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環保新思維 不使用比回收更重要

環保新思維 不使用比回收更重要

E-mail 列印
「大家一起來!資源回收是撿寶,寶特瓶ㄟ毛毯品質好,腳踩鋁罐身體好,分類確實巄細寶……做環保健康沒煩惱(台語)。」透過「環保5R健康操」的活潑、俏皮的肢體動作,除 了讓學員們舒展筋骨之外,還容易從歌詞中了解環保的意義;在活動團隊的帶動下,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家長們跟孩子一起互動,增進了親子間的關係。

2013年7月6日,雙和聯絡處的暑期親子成長營,以「環保樂活」為主題,引領親子體驗生活可以過得很簡單、很環保。為了讓學員更深入的瞭解資源回收,志工林秀綢分享多年 來做環保的經驗,並說明「清淨在源頭」的重要觀念,在分類時,就先做好細部的整理與清潔,有助於提升回收物品再製作過程的效率。

體認到社區環保的重要,林秀綢帶動家人和鄰居一起做回收,因此,社區凝聚力也比以往更好;她不只把環保帶入社區,同時也帶入慈濟的法門,淨化環境,也淨化人心。

「犧牲是享受,付出是自己的。」林秀綢藉此鼓勵學員們投入資源回收,並且強調環保觀念應從教育中做起,以提升社會大眾對於環保的重視。

◎能不用 就不要用塑膠袋

志工許麗昕、林紘任則是以輕鬆活潑的行動短劇,引導學員省思自己的生活習慣。透過劇中的小明,為了買早餐而吵著跟媽媽要錢的橋段,來突顯日常生活中可能製造的垃圾量;在許 麗昕表示:「一份看似簡單的早餐,竟可分為盒子、塑膠模、塑膠袋、筷子、吸管、醬料包等,無形中製造垃圾,也汙染了環境。」

「臺灣一年要消耗三百二十億個塑膠袋。」許麗昕指出,要完全分解一個塑膠袋,至少需要五百年。學員張芷云說:「聽到這個實際的情況,讓我很驚訝!」她也分享自己平常會攜帶 購物袋,以減少塑膠袋的使用;並且在臉書(Facebook)上分享垃圾減量的資訊,鼓勵朋友少用塑膠袋,來提倡環保的重要性。

由楊宗德老師承擔分享的「環保心樂園」,是先讓給學員們觀賞一部由國外攝影師所拍攝的三分鐘的影片;影片是呈現在一個位於太平洋中間叫中途島的地方,島上佈滿信天翁雛鳥的 屍體,而這些雛鳥都是因為吃下人類所製造的塑膠垃圾,而死於非命。

楊老師呼籲大家應當開始改變自身的消費習慣,並減少垃圾,因為人類消費的塑膠袋及保麗龍,都成為地球千古難題;期望學員從今以後,除了不要亂丟垃圾外,最好還要把別人亂丟 的垃圾,撿回家分類處理或回收再利用。

從政治作戰學校退休後,楊宗德在太太的牽引下,於2005年參與慈濟教師聯誼會。課程中,他分享自己的改變。「我還沒做慈濟志工以前,在外面撿垃圾會覺得不好意思;進入慈 濟以後,在外面撿垃圾覺得已經是自己的責任。」

◎關於環保 我也可以這樣做

對於如何在生活中落實環保,曾參加去年親子營的家長張桂珊,分享自己在水資源使用上的重視,平日節約用水不隨意浪費、應避免使用免洗餐具,改用環保碗筷;孩子因去年參加親 子營收穫滿滿後,對於今年的活動內容也更加地期待。

另一位家長陳姿芸談到目前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兒子王瑞彬,在接觸環保後,更懂得什麼叫「珍惜」;瑞彬則表示自己會主動做資源分類及回收,與邀請家人一起做環保。除了學習環保 知識,瑞彬也分享自己的心得,他開心地說:「來這裡除了可以學做環保,還可以交到很多新朋友,所以很期待來參加親子營!」

張豔珠指出,在工業進步的同時,也帶來對環境的破壞。她舉例自己落實環保的做法,她說:「自己會做環保酵素,也注重吃自然的食物,而『吃素』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她也提 到,除了做身體的環保外,也要從觀念上去修正,做「內心的環保」。對於做環保給自己的啟發,她說:「日子過得越簡單,就是一種幸福。」

年輕時,曾以資源回收來維持家計的蔡陳雪阿嬤,深切感受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她的孫子蔡禹辰上臺分享:「我今天很快樂!因為我學會做三明治。」姊姊蔡靜萱則表示:「我學到 好的事情要堅持下去。」陳雪阿嬤現在不但參與慈濟環保回收,也支持慈濟為社區舉辦各種活動。

課堂上,小朋友們各個精神抖擻,積極搶答,氣氛相當熱絡;透過講師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幫助家長與孩子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圖左 : 學員會眾陳姿芸(圖中),陪著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兒子王瑞彬一同參與親子營,透過環保教導孩子珍惜的重要。[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 學員張芷云與女兒蔡亞潔相約參與親子營,母女倆感情更加融洽。[攝影者:黃炳添]
圖 : 曾以資源回收來維持家計的蔡陳雪阿嬤(圖左),深切感受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現在也參與慈濟環保回收,做得很開心有意義。【圖左起:蔡陳雪、蔡靜萱、蔡禹辰】[攝影者:綦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