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受災首重安身 關懷同理撫慰人心

受災首重安身 關懷同理撫慰人心

E-mail 列印
2022年慈濟基金會關懷士培訓課程桃竹場,7月16日起連續兩天,於桃園靜思堂舉行,共計一百位八十多位慈濟志工參與。17日,第二天下午安排服務於中崙諮商所的臨床心理師黃龍杰授課「災難創傷的身心壓力反應」 ,以學理說明與實事印證,讓學員回饋所知所遇之事件做討論相呼應,讓學員們以邁向「慈悲又有智慧的關懷士」為目標前進了一大步。

黃老師以「小白兔用胡蘿蔔釣魚,惹怒魚的故事」為開場,說明當災難發生時,災民及救災人員各自需要的是什麼?來闡述「同理心」的重要,關懷災民、救災人員要了解他們的需求,才不至供需不合一。

課程中提到受災首重安身,其次才是安撫。對此,桃竹區的志工在許多災難發生時都曾投入二線的救災工作,因此課堂上都能踴躍分享他們的經歷。

桃園區學員邱春滿分享921震災,桃園區志工在送物資、生活用品至災區,她也到災區煮熱食。新竹區學員也分享他們在921希望工程,認養中興國中、大愛村的建設;八八風災後陪伴竹科年輕人前往災區打掃……桃園區詹麗玉、楊慶鐘則是分享參與華航、新航空難助念、善後等各項協助。

「助念也是一種集體收驚,安撫人心。」講師黃龍杰對於慈濟人總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在災難現場提供物資、熱食與陪伴等各方面的協助很令人讚歎。

◎同理陪伴與傾聽 訪視工作更貼心

「悲痛若哭得出來,可能會舒坦些,但許多人在災難發生後,得處理太多的事,面對問題,只能忍著自己悲傷的情緒。」新竹區學員陳碧玉分享,笫一天上完課,一行人回到新竹,快到家時,看到大馬路中間的分隔島上坐著一個人,她趕緊下車,心想:「認識他的人,看到他的背影都會捨不得吧?」

身為慈濟人的她內心還一直問自己:「想想能做什麼?」

於是就走過去和近日新竹輪胎行縱火案,受災的案家陳爸爸打招呼,他很健談,像說著別人的故事一樣,述說著所有的事,「放火的二兒子收押禁見、大兒子當兵、八位家人一夕之間全走了、喪葬費要一百多萬……」陳碧玉與案家並不相識,只是住在他家隔壁的社區大樓,從火災剛發生就目睹與關注這個事件,為救災人員送油飯,也為送過福慧床、慰問金去給過陳爸爸。陳爸爸不認識陳碧玉,只認得她身上的慈濟藍天白雲制服。

「已經坐在這超過四小時了!終於等到欠錢的先生要來付換輪胎的費用。」她又繼續說道,烈日下,他躲在火災後被剷除的店面,也是他家對面的分隔島中等人,沒收到錢不能離開,他沒吃飯、也沒喝水。

他們一聊就聊了兩個小時,從白天到黑夜,陳碧玉忘了前一天沒睡好,疲憊、又口渴的身體狀態,只想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旁,好好陪伴、傾聽受苦的陳爸爸的訴說。陳碧玉勸有一技在身的陳爸爸認真工作,早日回歸正常生活,但陳爸爸表示家人都走了,他沒有認真打拼的動力,只因他還要每天回苗栗看八十多歲的雙親,所以他要非常的堅強。

讓手頭不便的客人賒帳,一通電話來就出門去幫忙換輪胎,宅心仁厚待人和善的陳爸爸,不睡政府安排的旅館,而是到家人放置牌位之處度過漫漫長夜。新竹慈濟志工對陳爸爸的關懷會一直持續著,陳碧玉呼籲大家經過陳爸爸家的路口時,「麻煩大家停下腳步留意陳爸爸的蹤跡,不管他在哪?在做什麼?有機會都坐在那邊聽他訴苦。」

「那個苦很苦,希望藉此讓陳爸爸療傷止痛!很想能為他做些什麼?」陳碧玉如是說。黃心理師回應著當下就是這樣的陪伴與傾聽,當然後續需要專業的心理諮商或藥物治療的幫助。

◎經驗分享作見證 功能重建回常規

桃園志工丁林彩分享四年前兒子往生,即便本身服務於殯葬工作,卻仍因太過憂傷,有三個月不敢參加告別式。後來,上人讓她隨師做了二十五場的分享,每一次的分享都是淚流滿面,但透過一次次的分享,就像一次次的心靈洗禮,終以法止了自己的傷痛。

黃龍杰回饋丁林彩多次的分享,在教會裡稱為見證,這是非常重要的「經驗重整」及「功能重建」,不是與神父或諮商師在諮商室裡談,而是在眾人面前說出自己的傷痛、能夠突破自我,最終社交、工作的功能得以重建,生活得以回復常規,而眾人透過聽聞,更是得到二手的經驗。

課後,丁林彩也分享2015年八仙塵爆事件,許多孩子皮膚灼傷很嚴重,大多住進加護病房。當時,志工們雖無法直接關心孩子,但在周圍的家屬非常地焦慮,於是志工啟動慰問關懷與送水果等方式來陪伴家屬。

孩子復健過程漫長又辛苦,若沒復健,肌肉就會萎縮。丁林彩於是請假一個月,專心陪伴,直到孩子轉到普通病房。當孩子出院也會主動告訴她,她便會送上蛋糕,給予祝福。

一路走來看到他們受傷、手術、治療、復健到正常生活的發展,能夠走出來,是大家用愛長期陪伴孩子,讓他們有信心。「最重要的是啟發孩子們復健的毅力,他們會互相打氣與自我鼓勵,看到就很令人開心。」丁林彩的持續關懷,即使後來孩子們結婚,家屬還會通知她。透過今天的課程,回眸來時路,她很慶幸地說,「能幫助別人是很快樂的事情,自己請假一個月的陪伴很有價值。」

◎瘦小的肩膀 堅強的靠山

「我今天在課堂上,真的是找到了答案!」進入訪視十多年的學員凃美玉,睜著炯炯有神的雙眼,開心地告訴自己做對了!

凃美玉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八仙塵爆。因居住龜山,離事故地點也算有地緣性,又因為是假日,所以必須先自行籌措慰問金,組隊裡的師兄師姊們,紛紛到提款機分次提領錢,短短時間內湊了一百多萬去發慰問金與關懷。

帶了上人的慰問信與慰問金到了醫院,遇到許多家屬,凃美玉靠向一位憂鬱不講話的媽媽時,發現她身上飄散著一股臭味,那位媽媽表示自己乳癌末期,孩子又遇到這樣的事,不知如何是好?凃美玉當下就默默地抱著這位媽媽,讓媽媽在她的肩膀上哭。

回想起當年,許多人安慰受災者時,都勸他們不要哭,而她個人覺得驚嚇過度,受災者這麼痛苦,能哭出來會比較舒坦,上過這堂課之後,她確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是正確的,傷痛要好好宣洩。

也有十多年訪視經驗的學員石可欣,分享曾經陪伴一位父母雙亡,與舅舅、舅媽同住的年輕女孩,遭遇大火後舅舅、舅媽往生,年輕女孩更加封閉自己,志工們陪伴她兩個多月,直到女孩姑姑接手,他們才結案;上過課程後,更能知道災民第一時間確實需要安身與安撫,陪他們一段深具意義。
總是過度客觀面對訪視個案的黃郁梅師姊,是龍岡和氣的訪視幹事,過去看個案覺得理所當然好像有一種希望他們好,甚至帶著指導、指責的口氣與他們說話,今天上課在分組情境練習時,郁梅扮演個案,那些師姊對她講的話,當時在她心裡回應著說:「你們根本一點都不了解我,你們只是說場面話,根本不了解我,都沒有看到我心裡想什麼,我覺得不夠,我需要的是你們真正的去瞭解,真正的願意幫助我,而不是講冠冕堂皇的話。」

黃郁梅覺得上完這堂課讓她恍然大悟,慈善訪視原來需要更柔軟、更有同理心來聆聽與面對個案的身心狀況,而不是一種好像我是來幫助你的,那種高高在上的態度,擁有同理心更能勝任往後的訪視工作。

◎關懷士培訓課程 印證慈善的腳步

投入訪視近三十年的桃園合心區訪視幹事陳玉美,對於兩天來講師們的授課內容,印證慈濟慈善訪視一路走來,秉持著上人教導的其實都沒有偏差。從第一天講師授課關於制度面的事項,到第二天的課程與練習,務實、生活化的授課,對於有心投入防災士的學員們,都非常受用。

回想起自己剛接觸訪視時,有滿腔的熱血,第一次去機構關懷,逕走在資深師兄姊前面,搶著去開病房門,結果一開,馬上被嚇得退出門外,因為患者口腔癌的味道很難聞,心裡沒做好準備的她,後來反省這樣實在很不禮貌,也很不應該,爾後就慢慢調整。

除慈善訪視關懷個案,對於災難發生時的關懷更是一個考驗,「我們平常內心有多強大,在災難時就是一個考驗。」有次陪伴重大車禍家屬,這位媽媽從屏東趕過來,就是一直哭泣不講話,當時陳玉美就像老師講的,先一旁適時地遞衛生紙,就是等待與陪伴,後來媽媽才慢慢訴說連著兩年失去四位親人的痛。陳玉美說:「這時候就是抱著她,肩膀給她依靠,不多言。」等她哭完後,就主動提及往生者的點滴,而且臉上的線條也就柔和下來了。

透過兩天的充電,陳玉美學習到未來在做關懷時會更加的柔和,對案家更溫暖。「『傾聽』要聽到重點,不要急著著講話,是多數人都要學習的重要課題。」雖然看過無數個案,但此次仍懷著謙卑的學習心來吸取講師們的分享,其中有位老師講到人與人相處,經常會「厚生人,薄親人。」,陳玉美立刻體悟到,「就是我們對外人、陌生人會比較好;對身邊的親人或認識的人,我們會要求得特別多,忘了和顏悅色,所以要時時警惕自己。」

兩天的「關懷士」桃竹區培訓初階課程圓滿結束,學員們除專業學理外,也學習到慈悲、照顧、體恤、愛護的心,志工們更加期待八月將進行進階課程與考試,助人時能更加專業、貼心。

圖左 :2022年慈濟基金會關懷士培訓課程桃竹場,7月16日起連續兩天,於桃園靜思堂舉行,共計一百位八十多位慈濟志工參與。17日,第二天下午安排服務於中崙諮商所的臨床心理師黃龍杰授課「災難創傷的身心壓力反應」。[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凃美玉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仙塵爆。回想起當年,許多人安慰受災者時,都勸他們不要哭,而她個人覺得驚嚇過度,受災者這麼痛苦,能哭出來會比較舒坦,上過這堂課之後,她確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是正確的,傷痛要好好宣洩。[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桃園區學員邱春滿分享921震災,桃園區志工在送物資、生活用品至災區,她也到災區煮熱食。[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投入訪視近三十年的桃園合心區訪視幹事陳玉美,對於兩天來講師們的授課內容,印證慈濟慈善訪視一路走來,秉持著上人教導的其實都沒有偏差。透過兩天的充電,陳玉美學習到未來在做關懷時會更加的柔和,對案家更溫暖。「『傾聽』要聽到重點,不要急著著講話,是多數人都要學習的重要課題。」[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志工丁林彩分享四年前兒子往生,她因太過憂傷,有三個月不敢參加告別式。後來,上人讓她隨師做了二十五場分享,每一次的分享都淚流滿面,像一次次的心靈洗禮,終以法止了傷痛。講師黃龍杰回饋,這是「經驗重整」及「功能重建」,在眾人面前說出自己的傷痛、能夠突破自我,最終社交、工作的功能得以重建,生活得以回復常規。[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新竹區學員陳碧玉(前)分享,笫一天上完課,回到新竹看到大馬路中間的分隔島上,坐著新竹輪胎行縱火案受災的案家陳爸爸,不捨他的痛失至親的苦,陳碧玉忘了自己前一天沒睡好,疲憊、又口渴的身體狀態,陪伴傾聽陳爸爸說話,聊了兩個小時,身為慈濟人的她一直問自己能為陳爸爸做什麼?[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黃郁梅(右一)覺得上完這堂課,學習到慈善訪視原來需要更柔軟、更有同理心來聆聽與面對個案的身心狀況,而不是一種好像我是來幫助你的,那種高高在上的態度,擁有同理心更能勝任往後的訪視工作。[攝影者:蔡沛昆]
圖右 :石可欣(前排右一)分享曾經陪伴一位父母雙亡,與舅舅、舅媽同住的年輕女孩,遭遇大火後舅舅、舅媽往生,年輕女孩更加封閉自己,志工們陪伴她兩個多月,直到女孩姑姑接手,他們才結案;上過課程後,更能知道災民第一時間確實需要安身與安撫,陪他們一段深具意義。[攝影者:蔡沛昆]
圖左 :桃園區楊慶鐘則是分享參與華航、新航空難助念、善後等各項協助。「助念也是一種集體收驚,安撫人心。」[攝影者:蔡沛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