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人文志業共識營 習鑑真東渡

人文志業共識營 習鑑真東渡

E-mail 列印
2015年4月24、25日,關渡志業園區舉辦「2015年上半年慈濟人文志業合心共識營」,以「安住傳承,感恩關懷」為主題,一百七十八位學員透過融古納今的動、靜態課 程,使身心靈在不一樣的體會中,再次面對充滿挑戰及沉重壓力的工作,也將所學到有關緊急應變及健康促進觀念拓展回家庭。

◎鑑真東渡大冒險

「耳聞,心念在風中持續呢喃,心思眺望遠方,前路太蒼茫……」在動畫電影《鑑真大和尚》配樂〈行願〉歌聲飄揚中,講師高明智帶領訓練團隊,透過他設計的「鑑真大師東渡大冒 險」遊戲,讓學員感受東渡過程可能遭遇的險象,以及如何解決問題。

模擬鑑真大師東渡日本傳法而設計,學員每五人一組,各有一份航海路線圖與銀兩。過程中,團隊共同討論如何採買航海所需羅盤、食物、飲水等物資,但遭遇無常時得交出相關物 資,同時各隊依狀況,舉「藍旗」表示正常前進,或豎「白旗」代表暫不前進。最後,以最短時間平安抵達日本奈良東大寺的隊伍獲勝。

體驗開始了!學員組隊從中國揚州大明寺出發,途中面對各種無常發生。「等一下!我們是不是要先舉白旗,暫時休息?糧食和水怕不夠……」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交頭接耳討論所剩 不多的資源,謹慎地衡量講師下達的訊息所帶來的風險;過程驚險刺激,佛堂時而傳出嘆息聲:「又回到原點了。」

「YA!成功了,我們終於到了!」最快抵達目的地的隊伍在一陣歡呼聲中高興地從椅子上跳了起來。學員林淑娟手持團隊共同寫出的宣言,分享成功秘訣:「我們一開始就寫下只許 成功不許失敗,使命必達、一生懸命(註:必死的決心)的共識。」因此,每次困難來時,團隊成員都能共同面對、評估與解決。

◎求生技術樣樣學

共識營學到了團隊合作的智慧,也要學習自救救人的技巧,以備不時之需。在關渡消防分隊介紹CPR、AED後,接著學員以分站體驗方式,除了CPR、AED操作外,人醫會施 玉玲護理師及美國人醫會廖惟剛醫師分別分享如何骨折包紮和穴道按摩;慈濟建物營繕管理室則指導省水DIY,以及使用滅火器與火災煙霧體驗。

廖醫師教授十二經脈拍打法,以穴道按摩舒緩壓力,指尖刺激肩頸按摩改善坐姿疲勞。學員依指令雙手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左手拍右胸,右手拍左胸,「啪!啪!啪!」大家用力 拍得響聲震天。擔任公務車駕駛許賢虎邊拍邊說:「有精神多了!」道出拍打法它的好處。

結束動態的課程,緊接聆聽莫三比克第一顆慈濟種子蔡岱霖娓娓道來她的真實之路。「對的事,努力做就對了!」她表示,因參加「靜思生活營」到花蓮靜思精舍,上人輕聲細語的一 句:「善、惡在拔河,不要小看一個人的力量。」讓她震撼。

當岱霖分享時,突然有個小小身影上臺接下她的麥克風說:「師公上人叫我『小珍珠』。」童言童語引來學員笑聲,原來是岱霖的女兒搶風采。岱霖說:「她會主動上臺,並帶動手語 分享。」母女間的親密互動,呈現是愛與善的傳承。學員們感受岱霖一步一腳印,不畏艱辛克服困難,跨越宗教、國界、種族,接引許多身處貧病的非洲志工,啟發他們由手心向上轉 為手心向下,發揮助人力量。

這份力量傳遞到節目部楊惠怡身上,她分享感言:「以岱霖師姊的毅力及創意精神為學習典範,視工作的困境為挑戰,不再抱怨物資不足、時間不夠。」

◎孫子兵法細思考

精采、活潑的課程,讓時間不夠用。活動進入第二天,由華人世界第一位笑談《孫子兵法》的女性學者嚴定暹老師,帶領學員進入《孫子兵法》的智慧思考。經歷兩千多年驗證,該法 不單是一部兵書,更是中國歷史上留下的智慧寶典。

面對二十一世紀十倍速思考的年代,如何與時俱進,掌握時序的脈動,還能放棄複製成功的經驗,嚴老師希望透過《孫子兵法》、《易經》的智慧,讓學員打開思考的格局及寬度,深 明利害及實際應用在當今的社會上,成為雙贏策略的思考習慣。

生活中如何順應自然法則,也是重要的思考模式!月亮陰晴圓缺,如何牽動潮汐的漲落?鴿子怎麼找到回家的路?生物沒有醫生怎樣治病?人類完成空調發明,居然是蟻穴帶來的靈感 智慧……

研究農業達二十餘年的佘金和博士,以「自然之道」為題,以自然為師、觀察自然律動,從身體結構的角度,運用飲食搭配五行三法,順應自然法則才是健康的養生之道。「素食若調 理得宜一樣可以使身體達到營養平衡。」佘博士的分享,引發學員熱烈提問,餐後便圍著他熱烈請益。

媒資中心楊玉霞說:「課程精采收獲很大,做人、做事要順應自然,配合自然的律動;常常充實自我,讓自己的見識在一定的水準,處事上合乎事圓、理圓人更圓,達到雙贏的方 向。」

◎體驗老化同理心

老化正是不可違逆的自然法則!臺灣已邁入人口高齡化的結構,長者及照護者在心理上面臨不同層面的衝擊。「健康促進」課程中融入了視覺、觸覺、味覺、膝蓋、腳部退化等實際演 練,使照顧者感同身受地體會身心老化過程,感受到長者的不便。

科技工程部詹秋亮說,藉由器具模擬長者心情和體力,體會長者的心情;腳部退化後活動被限制,必需使用柺杖輔助走路才能輕鬆,他進一步體認表示,用自己觀點看一件事並不準, 透過親身體驗後才更為正確。

戴上「老化眼鏡」,嚐試閱讀刊物;戴上耳塞,聽力變得吃重,需要重覆拉高嗓門,才能讓對方聽到。使用了「足拖器」,利用沙袋增重,體驗行走的沉重感。學員感嘆地說:「真的 不好走,關節都被限制住了。」將手用紙板捆綁起來,或用鉛塊加強重量,試著穿上衣服,體會手部癱瘓者的不便。

隨著老年人的迅速增加,全世界每四秒就有一位罹患失智症的患者。音樂治療師楊釗雯,用唱歌、拍手的律動,告訴大家如何配合音樂節奏快或慢,讓失智症長者經由拍手、唱歌培養 訓練專注能力。她說,「笑容」是最直接的肢體語言,能讓長者笑顏逐開。

兩天的課程在歌聲與笑聲中結束了!學員們帶著不同的感悟回到工作崗位,個個心情將有不一樣的生命風景,注入在工作上,肯定帶來安住傳承的精進力。

圖左 : 學員熱烈地討論物資如何採買,以及東渡策略。[攝影者:張晏瑜]
圖右 : 學員複習滅火器的使用,以因應工作及生活中突發狀況。[攝影者:蕭嘉明]

圖左 : 學員戴上老化眼鏡,體驗長者穿針引線的困難。[攝影者:張元聰]
圖右 : 佘金和博士(右)的分享,引發學員熱烈提問,餐後也圍著他請益。[攝影者:張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