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臺大學子訪環保 體會惜福愛物

臺大學子訪環保 體會惜福愛物

E-mail 列印
11月23日是周末,慈濟內湖聯絡處參訪團體絡繹不絕,熱鬧非凡。其中有一群年輕的大學生團體,他們由慈濟志工李采蓉導覽內湖環保站,不僅體驗做環保,同時也是一次的戶外 「上課」。

◎服務學習 培養品格

這群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各科系的同學,多為校內的教學助理,在該校學務處課外活動組丁惠美幹事的帶隊下,約有三十位的臺大學生,來到內湖環保站進行「服務學習課程」。參訪的 目的,是期望在體驗做環保的過程中,激勵同學們對環境的認同感及服務社會的熱忱。

臺大的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理念來自美國,它是一種「服務」與「學習」並重的經驗教育形式。臺大將此概念運用於服務學習課程之中,鼓勵學生投入服 務工作,以實踐服務學習的精神。

臺大自95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實施「服務學習」課程,讓學生在大學期間,養成關懷社會的情操,且將之反省內化為自己內在的一部份。同時,這套課程也意在養成學生的高尚品 德,以及優秀人才所需的氣度與包容心,以達到全人教育的目標。

「服務學習課程」的修課對象為大一到大三的學生,是每學年一學期的零學分必修課,若學生成績不及格,必須重修。

◎慈青社員 情牽善緣

本次臺大課外活動組的參訪,是丁惠美幹事透過臺大慈青社社員李治葦同學的居中聯繫所促成。家住板橋的李治葦,父母是長期的慈濟會員,而他的舅舅與舅媽是板橋區的慈誠及委 員。

由於兩家距離相近,且家人之間的感情融洽,因此治葦在舅舅與舅媽的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對慈濟懷有好感。他考進臺大資管系之後,便選擇加入慈青社,成為慈濟在臺大的年輕種 子。

如今已是大四生的他,在今年四月份時,曾經與臺大慈青社的社員們來過內湖環保站參訪及體驗。治葦是個非常熱心的大學生,他曾經隨團參與臺大海外志工營的活動。

這群同學隨著導覽志工,先後參觀巧藝坊、環保站、人文館等處。巧藝坊的志工吳月鶯,向同學們介紹慈濟愛心毛毯的原料來自於回收的寶特瓶;經過工廠加工製成半成品後,便送來 全國唯一製作愛心毛毯的內湖巧藝坊。最近巧藝坊才送出三萬條愛心毛毯,前往菲律賓賑災,目前志工們正在趕製更多的愛心毛毯。

◎做中學慧 愛物惜福

隨後,他們來到環保站,認識各種回收物資的分類方式。看見許多年長志工們,在不同的區域整理寶特瓶、雜紙、及塑膠袋等,而且精神奕奕,臉上充滿笑容,這群同學莫不感到驚 奇。在環保志工的引導下,他們分成兩組,一組體驗裁剪雜紙,另一組從事塑膠袋分類。

電子所的助教陳鈺升同學,第一次看到寶特瓶的分解過程竟是如此的微細,不僅要按照瓶身的顏色與種類,分解瓶蓋、瓶身包膜,就連套環也要剪開,這令他感到大開眼界,因為他在 家中從未如此處理過寶特瓶,所以他很佩服慈濟環保志工的用心。

護理系的林溥容同學,也是首次來到環保站,很高興有此體驗的機會,了解有一群可愛的環保志工,每天這麼盡心盡力地為地球付出,讓她體會到惜福愛物的重要。

最後一站,同學們來在人文館,並由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資訊部經理虞珊明,向他們介紹慈濟的環保理念。他透過許多的短片及投影片,包括甫得到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看見台灣」電 影片段,向同學們傳達少慾知足、愛護地球的觀念。

虞珊明經理說明大愛感恩科技的各款服飾產品,都是由方才參觀的回收寶特瓶所製成。同時也以回收寶特瓶製成的手套及吊飾,與同學們結緣。

◎走出校園 主動付出

此次的領隊丁惠美幹事畢業自臺大國家發展研究所,也是臺大「服務學習課程」的承辦人,特別期許修課的同學們要擺脫「必修課」的義務心情,來參與這樣的戶外課程。並且在這些 校園以外的參訪活動中,不斷去啟發內心的感動與責任,化被動為主動,志願的為社會盡一分心力,這是臺大成立服務學習課程的宗旨。

當丁惠美幹事看見內湖環保站所做的一切之後,心中不僅感動,也自認需要為同學與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她也希望同學在學習之餘的時間,樂於用心投入社會服務的行列。

圖左 : 在環保志工的介紹下,臺大同學認識到塑膠袋有不同的材質,回收時必須依照不同材質仔細分類。[攝影者:楊玉山]
圖右 : 在參訪環保站的過程中,正巧遇到「祈禱」的時間。臺大慈青李治葦(右二)雙手合十,恭敬地唱頌。[攝影者:楊玉山]

圖左 : 同學們分成兩組,親自體驗做環保,這一組同學正在練習紙張的分類。[攝影者:楊玉山]
圖右 : 參訪活動結束之後,臺大課外活動組幹事丁惠美小姐致贈臺大禮物給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虞珊明經理。[攝影者:楊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