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不畏風雨 小志工勤學習

不畏風雨 小志工勤學習

E-mail 列印
因著颱風外圍環流和東北季風鋒面影響,連日大小雨不斷,但這絲毫未影響到臺北慈濟醫院靜思書軒小志工精進學習的心。10月14日一早,他們在家長及志工的陪伴下,近六十人乘坐捷運來到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準備展開 不一樣的培訓課。

◎走出戶外的培訓課

不同以往每月一次的訓練課程,他們走出書軒,來到園區,要深入環保教育。八點五十分在報到處已經有小志工在幫忙協助簽到、發名牌,對於資深小志工楊若彤、呂宥霖來說,這是駕輕就熟的工作,與志工媽媽何淯潔合作,默契十足。

另一邊,小志工謝幸倫帶著弟弟謝奇軒與奶奶一起準備課程所需的材料,從他們的表現可看出小志工平時在書軒已訓練有素。其他的小朋友也都如儀的穿好小志工圍裙,找到自己的組別坐好,準備上課。

「今天舉辦這麼有意義的教育活動,年初時書軒店長陳玉珊就已經開始規劃,希望能從戶外教學中,更了解在書軒服務的意義,7月時進入細部課程籌備,主要是希望小志工培訓課,不只是在課堂裡上課,也要多實際操作,在做中學,學中覺。」小志工培訓團隊總召集人何淯潔說。

接著由學員長鄭瑞源開場對學員做課前叮嚀,除了要求大家遵守小志工守則(不跑、不跳、不亂叫),還要注意禮貌、專心學習。此時的小志工們個個精神飽滿,充滿期待,上課囉!

◎慈悲科技 信受奉行

上午的課程由來自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門的林正雄博士擔任講師,主講大愛感恩科技如何「化腐朽為神奇」。正雄博士準備了很多有趣又有意義的動畫,加上他風趣的解說,大大提升了孩子們的興趣與專注力,每個孩子都聚精會神的聆聽。一張張預留伏筆的PPT、明確的數據與有獎徵答,讓孩子們無不屏住氣神,蓄勢待發的努力聽講,就是想要搶答成功。

比如,有一張PPT看起來像一張沙紙,有很多細小的顆粒,博士問孩子們看到了什麼?大家很有興趣的一直猜,最後,顆粒慢慢被放大,原來是數不清的垃圾袋、寶特瓶,孩子們感到很震驚,竟然這麼多!接著,有明確的數據顯示,臺灣一天使用的塑膠袋量是49,315,068個,但回收率竟不到8%,而寶特瓶使用量也達到一年45億瓶之多。

藉由這些驚人數字,除了讓孩子們印象深刻,同時也讓他們了解為何大愛感恩科技是「慈悲科技」的公司。結合了證嚴上人的慈悲與智慧 ,希望可以研發出「塑料變布料」的技術,來減少寶特瓶對環境的污染;加上環保站的志工們日日與垃圾為伍,層層分類附屬於瓶身上的蓋子、外包裝等繁複程序,其用心與愛心是何等的慈悲。研發團隊不斷運用科技與技術去研究如何將塑料抽絲成紗,再製成衣物等製品,如毛毯、防穿刺賑災鞋、太陽能帽等。

「毛毯可用於世界有災難時的賑災運用,要雙手捧毛毯,以90度鞠躬,謙卑、恭敬的贈與」,正雄博士教導孩子如何將毛毯贈送給災民,他邊講解動作邊請小志工上臺演練,增加實務經驗。四歲何宇菡,年紀雖小,但動作十分到位,誠意十足。

博士說:「心靈的環保才是最環保的,人文的素養是最可貴的」。他期許小志工們將今天所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他要每隊討論,可在平時做到任何與環保相關的事項,都腦力激盪想出答案來,再分隊上臺進行PK賽。

上場代表比賽的呂宥霖和江治儀,一來一往的將答案說出來,氣氛緊張中,臺下小朋友也紛紛支援前線,大家都把課程中或生活中環保相關的好習慣複習一輪,加深印象。

心得分享時陳延俊小志工說:「我會少搭電梯,多做資源回收,也會提醒弟弟隨手關燈」。王靖雯和黃庭珍也回應:「要以恭敬心贈送毛毯」;陳紹綸、楊子平也分享「原來寶特瓶蓋可以做成資料夾啊!」;楊若彤對毛毯回收再製可變成「太陽眼鏡」感到不可思議。

上午課程的尾聲是環保天燈的製作,持續前一節的熱烈參與,小志工們興致勃勃的依照指示完成任務,大家希望下次能有機會再邀請正雄「哥哥」展示他的棉花糖抽絲機。正雄博士也希望藉由這次活動,讓環保概念深植孩子們的心中,以單純的直心,信受奉行環保愛地球的信念。

◎清淨大地 長養環保心靈

午飯後,小志工們也很幸運的躬逢其盛參與了內湖環保站為了賑災而舉辦的義賣會,親自領會許多環保製成的童玩和手工藝品,大家玩得不樂乎,也了解到運用巧思,垃圾也能回收再利用的真諦,而義賣賑災,讓他們有機會幫助他人。

稍作休息後,下午環保站的分站學習又緊湊的展開了。

來到五站中的第一站,這裡介紹哪種燈泡最省電、植樹的重要、蔬食最環保。過程中,孩子實際騎發電腳踏車去感受,不用費力騎,LED燈很快就可亮燈,但傳統燈泡就得騎得汗流浹背才會亮。

第二站,介紹慈濟人運送物資到辛巴威,孩子們要利用手動發電器讓牆面地圖上的立體飛機在地圖上移動,從臺灣到辛巴威。一個人轉了發電器一會就手酸了,接著,講師陸續邀請其他孩子加入,最後五位一起發動,好不容易才將飛机和貨車移動到目的地。講師說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物資運送的不易及團結合作的重要。

第三站是介紹辛巴威的自由小學。那邊孩子的學習地點是在烈陽下的岩石上,沒有課桌椅,大家席地而坐,用的鉛筆也只有短短幾公分長,但他們做出的筆記是非常工整。小志工鄭茨芯說:「他們好辛苦,我們好幸福。」是的,「見苦知福」即是這站要傳達的意涵。

第四站是「快樂牛」。只要拿一顆玉米球投入牛的嘴,旁邊的螢幕就會有動畫,告訴觀眾畜牧業帶來地球暖化的危害砍伐森林種牲畜的糧食,造成人類的糧食缺乏;牲畜排放甲烷早造成溫室效應。「那我以後要少吃肉,多吃蔬食」多位小朋友回應講師。

最後第五站來到了紙類回收區,這是一站很多小志工都很有反應的一站。「我覺得很舒壓」莊宜臻說;「我學到環保紙的分類:大白、小白、色紙、雜紙、紙板」趙婉茹說:「撕紙的感覺很特別,平時都不能撕破書本的」王光晟認真的說。做環保還可以放空與舒壓,難怪很多老人家愛來環保站,是「輕安居」的好所在。

◎快樂學習 收穫滿滿

課程接近尾聲,仁美幼兒園的園長陳淑信分享今天帶著幼兒園的孩子一起參加這個活動的感想:「很開心孩子們能走出教室裡的學習,到外面拓展視野,藉由動手做去體驗、去了解環保的重要性。活動也能帶動陪同的家長一起成長,讓他們了解環保站的功能與教育意義。」

「今天很感恩大愛感恩科技及內湖環保站團隊們的協助和籌備,讓孩子們可以更熟悉了解環保的意義,團隊也用心安排實際手作課程,讓小志工們在活動中學習,並更熟悉靜思書軒內的環保產品。從辛巴威的介紹,孩子體悟到要『見苦知福 愛物惜福』,不虛此行。相信今日參加所有小志工及家長一定是收穫滿滿回家。」陳玉珊店長說。

回程上,意猶未盡的小學員們和志工及家長們討論著一天的學習,都說回到學校要請同學少喝瓶裝飲料,因為透過今天環保課程的學習,他們瞭解到環保愛地球是很刻不容緩的事,大家要一起努力加油!

圖左 :不同以往的課程訓練,這次臺北慈濟醫院靜思書軒的小志工,來到內湖的環保教育園區受訓。[攝影者:王淑貞]
圖右 :由來自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門的林正雄博士擔任講師,主講大愛感恩科技如何「化腐朽為神奇」,還有環保天燈製作。[攝影者:王淑貞]

圖左 :大愛感恩科技利用寶特瓶回收的材料,製作成天燈的素材,讓小志工與家長一起製作天燈。[攝影者:王淑貞]
圖右 :林正雄博士還教導孩子如何贈送毛毯給災民,他邊講解動作邊請小志工上臺演練,增加實務經驗。上臺的四歲何宇菡,年紀雖小,但動作十分到位。[攝影者:王淑貞]

圖左 :在辛巴威自由小學的孩子,必須在烈陽下的岩石上學習,沒有課桌椅,大家席地而坐,用的鉛筆也只有短短幾公分長,但他們做出的筆記是非常工整。[攝影者:王淑貞]
圖右 :紙張分類學問大,細分五類:大白、小白、色紙、雜紙和紙板。小志工來幫忙,環保、紓壓真正棒。[攝影者:王淑貞]

圖左 :介紹慈濟人運送物資到辛巴威,孩子們要利用手動發電器讓牆面地圖上的立體飛機在地圖上移動,從臺灣到辛巴威,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孩子體會到物資運送的不易及團結合作的重要。[攝影者:王淑貞]
圖右 :畜牧業帶來地球暖化的危害:砍伐森林種牲畜的糧食,造成人類的糧食缺乏;牲畜排放甲烷早造成溫室效應,所以我們要多吃蔬食少吃肉。[攝影者:王淑貞]
圖左 :送愛與物資到辛巴威,大家齊心合作,出錢出力,使命必達。[攝影者:王淑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