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聽清楚說明白 利己利人

聽清楚說明白 利己利人

E-mail 列印
葉永銘承擔淡水和氣隊長,他善於帶人,有勤務一定確實地傳達訊息,促進相互理解;羅美錦則把賑災包聽成靜思包,只有她一人帶錯了,她很懊惱沒把話聽清楚。參加北區第二梯次 幹部研習的葉永銘、羅美錦,在聽與說之間都有不同的詮釋。

◎真情付出 善於帶人

葉永銘在彰化經營海產餐廳,護持慈濟多年後,經臺中慈濟志工引薦彰化區的吳瓊娟接引他進慈濟。1997年受證委員、慈誠。

回歸淡水區約是在2007年,2012年起承擔淡水一和氣隊長至今。葉永銘常利用時間到隊員家坐坐聊聊天,充分了解隊員作息與專長,平時對團隊也是關愛有加。因此組隊人力 動員時,他總能依各種需求找到最適當的人力。從勤務中也體會到上人說的多用心,他說:「邀請別人參加勤務時,或分派工作,要把話說得再清楚一點,地點要說明白,才不會讓別 人誤解跑錯地方。」

參加北區第二梯次幹部精進研習,葉永銘承擔機動協調。期望自己在這次殊勝的精進研習,有常住師父帶著大家做,個人可以吸收到更多的法。但是因為工作人員精簡,很遺憾不能全 程聽課,不過他總是盡量把握時間,在勤務空檔時與學員一起聽課,他也鼓勵其他機動成員找時間參與上課聞法,補充精神資糧。

印證課程所得,這幾天親自看到常住師父,每日晨起而作,一天的生活點點滴滴,讓他很感動,他說:「會把這份感動帶回社區分享給隊員,並會鼓勵他們有機會一定要來參加。」

◎不知老之將至

羅美錦1942年出生,在慈濟同時承擔香積、慈青和氣幹事,之前還身兼協力組長四年。她從不因年紀稍長,而推辭團隊賦予的使命。不但勇於承擔,而且懂得運用智慧,將功能推 動得很順暢。

美錦勤儉刻苦,點滴累積卻又不吝布施。她婚後才讀國中,四十幾歲再上高職。在讀書會努力學習,做人文推廣不落人後,心寬念純、樂於分享,足為慈濟人之典範,是大家的善知 識。她是個不斷付出,渾然不知「老之將至」的菩薩。

透過學習,她練就一手好字、提高學歷、提昇做菜本領、改善表達能力、加強自信心。她也透過學習,勇於承擔樂於付出;每一次的學習,都是她生命能量提昇的轉折點。

難得回到花蓮參加研習,看到精舍主堂的設計處處用心,尤其講師高銓德講到麥克風音響設備,是藏於木地板下,羅美錦說:「這不就是法音從地湧出,有如法音繞全球之感嗎?」

羅美錦很高興回來花蓮參加第二梯次研習,黃晟祐師徒之間課程中提到:「聽話要聽清楚……」正所謂差之毫里,失之千里。她這次來花蓮也剛好有一小插曲,大隊規定要帶賑災包, 她沒參加行前共識,把賑災包聽成靜思包:「報到時,才發現全部的人只有我帶錯。」

「不要以年歲大,就會弄錯為理由,聽話要聽清楚才會契合,同樣的年紀大還是要做,不要認錯。這次收穫很多,回社區要做社區後盾,努力人間菩薩大招生。」

美錦也看到師父洗寮房被單、曬棉被,精舍克勤、克儉、克苦、克難的生活,讓她覺得返回社區後沒有理由不承擔:「而且師父們歡喜做的精神,更是我們弟子應該學習的。」這趟精 進之旅,提醒她以後遇到人事問題不該有抱怨。

圖左 : 葉永銘(左一)2007年回歸淡水區,2012年起承擔淡水一和氣隊長至今。[攝影者:張進和]
圖右 : 葉永銘看到常住師父,每日晨起而作,一天的生活點點滴滴,讓他很感動。[攝影者:白崑廷]

圖左 : 羅美錦(中)勤於學習付出,渾然不知老之將至。[攝影者:林國華]
圖右 : 這趟精進之旅,提醒羅美錦遇到人事問題不該有抱怨。[攝影者:白崑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