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守志傳正法 靜思最佳代言人

守志傳正法 靜思最佳代言人

E-mail 列印
「導讀方向是否正確?導讀內容是否引人入勝?導讀方式是否具足慈濟人文?這是導讀所要時時檢視的。」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劉家芸在三重聯絡處舉行的「2014年讀書會導讀人研 習」說明宗旨,慈濟讀書會對準的是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參與者能以歡喜心來聆聽,人人把心門打開來入法,讓導讀人成為最佳的傳法人,讓人人慧命成長。

◎ 全民讀書運動

一位好的導讀人,要能告訴大家如何把法落實在生活中,不可預設立場,要小心謹慎,去掉自我執著的點,在人與人之間以法來接引,傳法、護法就是導讀人的使命。

之前讀書會的大型共修是以演繹經典為主,這次是第一次專為導讀人進行的研習,在彰化、高雄、北區共進行三場課程。第三場來到三重園區,3月30日來自北區、宜蘭、花蓮、臺 東、桃園、新竹共有一千一百七十八位導讀人參加。

吸引人的課程內容,讓導讀人非常期待。除了讀書會帶動典範分享及導讀默契,還有甘緣香師姊分享「導讀內容—宏觀、微觀、精緻、扼要」、劉家芸師姊的「破冰體驗」;導讀人的 十八般武藝──「日常準備與用於一時」邱國氣師兄、「資料搜集」古怡青師姊,何昆益師兄、盧佩玉師姊分兩大組進行「聲音的喜怒哀樂」,靜思精舍德傅師父主講「讀書會導讀人 精神與使命」。

◎ 菩薩存一念心

甘緣香師姊以證嚴上人的話「我一無所有,只能給弟子法,讓弟子慧命成長。」讓大家了解上人的用心,分享「宏觀、微觀、精緻、扼要」。

行菩薩道要從宏觀、微觀二方面行之,宏觀就是面對生生世世的生命,微觀就是要走出去、收回來面對自己的心;心就是起心動念,精就是不雜、扼要,以上人的法為依歸,才不會有 參雜。甘緣香體悟佛法是人生唯一的依靠,學佛就是要回歸清淨本性,要把一念心照顧好,如上人慈示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時時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甘緣香引用《無量義經偈頌》裡的「發菩提心,是為勤學覺有情法,為憐憫利益眾生,菩薩為欲正法久住,見末世眾生受諸眾苦。」詮釋上人的悲心,就是「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 衰。」勉勵學員要當上人的力量,學習上人面對問題的正向態度,任何問題都難不倒,要時時跟自心對話,輔導自心,讓自己走過困難。一個念頭、一個步伐都在為未來鋪路,觀念若 有偏差,人生就會陷入苦難。

上人一直以來,教導人要生起懺悔心,去除貪瞋癡,喚醒自我的覺性;及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做就是福,享福乃是消福。甘緣香帶讀書會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幫助參與讀書會的人能 安住願力,精進行道;還要「以願引行,以行填願。」奠定生生世世不變的方向。

◎ 守志奉道不二

身為導讀人就是要告訴聽者如何將上人的法擷取出來運用,這是導讀人應該發展的能力。德傅師父開示導讀人應透過理解、意見交流,可以討論上人講話的真正意思;還應具足三個條 件,一、正知正見,二、四大八法印及上人思想,三、導讀人要聞法、入法、行法。

導讀人的精神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何做呢?就是要佛入心,法入行,解行圓滿,才能體解大道,發無上 心,才能傳正法,具有正知正見,慧命才會成長。

德傅師父開示,上人的理念放在「真空妙有」,踐行「為佛教、為眾生」,將印順導師所闡揚的人間佛教,轉為「人間化佛教」,「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慈濟宗門重於實踐, 就是行菩薩道,慈濟是依靠力行去實踐出來的法華精神,《法華經》是在教導如何做菩薩、行菩薩道;因此傳正法,要很深刻去理解,故培育具有正知正見的導讀人,更是重要的使 命。

慈濟人最終追求的目標是智慧,德傅師父期許導讀人有二個使命,一是傳正法,二是培育導讀人;唯有具有正知正見,對於慈濟精神與思想都很了解,又能入法、行法,而且不光只是 希望自己好,還希望更多人參與,接引更多人,這才構成讀書會最重要的核心和期待。

期勉眾人「守志奉道,其道甚大。」共同成就佛道是慈濟人的目標,慈濟人透過身體力行融入,去實踐上人的法,精進不懈怠,時時聞法,成長慧命;至於如何不會聞法昏沉?謹記從 一個觀念做起,時時記得「生命只有今天」、「生命就在呼吸間」,時時有無常觀,就不會昏沉了,還要彼此共同提攜,才能相互成就。

◎ 世間皆有為法

松山區導讀人楊淑惠帶領讀書會約二十幾年了,去年為了傳承,讓更多年輕導讀人出來承擔,便用心成立法繹共修課。每週五便由下週一即將上臺的導讀人先試講,給予適切的建議, 才知道如何說讓大家感動,或提醒適合的語彙,彼此互動、分享,讓主講者可以加分,回去後據以修改,再來跟大家分享。如此一來,導讀人可以成長又有信心,也才不會辜負大家來 聆聽他的導讀。

楊淑惠真正用心入法《無量義經》,最大的學習就是知道世間法、有為法、真實法及無為法。佛陀當時講了四十一年的方便法,就是要引導苦難的眾生一個方便法門,接受真實法;上 人用了四十幾年的方便法門,即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到現在帶領弟子進入真實法。

楊淑惠才真正了解萬物本性皆空寂,人為何要在空寂的人事物裡團團轉。例如:跟家人有意見不合,觀念過不去時,馬上可以反省在計較什麼;放下了的當下,才會發現上人講的「真 空妙有」,原來都是自我執著,起妄想和煩惱,唯有放下一切,真的空了,才會發現妙有在其中,輕安自在。

她認為導讀人的責任與使命,就是要讓大家了解如何進入佛法、上人的法,故導讀人要熟讀、樂於分享,帶領別人正知正見去了解上人的法脈,以及讓聽者可以得法歡喜,很歡喜地深 入法;還要不偏不倚讓靜思法脈延續下去,要當一個傳法人,人間菩薩大招生,要讓聽者入法,慧命才能提升。

《無量義經》的〈說法品〉,讓楊淑惠體會到大轉法輪,不是一對一,是要整個全部轉法輪,所以現在老少都要入法,以世間法和有為法為基礎,要把過去做慈濟的那份心,轉為入法 的心。

◎ 借鏡聞法心喜

去年開始導讀的松山區許玉佩,將自己做過或還沒入法時的糗事來分享,讓大家感覺到法跟自己是息息相關的,記憶會很深刻。導讀之後,對她有很大的改變,懂得反省自己生活上的 缺失、習性。她笑著說:「我原本是急性子的人,也不太給別人機會,讀懂『微渧先墮,以淹欲塵』後,學習調整脾氣、行忍耐的功夫,因法真正入心,讓心可真正沈澱下來,受惠最 多的是自己。」

許玉佩會先了解經文,聽很多遍上人開示,再引用親身或慈濟人所做的事情,例如:納履足跡、上人說故事、慈濟月刊、社會事件等,時以輕鬆詼諧、國臺語交雜的方式,常逗得大家 開心大笑,目的就是希望聽者歡喜聞法。「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只要有一點點偏離,易造成聽者混淆。」許玉珮用心充足準備,如何鋪陳更吸引聽者,一切都不離法,都在法裡面。

對於今天(3/30)研習,許玉佩最感動的是講師邱國氣的講述的,時時用心於生活,從生活中去品味,把聽聞到的小故事或者收到一些信件融入法,令人記憶更深刻。果然,慈濟 讀書就是對準靜思法脈、慈濟宗門,讓參與者能以歡喜心來聆聽,將心門打開來入法,讓導讀人成為最佳傳法人,人人慧命成長。

圖左 : 講師甘緣香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幫助參與讀書會的人能安住願力,精進行道。[攝影者:柯喬麗]
圖右 : 導讀人楊淑惠(左一)認為當一個傳法人,就是要人間菩薩大招生。導讀人許玉佩(左二)以自我為借鏡,說明法跟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攝影者:柯喬麗]

圖左 : 靜思精舍德傅師父期許導讀人要有傳正法和培育導讀人的使命。[攝影者:柯喬麗]
圖右 : 學員中有許多人使用電子書作筆記,響應環保無紙化。[攝影者:柯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