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送春聯祝福店家 親子學到分享快樂

送春聯祝福店家 親子學到分享快樂

E-mail 列印
「老闆您好!過新年、貼春聯、說好話、結好緣,祝您好運連連!」2013年2月2日(週六)晴朗的上午,慈濟臺北市中山大同區親子成長班的志工與親子學員,共約一百三十 人,把握農曆春節前最後一個週末,進行「好話一條街」的活動,分成十二條路線,每條路線十多位,到大同區太平國小周邊店家,貼靜思語好話春聯,與左鄰右舍結好緣。

◎ 好話一條街

「送您靜思語,祝您天天都歡喜!」出發前,教聯會志工李慧英、劉桂芬、凃泰安老師,分別扮演祖、孫,以短劇的方式向學員們示範如何有禮貌地用好話和店家互動,並提醒孩子們 哪怕是被店家拒絕,也要記得當「『笑』長」、「『懂』事長」。

因地處歷史悠久的大稻埕區域,周邊店家有著濃濃的在地特色,例如富有傳統味的中藥行、熱鬧的市場、全棟保留的歷史性建築「仁安醫院」(現作為「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等, 但也有較現代化的產業,因此不同的路線有不同的小小挑戰。

正式出發後,來到一間間的店家拜訪,家長、孩子、志工面帶微笑、很有精神地齊聲喊出口號:「好話一條街、幸福與您有約。」接著讓店家選擇喜歡的靜思語春聯,並一起唸出來, 若店家方便黏貼的,孩子們就會貼心地刷上漿糊、家長則熱心地幫忙貼到店家牆上或門口,再送上一串小天燈加平安的精美吊飾,「送您一串平安,祝福您日日健康、闔家平安!」

楊青娥媽媽是第一次參加「好話一條街」的活動,她很開心和店家結了很多好緣,她說:「我們的微笑勝過一切!」她的兒子陳韋亨分享:「我今天學習到分享,樂於分享,不但自己 快樂,別人也快樂,我們要學習分享快樂給大家!」印證了靜思語所說的「付出,其實就是最大的收穫」。慈少班番筱媛則是遇到一位阿嬤,稱讚他們禮貌懂事,希望自己的孫子也能 像他們一樣當慈濟的小孩。

◎ 熱情的回饋

有一間店家是賣小盆栽的,志工與學員拜訪時,老闆先是愣了一下,了解來意後便有了笑容,最後竟還回贈志工一小盆菊花,象徵大吉大利。

慈少石博瑋拜訪了一間小兒科診所,醫師林彥卿熱情地回贈自己的著作《無情的山地》;另外甚至還有店家追上來,表示願意加入慈濟會員捐贈善款。 途中難免也會遇到婉拒的店家,但像家長潘俐瑾就分享:「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走出去和大家結好緣,不管是雞肉攤、貢丸攤,我們都沒有分別心,只要記得展露笑臉,對方也都會以 笑臉回應。」智慧班學員林融辰分享,一開始有些店家不太友善,但到最後幾家店有的則是熱情地索取整疊靜思語春聯。

◎ 親子總動員

學員莊邦弘是全家出動,爸爸莊建國今天是特別和家人一起參與「好話一條街」的活動,他很開心能在過年前微笑問候店家、說好話,讓大家過個好年;媽媽李荷花則補充說:「今天 做的事,真正就像本月靜思語所說的──口說好話、心想好意、手做好事、腳走好路。」

感恩班學員張語容和父母、及坐著娃娃車的兩歲弟弟張恆睿,在教聯會林瑞娥老師的邀約下全家動員;爸爸張智堯一路耐心地推著娃娃車,張恆睿也很懂事、不吵不鬧,更幫忙致贈店 家平安吊飾;張智堯分享:「今天是第一次參加慈濟的活動,很高興透過這個活動讓孩子練習提起勇氣、克服害羞!」志工陳麗玉師姊也深深感受到,人多力量大,結伴做好事能讓勇 氣加倍。

劉青青帶著女兒宇婷一起來參與「好話一條街」的活動,希望讓孩子在漫長的寒假生活中,能多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學習與人群互動,並將靜思語的好話,藉由孩子的手傳出去。 劉青青感受到慈濟的形象真的很好,在社區耕耘有成果,因為在過程中聽到許多肯定慈濟的話語,她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棒,期待明年還能參與。

培訓委員陳安莉,第一次參與這活動,進入親子成長班承擔班媽媽,才有今天的機會。她認為這樣的活動真的很有意義,不一定在特殊的節日裡才來舉辦,可以三、五位好友結伴到各 個店家去進行愛灑,讓社會充滿善的力量,祥和的氛圍。

「簡單才真正有福,單純才真正快樂」、「心善造福是福氣」、「簡樸增長慈悲心,真善涵養智慧愛」,一張張亮麗的靜思語紅色春聯張貼於一戶戶的店家中,不只是喜氣洋洋,更祈 願新的一年,人人真正口說好話、心想好意、手做好事,腳走好路,相信社會自然就祥和平安!

圖左 : 慈少石博瑋分享,拜訪小兒科診所,醫師林彥卿熱情地回贈他自己的著作「無情的山地」。[攝影者:薛丕育]
圖右 : 張語容(右)和父母、及坐著娃娃車的兩歲弟弟張恆睿全家動員參加慈濟的活動。圖為媽媽分享。[攝影者:薛丕育]

圖左 : 學員莊邦弘(中)全家一起參與「好話一條街」的活動。(爸爸莊建國(左一) 、媽媽李荷花(其後方) 、妹妹莊皓雯(其右方)。)[攝影者:林錦佐]
圖右 : 智慧班林融辰分享,有的店家熱情地索取整疊靜思語春聯。[攝影者:薛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