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群賢畢至 茶緣做中續法脈

群賢畢至 茶緣做中續法脈

E-mail 列印
「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的對談,正如這趟遠從海外回來的家人,像群賢般,聚集在一起,藉由對 靜思茶道的喜歡而精進,以法入心,法入行,以茶水因緣接引更多會眾認識慈濟,能傳承法脈淨化人心。

◎琴韻悠揚先靜心

微昏的燈光、陣陣的古箏樂音,引領學員們,安住在座位上;王秀琪老師、鄒易玲老師也以歡喜心來迎接學員。「今天(3/16)的課程是大桶茶的演練,古代的奉茶,是一種利他奉獻的精神,是一種布施,如同大桶茶也是希望喝的人能夠解渴、能夠很多人可以享用,因此希望大家要有三個心,平等心、歡喜心以及用心,好好泡好大桶茶。」王秀琪老師叮嚀著大家。

「八十三歲鄒清山當初支持慈濟在大林建醫院,除慨捐土地,還每天煮青草茶給民眾、志工喝,二十二年如一日,即使家中遭逢祝融之災、損失數千萬元,仍不改其善心服務之志,全年無休熬煮青草茶,一桶桶退火甘甜青草茶,已是大林最美麗的人文風景。」老師熱切地分享這段佳言,幸福是件歡欣的事,步步踏實做,分秒不空過,上人也曾慈示:付出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是有心人的參與;我們要先培養自己願意參與、肯付出的心,讓社會處處充滿愛,茶水是社交情境裡常見的器具,透過這個方便法門,與人廣結善緣。

鄒易玲接著分享,泡好茶首先,要有心;接著要了解茶品的特性,是綠茶、烏龍還是紅茶?冬天泡還是夏天使用?最後,要融入經驗,每次的泡茶後還是要反省改進,這樣泡出來的茶,就離好茶不遠了,因為你已將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道理融入了,有了正法正道,人人皆願意被接引。

◎未成佛前先廣結善緣

來自長春的孟亞君說,以前泡茶就是把茶包扔進茶桶,要濃一點,茶包就多一點,要淡,水就多一點,完全不管味道與口味啊,現在來學,才知道有很多的細節要關照,不能馬虎喔。講師聽完,馬上分享佛陀要阿難與迦葉尊者去取水的公案。

有一次佛陀和阿難尊者、迦葉尊者外出,他們覺得口渴。佛陀讓阿難尊者到前面的村莊去取水。阿難看到一個女人在井旁打水便上前說:「女施主,我們想取水喝,能夠給我嗎?」女人却趕他走。阿難回報佛陀:「我沒法取到水。」佛陀就 叫迦葉尊者去試試看,同樣地來到了那個女人旁,女居士很樂意地給他兩缽水,並且很恭敬地遞給他。

回到佛陀身旁,阿難尊者就覺得非常困惑,佛陀就告訴阿難:「這就是因果。在往昔生中,那個女居士是一隻老鼠,而阿難是個過路人。老鼠死在路旁,你走過的時候,生出了一種厭惡之心,覺得惡臭難聞,而且把它踢到溝渠裏面。

但是迦葉尊者當時在後面走過,生出一種憐憫之心,這隻老鼠眞可憐,要好好埋葬,於是就動手埋了老鼠。」所以今生的女居士見到阿難就沒有什麼好感,見到了迦葉尊者,就生出歡喜恭敬的心,所以迦葉尊者去求水的時候,很樂意給他。這就是上人常常叮嚀弟子的,未成佛前要先廣結善緣,茶道是個很方便的法門。

接著老師教導如何算出總水量以及所需茶葉,溫桶、入茶、量水溫、注水、品茶、出湯的步驟之後,分組讓組別實際操作--泡大桶茶。來自北京的任志斌,2015年授證,當年就來參加茶道課程,陸續參加了四年,感受到師資的安排很用心,也用心體會如何將法融入茶湯中,接引更多的會眾。

這次的學習,有師父的陪伴,身教言教,以及大規模的教材,還有更多明細的方法;我當了二十年的公務員,以前是論喝酒,現在是談茶道,也在社區擔任靜思語教學,找到自信的淡定,帶入生活中。

孫玉賢來自天津,在社區擔任人文推廣,在實作的過程中,因是第一次用心泡茶,每一分鐘都品茶,擔心味道不對,從中也體會到,要做,去做,用心做,累積經驗,成長慧命。成都的鄒思紅也分享,團隊的協力合作,讓我們泡出好茶,剛剛發現溫度不夠,小組就有人提出,把泡茶的時間延長,也發現,這樣的茶味適合大活動,有老有少,恰到好處。

霍岩松帶著先生的祝福來到茶道班,從哈爾濱出發時,先生就告訴她,既然要來,就好好用心學習!原本覺得泡茶應該簡單,這次的課程才發覺不簡單喔,主辦單位很用心,內容豐富且感動我的心,我覺得家庭茶很適合我,又可以培養家人間的感情,這次學習回去,第一泡茶要奉給先生喝,感恩它成就我參加慈濟。

雲南是茶葉的故鄉,舒茨以「聞香見慈濟,品甘識法脈」來分享這幾天的所學與收穫,她以空杯的心情來,感受到茶壺就如同道場,自己就像茶葉般,慈濟家人是水,出湯是否令人滿意,就要靠自己吸收法水,等待的過程要靜、要定,完美出湯,成就大眾。

◎梅雪荷露兩三枝

「美很主觀,從剛剛的音樂中您是否感受到美,這也就是柔軟中的美,像插花一樣,要柔軟…」講師林佩蓉輕柔地將主題帶入。上人曾經慈示花藝養性:「自然花材經過妙手巧思,剪裁、整理、重新美化,花草枝葉和諧共處於花器,彷彿彼此能夠對話。一盆花藝作品,可以裝點居家環境,增添生活色彩。自心觀之,心靈寧靜;來客賞之,心境祥和,此即『境教』。」因此茶席間的境教,具有靜心、祥和的功能,要重視每一場茶席。

游素貞老師:茶席間的一切是一種潛移默化,有人因為喜歡喝茶,有人因為喜歡布置美美的,有人喜歡喝茶聊天,透過茶席,讓會眾聚在一起,不僅修身養性家庭也和樂。茶花(品茗時所插的花)需要柔軟心,也就是感恩、尊重、愛三心。林佩蓉老師分享,有一次,先生將一顆梔子花移植,卻見它日漸凋落,於是她每日去抱抱它,告訴它,有很多人都很喜歡你,你要活起來,莊嚴自己,讓來往的人們可以因你而歡喜,果真,它活過來了,見證了三心的能量。

茶花,可分為家常之花(美化心靈為貴)、人文之花(和諧人生為貴)以及法華之花(覺悟真理為貴);「靜思堂的一樓有一盆天雨四花的作品,三樓有另一盆一雨普潤的作品,當中都有法的存在,身心寬暢時,用心去體會。」藉由實際作品,讓學員從中體悟,這也是這次課堂的要素。

接著,王美葉老師親自示範三種茶花的作品,「花材大部分都是家中種的,常見的,如富貴竹、蝴蝶蘭、聖誕紅、腎蕨等等。有一天朋友問她,為什麼要把花剪下來插,她回答:「剪下來插,至少還可以讓別人欣賞到,花在樹上,不一定被看見,也就凋謝了。」萬事萬物,發揮良能,讓人心淨化,社會祥和,世界無災無難。

蔡嬌蘭提到,這個專班有理論也有實際操作,很實在。她在紐西蘭擔任教育幹事,也負責中文班的教學,孩子規矩無法安住,她會透過這次所學的,在靜思語的教學過程中,帶入茶道的儀軌,培養孩子的禮儀,相信家長會看到改變的。澳洲的陳秀貞分享,當地的人文學校曾辦過一次家庭茶體驗活動,會眾都很喜歡,回去後,我會多練習,接引家庭一起來,在英文教材的部分要再克服。

◎傳承中展新意

自己動手的機會終於來了,練習家常花及人文花,花材是杜鵑、桔梗。老師說完原則後,學員躍躍欲試;蔡美娟問,這枝會不會太低?要幾公分比較符合?柳蕙蓉老師回應,靜思茶道的茶花是兼容並蓄的,如果一直在意要幾公分,就被限制了,心就不寬,念就不純了,這樣是無法插出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

蘇州的廖家瑩遲遲無法動剪刀,不知應該剪哪一枝比較好,喀擦一聲,剪掉了,我想到人生不要太突出,要柔軟,茶道告訴我的,就是要調整自己,要忍辱,要有信心,你覺得美就是美,回去推動如果有困難,也要好好調整,發願以茶道來引眾。

一天的課程,即將進入尾聲,大家意猶未盡地討論著教案,來自日本的河林吉美非常讚賞課務組的內容規畫,感受到每一節課都很重要,非學不可,活動節奏也很緊密,時間絲毫不空過,回日本也要用心的投入;這次的學習是以團隊的方式,也是希望團隊回去後能夠合和互協,在當地可以開課,推動靜思茶道課,以茶水因緣接引會眾,增長大乘事業,傳茶緣、續法緣。

圖左 :微昏的燈光、陣陣的古箏樂音,引領學員們,安住在座位上;王秀琪老師、鄒易玲老師也以歡喜心來迎接學員。[攝影者:邱德馨]
圖右 :來自北京的任志斌,2015年授證,當年就來參加茶道課程,陸續參加了四年,感受到師資的安排很用心,也用心體會如何將法融入茶湯中,接引更多的會眾。[攝影者:邱德馨]

圖左 :舒茨以「聞香見慈濟,品甘識法脈」來分享這幾天的所學與收穫,她以空杯的心情來,感受到茶壺就如同道場,自己就像茶葉般,慈濟家人是水,出湯是否令人滿意,就要靠自己吸收法水,等待的過程要靜、要定,完美出湯,成就大眾。[攝影者:邱德馨]
圖右 :霍岩松帶著先生的祝福來到茶道班,從哈爾濱出發時,先生就告訴她,既然要來,就好好用心學習。原本覺得泡茶應該簡單,這次的課程才發覺不簡單喔![攝影者:邱德馨]

圖左 :老師教導如何算出總水量以及所需茶葉,溫桶、入茶、量水溫、注水、品茶、出湯的步驟之後,分組讓組別實際操作~泡大桶茶。[攝影者:邱德馨]
圖右 :王美葉老師親自示範三種茶花的插作,「花材大部分都是家中種的,常見的,如富貴竹、蝴蝶蘭、聖誕紅、腎蕨等等。[攝影者:林素玉]

圖左 :學員蔡嬌蘭提到,這個專班有理論也有實際操作,很實在。她在紐西蘭擔任教育幹事,也負責中文班的教學,孩子規矩無法安住,她會透過這次所學的,在靜思語的教學過程中,帶入茶道的儀軌,培養孩子的禮儀,相信家長會看到改變的。[攝影者:林素玉]
圖右 :一盆花藝作品,可以妝點居家環境,增添生活色彩。自心觀之,心靈寧靜;來客賞之,心境祥和,此即『境教』。[攝影者:陳李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