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傳言虛實 印證得自在

傳言虛實 印證得自在

E-mail 列印
穿上慈濟旗袍需一百萬,慈濟只救國外不救國內!慈濟真的是這樣嗎?為了一探究竟,曾麗蓉想逐步了解因而參與培訓!

6月5日星期三,社區《無量義經》讀書會於興隆市場四樓展讀,,五十位志工參與讀書會並分組座談,藉由分享讀書深入無量經義,行入菩薩人間路的真諦。彼此參分享參與志工的 心得,有直言不諱、有質疑、有慚愧、有精進不懈,在互動中體解行菩薩道的真實義,如何做到清安自在沒煩惱。

PPT檔,上人言:慈濟的委員完全都是為眾生做事,絕對不是為名利而做……想要成為慈濟委員,必須具足「誠正信實」以有限生命利他而行,要渡化廣大眾生,心志恬安澹泊無欲 無求,不為世間名利地位所動,只有救度眾生的心志。

法譯分享朱明和分享「人間菩薩行,依教奉行、守志奉道!」前些日子同修黃本暄,二次的住院,讓她更深刻的體解上人在臺北蓋醫院的真諦,大醫王曉了藥性、拔苦予樂。讀及「其 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澹泊、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回想當初發心立願行菩薩道,至今心懷感恩,法在心中、行在法中,謹記句句經偈,和同修共同心願:「甘願做 死,也不要病死。」

◎信解行證入培訓 傳言虛實由心證

本想做個快樂志工的曾麗容,見習了三年,因陸續聽到負面傳言,穿上慈濟旗袍需一百萬、慈濟只救國外不救國內,慈濟會是如此嗎?她說:「應不致於如此吧!也因如此反激勵自己 參與培訓,印證傳言的虛實。」

參與培訓後了解見習、培訓是階段式,培訓後從龍口含珠(吃飯皇帝相)行、住、坐、臥、生活規範做起;曾麗容說:「丈夫提醒,既然要培訓就要做好,不要因為一個人的儀軌不 對,破壞了慈濟的形象。」

培訓後了解,百萬捐款是榮董受證,是讓有心參與慈濟,卻無時間的人做好事;所有的捐款都是專款專用,國外更是自力更生、取之當地用之當地。曾麗容從讀書會了解《無量義經》 是菩薩行門,教導如何減少欲念、不受煩惱,讓心更知足、更自在。

◎前腳走 後腳能放下嗎

分組座談時志工虞秉義分享:「常做得越多、感受更多,在做得當下有很多聲音,心情也會隨情緒起伏變化,別人認為我脾氣不好會火燒功德林,上人說:『前腳走、後腳放』,自問 放得下嗎?」

板橋精進一日共修時,聽到精舍德悅師父說:「入我門、不行我法,無法做菩薩……人家一碰你是不是像烏龜四隻腳就縮起來了?」

虞秉義說:「悅師父句句彷彿在說我,人家一碰腳就縮起來,聽了讓我汗顏如坐針氈,心想我不做菩薩做阿羅漢可以吧!但冷靜下來,加入慈濟團體沒有實質的利益、名聲,改變自己 才會會苦惱,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想做又不想做,來讀書會是互動不是旁觀,我不會退轉,但希望不要龜縮在裡面打轉,等下回讀書會再分享轉出來了沒!」

◎法親情 溫馨如母女

遇到人生障礙無常時,用多飲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劉玉蘭說:「女兒生病時,感恩美慧一路陪伴,等我處理好女兒所有的後事,才知道美慧自己有病(罹癌)仍 默默地關懷、陪伴。」

劉玉蘭接著說:「人生無常,因緣果報來了就要去面對,時時提醒自己『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唯有顧好自己的一念心,勇於面對逆境難關才可以接引更多人。」現在劉玉蘭將愛女 兒的心,轉為關心他人了一分助力,每天親自下廚為宋美慧調配藥膳、溫馨送餐,視美慧如愛女,濃濃的法親情正在溫馨傳遞著。

自家即是小型環保回收點,每天必須將回收環保物資整齊歸類擺放,否則有家卻歸不得(回收堆積無法進門),陳培煌師兄說:「在家分類不分晝夜,有回收就趕快分類,我書讀得不 多,能做就盡量做。」

「以慈導悲,以悲啟智,以智顯慧,以慧等觀」,是非止於智者,上人期許慈濟人要悲智雙運,為人間苦難眾生造橋鋪路,為坎坷的人生填補生命的缺口,接引迷茫者走上光明的人生 大道,祥和的社會不能少了你我一人參與。

1297每星期三舉辦《無量義經》讀書會,五十位參與讀書會志工藉分組座談,分享讀書會經義行門的真諦,了解彼此參與慈濟志工心得,有直言不諱、有質疑、有慚愧、有精進不 懈,在互動中體解需如何菩薩道當,如何讓自己清安自在沒煩惱。

圖左 : 五十位志工參與讀書會、手語入經藏,藉讀書會深入經義,在互動參與中體解人生真諦,如何菩薩道當。[攝影者:林 靜芳"]
圖右 : 曾麗容(右二)敘述,聽穿上慈濟那件衣服(旗袍)需一百萬,慈濟只救國外不救國內!也因如此反激勵我參與培訓,印證傳言的虛實。」[攝影者:林 靜芳"]

圖左 : 虞秉義分享:「在做得當下有很多聲音,心情也會隨情緒起伏變化,上人說:『前腳走、後腳放』,自問放得下嗎?」[攝影者:林 靜芳"]
圖右 : 陳培煌師兄說:「在家分類不分晝夜,有回收就趕快分類,我書讀得不多,能做就盡量做。」[攝影者:林 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