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粽香充滿家鄉味 多元文化的交融

粽香充滿家鄉味 多元文化的交融

E-mail 列印
6月9日端午節前夕,為給異鄉遊子的新住民姊妹們,瞭解臺灣的端午節是怎麼過,桃園靜思堂的新住民家庭成長班,特別將包粽子、做香包納入教學,希望藉活動讓大家了解,臺灣和新住民過端午有何不同,文化互相交流,也 給予新住民家庭肯定與支持。這次參與的新住民有來自大陸、新加坡、越南、菲律賓、泰國等,加上志工共四十多人,活動寓教於樂,非常温馨。

◎粽香與香包 傳承與祝福

桂竹粽葉包裹的粽子,外皮呈現黃褐色,粽子裡的糯米拌炒入花生、雪蓮子、香菇絲、麻油,再包入粟子、猴頭菇、素火腿,把各種美味包在一起,象徴來自不同國家的新住民,與臺灣文化相融合,透過粽子蒸煮過程,各種美味相互作用,散發出迷人粽香、米香、文化香。

「五月五,仲夏暑,五毒醒,不安寧」,蚊蟲容易孳生,所以民間傳統會用「艾草、菖蒲、榕樹葉、香茅草、艾草」綁起來再倒掛家宅門口、茉草淨身、吃粽子、賽龍舟、配戴香包、飲用雄黃酒等,這些驅邪、驅蟲等保健的儀式。慈濟志工邱秀琴分享端午節相關的藥草植物,並說五月五日中午陽氣最旺,家人們一起吃當令「五子食物」:粽子、桃子、李子、茄子、豆子,大家吃了身體更健康。新住民也在志工教導下手作香包,一顆顆飽滿的布粽子,繫上平安鈴,象徵著對自己和家人的祝福。

◎來自各地的家鄉味

來自越南的梅紅邐親自做越南粽和大家分享。越南粽分兩種;越南南部粽是圓柱形,越南北部粽則是方形,南部粽用香蕉葉包成,有甜和鹹兩種口味,長糯米拌椰絲,鹹的是包入綠豆仁和肥豬肉,甜的包入芭蕉,香甜軟糯。

梅紅邐已經在臺灣經歷過二十五個端午佳節,從不會講中文,到取得國中學歷。雖然疫情期間不方便返鄉,但她藉由包粽分享美食,表達對家鄉親情的思念。

許凱莎來自泰國,嫁來臺灣超過二十三年,兒子四歲時,先生就中風,陸續先生又三度中風、經歷心臟及腦部手術,疫情期間還住院七個多月。這期間,她既要照顧生病的先生,家裡還有生病又有憂鬱症的小叔,每天醫院和家裏兩頭燒,但兒子的貼心讓她辛苦的日常感到欣慰。

凱莎感恩地說:「雖然辛苦支撐家計,但也多虧善心人士幫忙,還有長照居服員到宅服務,讓我可以偶爾喘口氣,今天來看到志工們手語表演〈母親的手〉,想起遠在泰國的家人,還有自己身為媽媽,特別感動。」

◎寶島天空美麗的彩虹 新住民蛻變與成長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至今年4月底止,我國新住民人數接近六十萬人(59,162),新住民子女四十七萬多人,總家庭人數超過百萬人,而桃園新住民又排名第二。如果說臺灣是寶島,那新住民就像寶島天空那道美麗的彩虹。

新住民早期來臺灣,她們有著不同的語言、生活習慣、風俗文化,來到臺灣努力融入在地生活,無怨無悔為家庭付出,各地有新住民的加入,也讓志工們不用出國,就有機會可體會多元文化、品嚐各國美食。桃園新住民家成長班上課時間為每個月第二個星期日上午9時到12時(下次是7月21日),在桃園靜思堂舉辦,也歡迎新住民朋友攜伴參加,分享體驗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