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家風薰陶 成就善因緣

家風薰陶 成就善因緣

E-mail 列印
九月六日是慈濟委員、慈誠的精進日,花蓮靜思精舍德懷師父與德柔師父在九月四日的午間來到桃園,隨即馬不停蹄地進行各項溫馨座談、法親關懷、環保站參訪﹔在精進日當日的午後與晚間,則進行了兩場溫馨座談,對象分別 是慈濟青年與夫妻同修的慈濟道侶。

◎代表希望的新生代

「看到大家就充滿希望!」在與慈濟青年座談的開場時,德懷師父即以親切的口吻跟與在場六十二位的年輕人與志工互動,希望大家以輕鬆、自在的心情來分享,可以是自我介紹、與慈濟接觸的人、事、物體驗……,在場有多位年輕人紛紛走到臺前來,與大家進行溝通與交流。

目前與太太林千惠正在參與慈濟培訓課程的朱震宗,是與靜思鼓隊的團隊一起來參加座談,生長在慈濟家庭氛圍的震宗,其實曾經歷過一段年少的叛逆時光,然而兜兜轉轉去到南部求學的他,還是選擇了校園裡的社團「慈青社」,在慈濟的環境裡,重新尋找且塑造自己的人生觀。

因為天災地變的災難與人心未調所導致的禍患,讓震宗體悟上人不斷呼籲「來不及」的慈悲與迫切,進而決定投入慈濟的志業裡,在信己無私與信人有愛的理念下,夫妻倆大方且熱誠的在生活與工作圈裡募集大家的善念與愛心,帶動周圍的親朋好友一起以實際行動來造善。

也是因為靜思鼓隊的因緣加入慈濟的方裕閎,提到自己加入卻又退轉,再因慈濟人的關懷而重新歸來的過程,還在臺南就讀大學的裕閎,曾在為演繹佛典的練習中,因為不快的人事,而後拒絕慈濟活動的邀約﹔一日,他在騎車返校的途中,在嘉義遭逢車禍,住進加護病房多日,桃園的志工呂春桃接獲消息,隨即前往嘉義探視,慈濟人所帶來的溫暖與關懷,讓裕閎感動不已,於是重回慈濟家庭的懷抱。

現年三十四歲的陳鈺婷,目前在外商公司擔任審計師,從小在南非長大的她,五年前回到臺灣,她與大家分享一段在南非的賑災經驗,當時她與媽媽、妹妹一起為送賑災毛毯而奔波,在交通的過程中,母女三人在深夜被災民給圍住。

困境中的災民為求生而搶劫的新聞在當地屢見不鮮,即使害怕,也想護住媽媽與妹妹的鈺婷,勇敢地與災民溝通,她表示自己是為賑災而來,是代表在臺灣的佛教慈濟功德會。

災民在聽完鈺婷的說明,一位災民率先說出了感謝臺灣人,「You guys did a good job!」之後,這一份感恩心的傳達像共善的漣漪效應,帶來一段化險為夷的轉折,其他災民也紛紛表達了謝意,感謝這一份遠從千萬里之外所帶來的援助。

◎家庭薰陶 成就善因與善緣

在場有不少年輕人,都來自於慈濟家庭的薰陶,進而接觸、了解或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現場有一幕三代齊聚的天倫場景,志工方碧珠與同修王添富,帶著兩個女兒、女婿以及三個小孫女一同前來,其中八歲的孫女秦子芸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已然隨著阿公、阿嬤薰法香達七年多,年紀小小的她,已學會用注音符號去寫錄薰法心得。

年初隨著家人前往花蓮靜思精舍過年的子芸,手中接過上人所傳遞的「慈濟傳家寶」後,以一個星期的時間就背起來了「慈濟志言」,目前還在背誦著《無量義經》,這般早慧的呈現,也引起在座慈濟人陣陣的讚嘆。

志工林瑞華的女兒李伊閔三十三歲,目前在小學任教,她提到自己從三歲起就出入在慈濟的環境裡,她的印象,媽媽總是因為忙碌慈濟事而鮮少在家,但是她與家人都十分支持媽媽對慈濟志業的投入﹔伊閔強調自己在慈濟家風的薰陶下,常常會在所任教的「社會科」課堂裡,傳遞自小所接觸的慈濟理念﹔而林瑞華對著女兒說著自己最大的願「期盼女兒的接棒(慈濟)!」

「我的目標是慈濟大學醫學系」,目前正在就讀高三的王陶承說出了心中的願望,也是生長在慈濟家庭裡的陶承,在阿嬤、爸爸與媽媽的帶動下,從小在慈濟的兒童班、慈少班學習與成長,國中就讀的也是在花蓮的慈大附中,他提到媽媽程燕菁曾在2018年隨著慈濟,到土耳其進行國際賑災所帶給他的觸動,於是發願想做一個可以為病苦付出的大醫王。

德懷師父在聽過大家的分享後說:慈濟團體像一座森林,森林裡有大樹、小草、花朵、也有枯枝......,才能成就一座森林,不要用過高的標準來看待正在學佛道路上的慈濟人。

德懷師父進一步以「佛」的造字來說明,「『弗』與『人』,是指沒有人的缺點」,大家同在一個娑婆世界,在苦樂參半的過程裡,體會勘忍與學習成佛,大家只要掌握正確的方向,一點一滴地去洗滌自己的心,莫為他人的習氣而放棄正確的路徑,要深入體會大家都還在學習成為沒有缺點的人,也相信大家正走往成佛道路上。

德懷師父鼓勵年輕人要把握善因緣,好因緣稍縱即逝,要對這個世界充滿熱心,才能為這世界帶來溫馨,年輕人更要號召同儕,帶著溫暖的能量與年輕人的活潑,一起來為有需要的人付出,在付出的過程中看似在幫助別人,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在善與愛的能量循環之下,也會成就社會的正面未來。

◎有福的菩薩道侶

在與年輕人的對談交流之後,晚間的桃園靜思堂來了八十多對的菩薩道侶,總共一百七十八位志工,共同參與溫馨座談。此乃桃園第一次舉辦,以同修菩薩道侶為對象的溫馨座談,出席的志工參與十分踴躍,大家把握機會,一一上臺自我介紹,說明自己目前承擔的勤務,以及分享修行過程中,自己最受用的靜思法語。

在法語的體會與實踐中,最多被提到的是,「對的事,做就對了」、「甘願做,歡喜受」,這也說明了大家共同走上慈濟菩薩道上,一份關於修行的信念與堅持﹔也有多位師兄、師姊藉機表達心中對同修陪伴與支持的感恩。志工溫素蕊期盼藉由菩薩道侶的齊聚與分享,傳遞同修力量的相輔相成,相信這樣有愛無礙的家庭氛圍,對福慧滋長的修行之路,是互相增益的。

「如果沒有做慈濟,你現在會在哪裡﹖」德懷師父在結語中讓大家反思不一樣的情境﹔可以走入慈濟,已然不容易,有福的菩薩道侶,可以同修、同志、同道,更要珍惜難得的好因緣與好福報。德懷師父更進一步勉勵,大家要提起道心,把體悟的靜思智慧,秉依成為修行道上的法髓,除了在慈濟勤務上的付出與承擔,也要把積善之家的風氣帶入家庭中,帶動第二代的投入與共善。

德柔師父也對大家勉勵,期盼桃園可以培育出更多的人力與人才,期盼每一顆慈濟的善種子可以落實在社區裡,進而深根茁壯﹔也鼓勵大家在勤務的承擔中做不請之師,勇敢承擔﹔帶動更多親友一起來投入,菩薩成群的風氣也會成就社會上有希望的未來。

一個人在成長中所顯現的境界與品格,多半與家庭有緊密關係;一個社會或國家的發展動能,多半與年輕的生命力互相緊扣。慈濟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也分布在不同的年齡階層,在宗門的薰陶與法脈的引領下,關注每一個族群與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引注積德共善的風氣,相信可以讓慈濟志業與大環境共同循環堅實的正能量基石。

圖左 :志工方碧珠(左二)與同修王添富(左一)帶著女兒、女婿以及三個小孫女一同前來,三代同堂齊聚的天倫場景。[攝影者:李茗秉]
圖右 :方碧珠(中)分享八歲的孫女秦子芸(右一)每天清晨四點起床,隨著阿公、阿嬤薰法香達七年多,年紀小小已學會用注音符號去寫錄薰法心得,一個星期時間背完「慈濟志言」。[攝影者:李茗秉]

圖左 :德懷師父鼓勵年輕人要把握善因緣,好因緣稍縱即逝﹔要對這個世界充滿熱心,才能為這世界帶來溫馨,在善與愛的能量循環之下,也會成就社會的正面未來。[攝影者:李茗秉]
圖右 :目前就讀高三的王陶承(左一)生長在慈濟家庭,阿嬤、爸爸與媽媽的帶動下,從小在慈濟學習與成長,因為媽媽程燕菁曾在2018年到土耳其進行國際賑災所帶給他的觸動,於是發願要做救助病苦的大醫王。[攝影者:李茗秉]

圖左 :今年參與培訓的朱震宗,生長在慈濟家庭,分享南部求學加入「慈青社」在慈濟環境,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觀﹔因為體悟上人不斷呼籲「來不及」的慈悲與迫切,決定投入慈濟志業。[攝影者:李茗秉]
圖右 :德柔師父(左)勉勵大家,期盼桃園可以培育出更多的人力與人才,鼓勵大家在勤務的承擔中做不請之師,勇敢承擔﹔帶動更多親友一起來投入,菩薩成群的風氣,成就社會有希望的未來。[攝影者:李茗秉]

圖左 :目前在外商公司擔任審計師的陳鈺婷,從小在南非長大,五年前回到台灣,與大家分享一段在南非的賑災經驗,因為善的漣漪效應,帶來一段化險為夷的轉折。[攝影者:李茗秉]
圖右 :九月六日是慈濟委員慈誠的精進日,花蓮靜思精舍德懷師父與德柔師父,馬不停蹄地進行各項溫馨座談、法親關懷、環保站參訪﹔德懷師父(右)勉勵大家,有福的菩薩道侶,可以同修、同志、同道,更要珍惜難得的好因緣,除了在慈濟勤務上的付出與承擔,也要把積善之家的風氣帶入家庭中,帶動第二代的投入與共善。[攝影者:李茗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