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社區道場是明燈 美善根源

社區道場是明燈 美善根源

E-mail 列印
2013年慈濟萬華社區志工課程,3月16日在萬華靜思堂展開,一樓福慧廳擺滿小圓桌,各桌隊輔親切問候學員,消除學員初次到來的陌生感,此起彼落的寒暄聲將福慧廳妝點得 熱鬧非凡。學員陸續被引導到二樓講經堂上課,共有二百一十三位社區志工參加,走進慈濟大家庭。

坐在第一排的上淨下相法師,在學員群中格外顯眼,法師來自泰國善地阿索(Santi Asoke)僧團創辦的社區。趁來臺參訪空檔,得知萬華有社區志工課程,深入參與學 習,。他全程參與課程,要將課程的細緻規劃帶回泰國,接引更多人。

泰國政府感覺固有、美好的道德文化漸漸流失,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在2004年成立道德中心,聘請研究人員到世界各國「取經」,讓泰國重新學習,提升人民的道德良知。慈濟是 他們一致學習效法的對象,自2005年迄今2013年,已經有四百多團參訪過慈濟,淨相法師是華僑,會中文能翻譯,經常陪伴參訪團到花蓮。

◎ 萬代繁華

身為社區志工,首先要認識社區的溯源,志工莊振東(本曏)以「有歷史就有根」為題,細數先人以善以愛為傳承,努力耕耘鄉里的事蹟。自1709年泉州鄉親踏上昔稱「艋舺」的 萬華開始,萬華已成為臺北繁華的起點,臺北市第一條街貴陽街在萬華;第一家戲院「國賓戲院」也在萬華。三百多年來,先人的義舉有濟貧、扶孤、辦學等大愛足跡,「義倉碑」、 「育嬰堂碑」、「學海書院」見證樹立了良善的典範。

「萬代繁華」影片,介紹萬華豐厚的歷史足跡、社區之美,要延續先人的善行義舉,需要後人力量凝聚,堅固聳立的萬華靜思堂彷如社區明燈,指引世人的方向。

翻開歷史的扉頁,2003年SARS事件最令莊振東感動,當時還未進入慈濟的他,看到和平醫院封院,醫護人員感染,慈濟志工製作祈福卡、海報、餐盒送愛到和平醫院,在醫院 對面的龍山國中,以空飄大氣球垂掛「千萬個祝福」,為遭隔離的院內人員祝福打氣,舉辦兩百多場愛灑茶會,為社區祝禱。

◎ 行善是快樂泉源

有了社區道場,可以恢復傳統社區的溫暖,要如何做才會得到清淨的快樂呢?志工楊茹云(慈有)以「快樂的泉源」為題,舉出獲得快樂的方法:凡事善解、感恩、寬恕的心態、樂觀 的心境、愛的教育、充分的愛心等。身行好事、大愛付出,更是杜絕煩惱、獲得快樂的捷徑,也是感恩父母的具體表現。

建立靜思堂成為接引會眾的社區道場,是慈濟志工一致的願望,從2002年開始,萬華區志工發起募心蓮運動,募集大眾的善心善念,為建造萬華靜思堂而努力,至今尚未停歇。小 自個人、家庭、社區,大至國家、世界,都需要慈濟美善的力量,臺灣需要慈濟、泰國政府指定學習慈濟、美國風災需要慈濟;昔日排華的印尼,受慈濟的善行感化,如今可以設立華 語學校。

面對全世界愈來愈多的援助需求,慈濟很需要社區志工生力軍的加入,善惡拔河,善的一方要壯大堅實,才能化解洶湧澎湃的惡勢力。為延續社區美善的傳承,人心淨化、社會祥和、 天下無災難,需要大家的共同投入。

現場學員聽取了萬華社區的介紹,透過知心相契分享交流,漸漸融入大家庭,也能上臺與家人們分享。

萬華區雙園國小與靜思堂同在莒光路上遙遙相對,校長何芳錫自2006年到任,一直期待靜思堂蓋好,每天早上到路口接學生上學,經過靜思堂工地都默默訴說期待。今天以見習志 工身份,分享與靜思堂為鄰的快樂,他願意多參加活動,與善知識同住,當他聽到的善解等正向思考小故事,引發內心激盪,他懇請大家「請叫我『師兄』,而不是『校長』。」他以 身為慈濟志工為榮。

圖左 : 來自泰國的靜相法師會中文能翻譯,經常陪伴參訪團到花蓮,得知萬華有社區志工課程,特來參與學習,要將課程的細緻規劃帶回泰國,接引更多人。[攝影者:簡清光 ]
圖右 : 2013年社區志工課程,共有二百一十三位社區志工參加,走進慈濟大家庭。[攝影者:簡清光 ]

圖左 : 志工莊振東(本曏)以「有歷史就有根」為題,細數先人以善以愛為傳承,努力耕耘鄉里的事蹟。[攝影者:簡清光 ]
圖右 : 志工楊茹云(慈有)以「快樂的泉源」為題,舉出獲得快樂的方法,身行好事、大愛付出更是杜絕煩惱、獲得快樂的捷徑。[攝影者:簡清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