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香港師生 學會環保落實生活

香港師生 學會環保落實生活

E-mail 列印
香港政府為提升環保觀念,以補助的方式鼓勵學校師生出國考察學習。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紀念學校認為臺灣的環保經驗值得學習,因而安排臺灣之行,師生共三十四 人,於2014年6月14日來到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參訪。

該校梁冠恒老師表示,香港垃圾問題很嚴重,造成環境汙染,主要來自香港民眾習慣高消費,不珍惜物資。現在香港政府開始重視環保,以補助的方式鼓勵學校師生出國考察,學習環 保。目前,陳呂重德學校就有四個參訪團分別在臺灣、中國大陸、馬來西亞、韓國做環保經驗的學習。

◎學會回收分類 垃圾減量

慈濟志工吳月鶯在製作毛毯的「巧藝坊」,向這群參訪者說明,回收的寶特瓶如何透過高科技製成愛心毛毯。這些毛毯將被送到世界有災難的地方,讓災民及時得到溫暖,讓他們有勇 氣活下去。她也提醒學生,雖然寶特瓶可以製成毛毯,也盡量不要喝罐裝飲料,不但對身體不健康,反而製造更多垃圾汙染環境。

小學六年級的鄭壹升說:「用塑料做成毛毯,我覺得很神奇!」他原本以為這樣的毛毯觸摸起來很硬,沒想到結果跟一般的毛毯一樣柔軟,因此覺得很神奇。他平常逛街時就習慣使用 購物袋,外出也會自己帶水瓶。當看到回收的瓶蓋也可以加以利用,鄭壹升表示,回去以後他也要學習回收分類,讓垃圾減量。

同班同學的邱詠欣說:「香港也應該學臺北實行垃圾不落地的政策,讓環境更美好。」這次來臺灣學習環保,看到回收的鋁罐可以做成裝飾品很開心,她體會到,有些廢棄物其實是寶 貴的資源,回去之後也要把垃圾逐一分類,把可回收的放置三色回收桶內。

◎用電耗資源 省電靠智慧

負責導覽的慈濟志工陳雪如,一一說明瓶罐區、紙類、塑膠袋回收分類的方法。她在現場介紹年長的環保志工,天天做環保無私的付出精神,讓學生和老師們非常佩服。

隨後,在腳踏車發電體驗區,學生們嘗試踩腳踏車發電,既新鮮又有趣。主要在讓大家了解,連續踩二十五個小時,才有一度的電力可用,能源非常珍貴,所以要省電。

陳雪如指著身旁的展示板說明,一般傳統燈泡與LED燈泡的電力數據差別很大,鼓勵學生,最好逐漸將不堪使用的傳統燈泡換成LED燈泡,以節省電力和資源的消耗。

經過一番環保教育之後,陳雪如反問學生:「每天要做哪五件環保善事?」

蘇卓彥快速的回答:「吃素食、省電、省水、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帶環保餐具。」

教育從小開始,這群學生了解到環保是生活中該做的事,回國之後,也能教育家長回收的重要。做到回收、可用、再利用,用智慧做環保,把回收物變成寶貴的資源,讓環境更美 好。

圖左 : 香港陳呂重德紀念學校,師生共三十四人,特地到臺灣慈濟內湖環保站參訪,學習環保。[攝影者:黃曉輝]
圖右 : 小六學生蘇卓彥(左)、鄭壹升(中)請教志工,為何要做正確的環保分類?志工一一為其解說。[攝影者:黃曉輝]

圖左 : 在腳踏車發電體驗區,學生們嘗試踩腳踏車發電,主要在感受能源非常珍貴,所以要省電。[攝影者:黃曉輝]
圖右 : 該校梁冠恒老師表示,香港垃圾問題很嚴重,造成環境汙染,主要來自香港民眾習慣高消費,不珍惜物資。[攝影者:黃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