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加強「六心」 轉凡夫心為聖賢心

加強「六心」 轉凡夫心為聖賢心

E-mail 列印
「當我們修行遇到困境時,要以哪些心境來面對呢?」慈濟臺北松山聯絡處自2013年6月起每週一舉行《無量義經》讀書會,今晚(7/14)一開始導讀人許玉佩就開宗明義向 大家詢問,吸引了台下四十多位會眾的目光,帶大家領略〈十功德品〉的清淨境界。

◎度彼為要 啟發善循環

「除了四無量心、六度波羅蜜,遇到困境時還要有六心護己,所謂六心,即度彼心、十善心、無為心、不退心、無漏心、除滅心。」許玉佩以生動活潑的方式讓大家對「六心」更易理 解,她先播放一段影片《愛的回力鏢》闡釋善的循環,由開始的那位工人出於善念的小小舉動,帶動一個接著一個的善行,讓真、善、美在人與人之間流動著,心存善念,不求回報的 付出是何等的愉悅。

「為何還要有六心呢?」許玉佩問道:「因為不夠了解佛法、佛弟子的責任,惡習未改,有所求的企圖,信根不足,無正知正見,無明干擾,所以上人慈示,還要六心來加強。」

「度彼心」在慈濟宗門是很重要的一環,證嚴上人曾開示:「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都要發心去度他;度眾生後,還要讓它們能再發心去度他人。」許玉佩說明,要先自 度,才能再去度化他人,讓自己把「雜染心轉成清淨心」,「分別識轉成平等智」,才能使別人起度彼心;同時,這也是佛弟子的責任,帶領大眾離苦得樂,到達彼岸,直至涅槃,所 以要發菩提心,以身作則,自覺、覺他,才能覺行圓滿。

今年參加慈濟志工培訓的黃瀞嬅,在學校擔任大愛媽媽,事前用心準備教案或手語,只因想在小朋友的心裏種下善的種子。孩子最純真、最直接的就是那開心的笑容,而且回家更會與 父母分享大愛媽媽教了什麼,黃瀞嬅相信如同善的循環,也會在孩子父母的心中種下愛與善的種子,讓它發芽,「多說一句好話,就少一句壞話,多一位好人,社會就少一位壞人。」 她說著。

慈濟志工徐光慶也分享道:「對《愛的回力鏢》影片印象最深,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心,只是沒被啟發而已,只要有一個人發起,愛心就會一連串連動起來。」

◎志無為心 歡喜清淨

在《菩提心要》影片中,證嚴上人愷示,「樂有為者」,是平日努力行十善、有仁慈心的人;我們要更進一步地鼓勵他,「志無為心」。「無為」是指出世法,不但能學習完美的人 格,更進一步學習菩薩不執著,無所求的精神。

「我們若能把『有染心』,轉成『無染心』,就能時時殷勤、歡喜。歡喜心就是清淨心,沒有人我是非、沒有我所愛的人、也沒有我所怨的人;沒有愛與怨,就能時時保有歡喜的清淨 心。」許玉佩再引證嚴上人在《心靈十境》〈第一地歡喜地〉中的闡述。

慈濟志工徐良敏分享中提到,印象最深刻的是導讀人提到「不滿足」是因「有缺」,所以貪著;犯了貪念,就易造作罪業;而對治「貪」,就要以「慈濟四神湯」,也就是知足、感 恩、善解、包容,感恩現狀、願意付出、無所求,就不易造業。

慈濟志工陳素妙對今日導讀內容也感同身受,她認為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越親近的人真的是越有「有所求」的企圖。大人不順我心,小孩不合我意,全都起煩惱心。因所有的不滿足而 造作罪業,因此「生一念善,就會破一念惡」,她發心以身作則,顧好自己的身、口、意,學習隨喜讚嘆並祝福他人。

◎善念常住 能得智慧

許玉佩舉早上自己與先生起口角為例,明知不可動怒,但境界一來,無明生起,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這就是「有漏」,如證嚴上人所說,有漏就是善法不能留在心裡,我們就要 用佛法去幫助他,如何使他起好念,我們使他好念常住,讓他可以得到智慧,是非分明。

要如何使善念不漏失?許玉佩建議大家,參加「晨鐘起,薰法香」、或多看大愛電視的證嚴上人開示,或是參加讀書會共修,都可以避免法的流失;而且要顧好一念心,若能時時觀 照,自然念念趨向清明,不會被污染,複雜化。

聽完今天的導讀,黃瀞嬅分享說:「本來不懂『有漏者』為何是滿心煩惱的人?但現在能體會到,我們若無正知正見,對別人說的好話,常常記不住,但壞話或壞念頭,卻是一字不漏 深植內心,以致煩惱叢生。」她已知道說話時時要用心,聽到好話要感恩,聽到壞話要善解,那煩惱就沒了。

慈濟志工徐良敏記得上星期的《無量義經》讀書會講到「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堂課再講「六心」更啟發了自己須恆持精進,在慈濟菩薩道上, 一切都可用這六心來對治。

徐良敏反省自己的個性是容易煩惱多、依賴性重,雖喜歡服務社會做志工,但剛開始要入人群行善卻很難,但這二年勤參與薰法香與讀書會後法入於心,才漸漸體悟修行要在人群中力 行;還學會了要時時反觀自性、心寬念純,才能避免人我是非;法親之間,互為善知識,不兩舌,使事理都能更圓滿。慈濟的手語歌演繹也是徐良敏最喜歡的功能,她常常參加手語歌 演繹,「透過優美的音樂,與不斷反覆練習,能將艱深的經文變得較易於背誦,尤其每星期的讀書會後,都有當天經文的手語歌教學,對大家記頌經文幫助很大。」徐良敏說。

今晚讀書會讓大家了解何謂〈十功德品〉中的第一功德,慈濟人當以四無量心與六度波羅蜜,於六度萬行中力行,來內修外行的去惡向善,還要加以六心,保護自己,來走慈濟四大志 業,慎記「要做得到才是功德!」

圖左 : 慈濟志工培訓的黃瀞嬅(第一列左二、著白衣)在學校擔任大愛媽媽,事前都用心準備教案或手語,在學校小朋友與孩子父母的心中種下愛與善的種子。[攝影者:張書財]
圖右 : 慈濟志工徐良敏(中、著白衣)覺得透過手語歌演繹,艱深的經文變得較易於背誦。[攝影者:張書財]

圖左 : 慈濟志工陳素妙(最後一排左三、著藍衣)發心以身作則,顧好自己的身、口、意。[攝影者:張書財]
圖右 : 慈濟志工徐光慶(前中)分享對善的循環那段影片印象最深,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善心,只是沒被啟發而已,只要有一個人發起,愛心就會一連串連動起來。[攝影者:張書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