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阿茲海默症」密碼 唯愛能解

「阿茲海默症」密碼 唯愛能解

E-mail 列印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令人措手不及的失智症;醫療進步使得人類的壽命增長,人口結構也隨之改變,但是活得愈長失智的機會愈大,要照顧一位失智老人,卻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艱苦 之路,在醫學上目前仍無法有效根治與預防。6月9日靜思書軒中壢園區店的心靈講座,邀請了台北慈濟醫院陳益乾醫師分享「阿茲海默的關心」。

人的起心動念對於腦部的穩定度、記憶有很大的影響,給予良好的刺激「腦突觸」就長得好,腦部退化時就有本錢;陳醫師說:「雖然阿茲海默症沒有有效的預防方法,但是以身心醫 學角度來看,人的行為來自於意念,意念影響腦部能量的產生與結構的改變,像小樹一樣,必需給予好的營養、照顧,才能分枝茁壯。分枝後又需靠著平常修剪才不會亂長,好的刺激 枝芽才會長得好。」

「我爸爸雖然年紀八十幾歲了,目前身體還很硬朗,祕訣就是我每天帶他外出散步至少二個小時,也常帶他參加慈濟的活動,讓他隨時感受到家人的愛與陪伴,心情開朗,身體自然就 健康。」慈濟志工陳當世分享照顧年長家人的經驗。

陳醫師表示:「愛是生命中無盡的資源與動力,對於患『阿茲海默症』的家人,多給予愛與包容,而於照顧過程因為受照顧者常合併行為問題與心理障礙,如:暴怒、憂鬱、妄想,致 使照顧者承受莫大的身心壓力,受照顧者的喜怒哀樂都由照護者概括承受,對於照護者支持很重要,愛的接力才能延續照顧的品質。」

從精神科的角度,很多疾病是無解的,每個照護者背後均有一段故事,酸甜苦辣冷暖自知。失智症中55%為「阿茲海默症」,45%為「血管性中風」,二種失智類型的治療模式都 包含了生理、心理、社會三個層面,缺一不可,完善的建構將可減緩照護者的壓力。

會眾吳小姐詢問陳醫師關於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方法,陳醫師表示:目前沒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平時多與人互動、多動動腦,加上多運動,可以減緩腦部的退化。通常失智者患者會從 失憶,到懶得動,不與人互動,將自己孤立起來,失去了對人的認同,以致於加速了腦部功能的退化,平時的保養很重要。

預防重於治療,找出失智症的侵略軌跡,更是當務之急,腦部記憶由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不斷的發育,此時,刺激愈多,「腦突觸」就愈多,然後經歷一路成長旅程,不斷的刺激活化, 如同一棵大樹一樣,從發芽成長到開枝散葉,中間經過許多的排序,好的刺激就能長出好的芽來,相對的接收不好的刺激,就長出不好的芽,不好的芽,一定要懂得修剪。

慈濟志工顏素玲分享她照顧婆婆的過程:婆婆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屬於血管性失智症,她平時很注意婆婆的飲食,也常帶婆婆出去散步、做環保、接觸人群,在她細心照護 下,婆婆病情控制得很好,她說:「照顧過程雖然辛苦,但是看到婆婆的身體狀況穩定,一切都是甜美的。」

此次心靈講座吸引了62位社區民眾參與,大家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照護都非常關心,並踴躍發言。陳醫師勉勵會眾:人生是一連串不斷的調整內在關係與外在關係,唯有體驗過種種的 矛盾,才稱得上接近對人生的全盤理解。並請大家切記「愛是生命中無盡的資源與動力。」

圖左 : 靜思書軒中壢園區店心靈講座邀請陳益乾醫師分享「阿茲海默的關心」。[攝影者:丘亭]
圖右 : 陳當世分享照顧80多歲爸爸的經驗。[攝影者:丘亭]

圖左 : 陳醫師以「愛是生命中無盡的資源與動力」與大家共勉。[攝影者:丘亭]
圖右 : 顏素玲分享照顧患者的甘苦,婆婆狀況穩定,讓她覺得很欣慰。[攝影者:丘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