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罹罕見腳疾 八旬長者回饋付出

罹罕見腳疾 八旬長者回饋付出

E-mail 列印
年近八秩高齡,薛振坤的腳罹患罕見疾病,培訓時因腳無力登上遊覽車,每月合心培訓課,就從鶯歌住處騎機車到關渡上課;妻子許蓓華腰椎也動過十幾次刀!今天1月7日,薛振坤 拄著柺杖,在妻子陪同下喜悅授證。

◎ 罕見腳疾承受愛 夫妻付出思回饋

薛振坤全家都是慈濟人,母親是榮董,在國語實小擔任教職的妹妹,及學校老師大都參與教聯會,「我怎麼可以缺席!」之前因需照顧罹患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又臥病在床的母 親,每星期二次回診、每次看六科,母親往生時那麼多人參與告別式,「我欠慈濟人太多太多了!」振坤由衷說出。

十幾年前他的腳無力,還長出腫瘤,歷經大小醫院診斷,期間醫師拿針筒抽出濃血卻不見改善,亦無法可治;未罹患糖尿病的薛振坤不解:腳何以持續泛黑?直到慈濟醫院陳英和院長 細心診斷問:「你們家族有外國血統嗎?」「沒有呀!」「那你是臺灣首例,在義大利才有這種病例!」

病痛中診斷出腳骨已換死!以遺愛人間的年輕人骨頭汰換,經王禎麒醫師開刀處理,薛振坤感恩陳英和醫師團隊照顧,除了感激、感恩、再感激,欠人家的實在太多、太多,唯有以實 際行動回饋以報答恩情。

許蓓華在一旁敘述,不論刮風下大雨振坤只能以機車代步,感恩因收看簡守信院長「大愛醫生館」後,上人又提及:陳英和醫師秉持「腳來者不踞」,丈夫的腳才得以保全。許蓓華歷 經多次車禍,幽默地說:「只差沒被飛機撞,所以腰椎開了十幾次刀。」雖早已知道有慈濟,卻在2011年才授證,因早期需分擔家計又要協助照顧婆婆;生病時發願要照顧人,所 以做看護是經濟來源與為病人服務兩全之計。

「如果妳可以有辦法度他進慈濟,我給妳磕頭!」許蓓華提及好友曾說過的話;上人說過:「人有無限可能」真的不能輕視任何一個人,薛振坤之前有壓迫性氣喘,卻如何勸說都戒不 掉菸酒,因手術及參與培訓,現在喝酒、抽菸的惡習都戒除了,腳雖然不方便,不論環保、助念、告別式他都參與。

薛振坤插話說:「她在家,電視一天二十四小時開著!」許蓓華說:「我除了人不在家或小瞇打盹,否則電視幾乎都開著,因自己書讀得少,從大愛臺四大志業:慈善、醫療、教育、 人文都可以學到,可以增長智慧,而且旁邊也有無形的眾生在聽。」

今天將授證了,薛振坤笑說:「凌晨四點就起床穿好衣服,不知是因開心還是緊張,授證了希望大家可以派我去做(勤務),在社區我都主動打電話給隊長,問有沒有助念、告別 式。」

夫妻雖歷經人生病苦,因為人間有愛、眾人有情,夫妻得以攜手走過苦難,因受惠於人所以感恩回饋,在歲末感恩之際,祈願大愛清流能傳遍全球,讓大愛在世界亮起來。

◎ 培訓 學習修心跨無明

「當你一路走來遇到風風雨雨,這樣的人生才稱為歷練。遇到不好的事,透過觀照、反省,了解這段時間,才是成長最多的時候。」在水懺讀書會時,孫姚鵑有所體會地抄下這句話。

回想2011年參與水懺演繹期間,姚鵑瞭解了因緣果報,尤其是看到書中這一句:「兩個人因為過去的因,再加上現在的緣,合在一起成為夫妻,這段緣應該要珍惜。」就好像當頭 棒喝,讓她放下煩惱,不再眉頭深鎖,笑容也變多了。

六月底,一次子宮肌瘤的手術讓姚鵑體驗到人生無常,原本三天即可出院,卻因腸胃脹氣,住了二十幾天,在住院期間,因掛心於水懺演繹,天天祈禱能趕快出院,並在心中發願,若 能出院順利參加演繹,必突破困難參加培訓。

雖然發了願,但不知如何拒絕別人是她性格中的致命傷。為了幫忙開補習班的朋友,也為了增加收入,接下了補習班數學老師一職。這使得培訓之路,除了募款這項難關之外,又多了 出勤時間減少的另一項考驗。雙重考驗下,靠著每天投入五十元至竹筒,向上人發願外,朋友在姚鵑的堅持下,只好配合著把課集中在下午,好空出晚上的時間,可以去上課或參加讀 書會。

當家業與志業在時間上衝突時,是最需要智慧來面對與溝通的。第一次的大考驗就是家族要回玉井老家掃墓時,巧遇假日大型活動。姚鵑深恐還未認同慈濟的家人起反感,還是決定謹 守作媳婦的本分,跟家人回去掃墓。每一次的考驗,就是學習忍辱與溝通的機會。

上人說:「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一直以來認為個性溫和不會跟人起正面衝突,所以對這句話並沒有太多的體悟。然而,不善婉拒與溝通又容易忘東忘西的個性,在培訓期間忙得 像陀螺一樣,每當境界現前時,焦躁的心容易被無明挑起,惹了一身塵埃。為了如何結好人緣也著實百般苦思,後來才體悟到,不是每次別人的邀約都要答應,而是隨分隨力。

如何笑臉迎人、身段放軟,又是費了一番功夫。面對聲色不好或漠無表情的人,姚鵑慢慢學習運用同理心,也漸漸發現其實每個人都很可愛。上人也說:「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 不夠。」她了解自己有讀書人的自大與傲慢,不只一次在夜深人靜時勉勵自己:「既然要修心,就一定要跨越這關。」當身處在同期培訓的「同學」之中,要如何跟大家「合」在一 起,真是另一項考驗。

直到培訓圓緣時要學呈現的手語時,才比較有機會跟「同學」互動,除了手勢要整齊,練習時彼此還要互相提醒,姚鵑發現快要生氣時,鼓勵自己以「和」供養上人,不斷練習縮小自 己。回花蓮尋根時,被賦予要照顧「同學」的任務,除了感受到參加營隊時團進、團出,無我的境界,在莊嚴的道場中必須收攝心性,隨時保持「靜」、「定」之外,還要注意聲色, 「三天下來,就像心被水徹底洗了一次一樣。」姚鹃在圓緣心得分享時,姚鵑感動地說。

參加培訓以來,最大的改變就是學會柔和聲色,雖然還有很大的空間要學習,但姚鵑相信邊走、邊整隊,一定可以進步。尤其是現在有了人生的方向,不再迷茫,身體雖然累,但天天 處在法喜當中,生活上也知足少欲,忙得沒時間逛百貨公司花錢。

對兩個兒子的教育也漸漸改以朋友聊天的方式來溝通、了解彼此的想法,對先生的晚歸或以前看不慣的行為,也是以「感恩、尊重、愛」來面對;姚鵑深信打開心窗,幸福就會進來。

如同「問心」的歌詞:「如今我已走進了慈濟的大門,我願意在靜思中勤學習,學習著問自己的心。」姚鵑進入慈濟,不僅找到人生的方向,與做人處事的態度、方法,也體悟了因緣 果報。姚鵑由衷地感恩上人創造慈濟世界,並在林怡君師姊與許碧蓮師姊和眾多善知識的陪伴與善解包容下,才有可能完成培訓;能穿上柔和忍辱衣,是眾多人的成就。

姚鵑期許自己內修能開闊心胸,在菩薩道上,修得輕安自在。還要外行,除了把家業顧好,讓家人更了解慈濟進而認同慈濟,自己更能在人文真善美中學習,將慈濟人真善美的足跡記 錄下來,並傳布證嚴上人的法,期使法譬如水、淨化人心,社會更祥和,接引更多的人間菩薩。

圖左 : 薛振坤年近八旬,腳又罹患罕見疾病,培訓時因腳無力登上遊覽車,今天1月7日拄著柺杖喜悅授證。[攝影者:江昆璘]
圖右 : 孫姚鵑(右)參加國父紀念館元宵節環保宣導,帶領慈青一同做環保救地球。 [攝影者:紀足旺]

圖左 : 孫姚鵑參加信義南港大愛媽媽班第九次課程。[攝影者:陳美珠]
圖右 : 孫姚鵑參加培訓以來,最大的改變就是學會柔和聲色,雖然還有很大的空間要學習,但姚鵑相信邊走、邊整隊,一定可以進步。[攝影者:洪仲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