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列車啟航 環保歌聲護身心

列車啟航 環保歌聲護身心

E-mail 列印
「垃圾,垃圾,呣通黑白倒;垃圾,垃圾,著要來減量。鄉親啊鄉親!大家鬥陣來,大家相招做環保(台語)……」2013年4月18日早上,開往花蓮的火車裡,大安、中正、萬 華和中山、大同區,三百二十位環保志工終於盼到靜思精舍一日的尋根之旅,眾人法喜的歌聲讓睽違十年的慈濟列車再度啟航。

◎活躍九十歲

「拿到車票那一刻開始,環保志工就很高興地期待,所以原本預計兩百位回來參訪,結果一再增加到三百二十位。」因為火車延誤二十分鐘,有人差點上錯車,身為主辦人的大同區環 保志工陳秀英,趕緊在第一車廂召開會議,向隊輔叮嚀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家占了半數之多,所以下車要有人在門口攙扶,還要注意安全。

年齡最長九十四歲的林謝定,由媳婦鍾明菊陪著來,她二十年前曾經參訪過精舍,這次能再回到花蓮感到非常高興。其次是差一歲就九十的陳歐纏,家住龍江路民生東路口,每周都去 台北分會做環保,平時雖有外勞照顧,但仍然自己下廚,親自洗衣服;她很驕傲地告訴大家說:「女兒在善化捐出一塊地做環保站。」

中山區最早做環保的陳雪子,1990年時,每周一次開貨車去街頭巷尾載,接引了不少委員;萬華區第一位環保志工易鄭招娣,就是在1991年因為她的接引鼓勵,開始投入環 保。易鄭招娣從女兒開設的安親班做起,現在已轉移到萬大國小,二十年來為了做環保,要溝通要帶動志工,最大的收穫是改變內向的個性。

◎靜思語顧身心

參訪隊伍中時時可見不分親疏,扶老攜「弱」的畫面;其中壯年的楊振漢要隨時陪伴七十六歲的何義雄,而同區的陳怡如也被拜託要照顧好右手不方便的許文馨。許文馨每天晚上九點 看完《靜思晨語》,會打電話給帶她進入環保的劉怡廷,背出自己聽到的內容,所以她說:「我們的心,跟(證嚴)上人是連在一起的。」

其實很多環保志工都以上人的靜思語為圭臬。大安區的林秀霞談到臥龍環保站很多志工去除了壞習氣,像兄弟姊妹般在一起,就是因為靜思語。進了站內,大家就說「話多不如話少, 話少不如話好」;有是非、心情不好時,就說「多做多得,少做多失」;大家都執著在「我」最大時,就提出每日一句靜思語,聽師父的話就對了。從最簡單的開始,延續到「人要知 福,惜福,再造福。」也有些志工每日抄寫靜思語。

◎凝聚共識 回饋社區

精舍巡禮中,德安師父告訴環保志工將「愚痴轉智慧」、「惡念轉善念」、「亂心轉專心」、「迷信轉正信」、「不孝轉孝順」,還說布施可以不用錢,可用「眼」施、「臉」施、 「口」施、「身」施、「心」施、「座」施、還有「察」施。徳杰師父送給環保志工的話是「天天平安就是有福的人生,天天快樂就是有智慧的人生。」

回程車上,志工們非常高興能看到常住師父那麼親切而且都是自力更生,陳秀英說:「平常在社區付出做環保,能夠回來參訪,大家就會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值得。」她也強調,「看到 靜思精舍的師父們用他們的身教做導覽,相對的有會眾來到社區環保站時,大家也要用同樣的心情來接待。」

為安全考量及減少碳足跡,2003年起慈濟列車都開往社區,讓環保志工在年度展覽到各園區參訪。這次帶著虔誠的心回到心靈故鄉凝聚了共識,再把這份情、這份愛帶回落實社 區;期待更多環保志工湧現,共同淨化人心、疼惜大地,讓地球生生不息。

圖左 : 易鄭招娣(中)帶動手語歌:「垃圾,垃圾,著要來減量。」(中前易鄭招娣、中後楊宋秀枝)[攝影者:林麗卿]
圖右 : 陳秀英說:「能夠回來參觀,大家就會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值得。」[攝影者:林麗卿]
圖 : 慈濟列車上陳怡如(左)幫右手不方便的許文馨(右)做按摩。[攝影者:陳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