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感動化行動 歡喜成慈濟家人

感動化行動 歡喜成慈濟家人

E-mail 列印
「我終於完成心願了!」老家在屏東東港的邱毓芳,曾在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時,接受慈濟人的「溫暖便當」。當時她發願──有一天要報答慈濟,如今別上慈濟委員證,她知道這不 僅是圓滿心願,更是愛的循環開始,從此要在慈濟大家庭裡,散播愛的種子。

◎ 恆持一念心

2013年12月25日上午,在臺北市北投慈濟關渡園區,舉辦2013年慈濟受證暨歲末祝福感恩會。中山區的十七位新慈誠委員,從證嚴上人手中領到「名牌」的一剎那,眼淚 再也止不住,油然而下!這是經過兩年艱辛培訓才獲得,沒有信心和毅力,是無法堅持下去的。

一句:「上人的時間不多了!」讓邱毓芳積極地募心募款,但培訓期間仍不免有疑惑,「上班這麼忙,要照顧學生,還要忙志業,為什麼要給自己這樣大壓力?」她在回花蓮的「尋根 之旅」解除疑惑,邱毓芳說:「原來壓力是什麼都想要,什麼都得不到。要懂得取捨、放下,還要懂得付出。」

穿上有著「柔和忍辱衣」意義的慈濟制服,邱毓芳提醒自己要改變心態,做一位懂得感恩的人,就像上人賜予的法號:「慮澄」,要水靜而清,努力顧好自己的心念,永保清淨心。

◎ 圓願再精進

七十七歲的董王玉蓮,一開口,淚水便在眼眶中打轉,這可是完成她三十年來的願啊!

三十年前先生摔成重傷,她發願茹素助人,卻因照顧先生及罹患罕見疾病的外孫女,始終無法完成助人的心願。如今年事已高,她知道自己不能再等,即使每回得靠止痛藥才能出門, 但她仍堅持完成培訓。受證這天,行動不便的先生董群河,堅持出席觀禮;兒子董耀中也全程陪伴,分享媽媽的喜悅。

董耀中說:「看到媽媽這兩年來的辛苦,很心疼不捨;但看到媽媽因為有目標而固執堅持,決定給予祝福與最大的支持。」看到媽媽董王玉蓮別上委員證,他比誰都感動。

家人的支持,讓董王玉蓮十分感恩,尤其聽到董群河向志工說:「董王玉蓮做慈濟,可以隨call隨到。」她幾乎要掉淚。她知道,是先生及家人成就她的心願。對於這份遲來的慈 濟緣,董王玉蓮除了感恩還是感恩。完成受證後,她排定到院開刀醫治膝關節,讓行動更加靈活。她說:「我要做慈濟,做得更好,做得更久。」

◎ 水柔滌心垢

「只要緣深,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途遙遠。」陳游美玉在慈濟路上走的路,走得比別人久。曾在2005年參與培訓的她,因為不善於跟人互動,克服不了開口募 款,始終無法受證委員,如今接到上人賜與法號「明水」,她既開心又懺悔。

十幾年來,陳游美玉一直在環保站做環保,感恩志工蕭秀珠與陳鄭阿霞不離不棄,一直陪伴她。她邊做環保、邊聆聽上人開示,感佩上人為了「為佛教、為眾生」而恆持初發心;也慚 愧自己,一猶豫就是十幾年時光。她決定要更精進,加倍做慈濟。

她為自己法號下註解──要做明白清澈的水,簡單、無垢穢,就算不小心沾染,也要很快洗淨。水的柔和性大,能與萬物相融,時時刻刻提醒她,修行在平常,日日下功夫,做環保清 淨大地,也洗滌著內心的污垢,保持一顆簡單的心來做慈濟。

◎ 行孝也行善

夏慧錡是在媽媽的陪伴下,完成受證。媽媽始終將笑容掛在臉上,因為慧錡再也不用她擔心了。

有人做志工,一等就是好多年。年方三十的夏慧錡,從沒想過自己有穿上委員旗袍的一天。當年受大愛劇場〈何處是我家〉影響,吸引她走入慈濟八德環保教育站。叛逆的她,原想去 「證實」女主角蕭秀珠是否真如戲中所演?慈濟是否真如其名?沒想到,就此結下不解之緣。

對於媽媽,夏慧錡有很深的愧疚。一想到過去,就忍不住哽咽,趕快別過臉怕媽媽看見。她表示,大學剛畢業時,很喜歡玩,幾乎每個禮拜都出遠門,甚至不回家睡覺,在外面交很多 朋友讓媽媽很擔心,但她完全無法體會媽媽的憂心,一度還因媽媽嚴厲管教,搬出去住。夏慧錡滿心懺悔過去的無知與任性,她已懂得行善行孝不能等,希望媽媽能感受到她的改變。

夏慧錡加入慈濟,是媽媽最高興的一件事。夏媽媽說:「慧錡變得懂事、細心。」過去夏慧錡以為,只要帶媽媽去玩就是孝順,現在的她會更用心來陪伴媽媽。

受證慈誠委員的改變,家人看得見,秉著「佛心師志」在菩薩道上攜手同行,為人間接引更多菩薩。有他們加入慈濟,行善力量會變得更大、更好。

圖左 : 花蓮常住師父代表證嚴上人,為新受證委員配戴佛珠。志工邱毓芳(右一)開心地說:「我終於完成心願了!」[攝影者:曾芳榮]
圖右 : 七十七歲的新受證委員董王玉蓮(中),對遲來的慈濟緣,除了感恩還是感恩。[攝影者:曾芳榮]

圖左 : 志工陳游美玉(左一)是慈濟八德環保教育站的長期志工,獲上人賜與法號「明水」,既開心又懺悔。[攝影者:曾芳榮]
圖右 : 志工夏慧錡(左)在媽媽(右)圖陪伴,參與受證暨歲末祝福感恩會。[攝影者:曾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