要幫助他,而不是取笑他。因為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所以每個人都要 尊重自己和他人,不要把自己放大了,就像靜思語所說的「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縮小自己」。

◎懂謙卑 更能結善緣

洪淑秋回想成長路上,早產兒的她,阿嬤沒有在農村社會重男輕女的環境裏放棄她;加上叔叔的援助,讓她順利地完成學業。八八水災捐善款時,因為慈濟志工楊玉玲的接引,進一步 與兒童班結緣。

眼眶含淚的她說著:「現在的心情很感恩,感恩我的人生路上,有很多貴人的相助。」而或許因她懂得時時感恩,縮小自我,尊重他人,才能更廣結善緣。

家長陳雪玲也分享:「平時教孩子要轉換心念,不要一昧排斥班上和自己處不來的同學,今天總算讓孩子印證了『懂得謙卑,欣賞他人優點,才能與人結好緣』的道理。」

看了看孩子,她繼續說道:「平日在工作上,每個人對工作的緩急看法不同,常出現『卡關』的情況。經由今天的體驗,了解到彼此合作的重要,以後會以此為目標,在人與事間尋求 平衡與共識,調整過去以自我為主導的工作方式。」

◎七分表現 十二分鼓勵

慈濟志工陳文櫻也與家長們分享「慈濟情、父母心」。陳文櫻娓娓道來:「我是位老師,但在家中我是個媽媽,一樣要學習如何對孩子放手,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路,這是身為父母一 生的功課。除了以老師心、父母心,更要以菩薩心教導孩子,對子女要期待、等待更要善待,時時給七分表現的孩子,十二分的鼓勵。」

而究竟要如何學習「謙卑」?不只是希望孩子能夠經由體驗了解課程意義,也更希望家長能有所收穫。「竿拜下風」親子體驗活動中,家長和小朋友攜手通過每個關卡,在竹竿的高度 一再降低之下,必須將身子彎得愈低,才能愈順利過關。遊戲的含義不言而喻,陳玟伃的媽媽就感覺到孩子進入兒童班的轉變,讓她更肯定慈濟給予的學習環境及成長。

圖左 : 洪淑秋(中)與兒子董又銘(左一)及董力銘(右一)在臺上呈現情境短劇。[攝影者:李恒豪]
圖右 : 慈濟志工陳文櫻與家長們分享「慈濟情、父母心」,告訴家長們對孩子要「期待、等待及善待」,更要給七分表現的孩子,十二分的鼓勵。[攝影者:李恒豪]

圖左 : 家長陳雪玲(右)分享經由今天「竿拜下風」的體驗,了解到彼此合作的重要,以後會在人與事間尋求共識,調整以自我為主導的工作方式。 [攝影者:成鎮宇]
圖右 : 「竿拜下風」體驗活動中,家長和孩子們攜手在竹竿的高度限制內通過考驗,而彎得愈低就能愈順利過關。[攝影者:成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