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延續

E-mail 列印
「在我小時候,家裡很窮、很苦,看到爸爸被村子裡的人瞧不起,那時我的心裡有一個心願,『要做個被尊重的人』等你們長大有能力時,要懂得去幫助人、尊重人,取之社會,回饋 社會,是我們應該做的。」明宜的爸爸施教霖,在多次參與訪視貧苦家庭後,和孩子們閒聊時,回憶起童年有感而發。

爸爸一生奮鬥,在事業有成後,他仍省吃簡用,只為能對慈善機構多關懷、付出,也由於樂善好施、待人處事圓融的態度,讓他受到親友的肯定。國中時期的明宜,對爸爸忙碌的工作 外,更熱心助人的情景,深深烙印心中。

明宜在國小時,除了每天放學回家後,要到工廠幫忙包裝汽車零件外,無憂無慮的生活,讓她的童年與年少時光充滿幸福、快樂,平順的求學過程,讓她對未來的生活編織著美夢。

從師範學院畢業、擔任代課老師、考上研究所到通過教師甄試,明宜覺得自己運氣真好。然而在二○○五年擔任高年級班導時,面對天真活潑、思想早熟的大孩子,她開始思索如何扮 演老師角色、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和家長溝通的方法。

「啪!啪!啪!」突然間,傳來拍打桌子的聲音,學生們交頭接耳,影響正在上數學課的明宜。

「永強,你可不可以安靜一點!我正在上課!」明宜語氣嚴厲地說。

「老師,我在練習打拍子,有什麼不對嗎?」永強雙手攤開,若無其事表示。

在課堂上糾正學生上課規矩時,學生卻強詞奪理,明宜想了想,決定把永強的情形告訴家長。

「陳媽媽,永強最近不太聽話、上課不專心,經常出現怪聲音,有時也會故意捉弄同學,已經提醒很多次,他還是不願意改善。」明宜把孩子的學習態度向家長說明。

「不會啊,永強一直都很乖,表現也很好,英文老師還誇他上課很認真、功課也很棒。該不會是老師妳故意挑他的毛病吧。」永強媽媽電話中語氣很冷漠。

在處理學生的學習情緒及偶發的親師意見溝通不順利時,明宜感受到,從事教師的這條路是艱辛的。教育的大環境正考驗著明宜的能力,她感受到壓力與責任的重大,雖然滿懷教育熱 誠,但她感到困惑了……

「我是一個好老師嗎?」明宜懷疑自己對教育的熱誠,不如當年的遠大抱負。在找不到恰當的處理方式時,她感覺心裡空虛無助,急於尋找充電的方法,於是想到了慈濟教師聯誼會。

早在大學時期,她曾參加過慈青生活營,對慈濟並不陌生,經由光明國小許碧月老師的推薦,二○○六年暑假,再回到花蓮靜思堂,第一次參加靜思語種子教師教學研習營。課程中, 資深老師們分享班級經營、家長互動的技巧,年輕老師們互相鼓勵與陪伴,終於讓明宜找回最初發願的心。

「美華,妳是一個清秀的女孩,如果能把頭髮夾起來或是綁辮子、紮馬尾,一定會更漂亮,老師幫妳換個造型。」糾正服裝儀容時,明宜拍拍孩子的肩膀。

「謝謝老師,只有我的姊姊才會幫我綁頭髮,妳好像我的姊姊呵!」美華看著鏡子,露出甜甜的笑容。

自從研習營回來後,明宜試著調整與學生的說話方式。在糾正學生不當行為時,先肯定他平常好的表現,再說出不恰當的地方,讓學生欣然接受自己的錯誤,並且改過。幾次後,師生 間磨擦減少了,與家長的溝通也慢慢有默契,教學時的心情,不再覺得是那麼地沉重。

假日回家的時候,明宜偶爾會和家人聊到學校的點點滴滴。「逆境的考驗,就是前進的力量,相信上人會帶領妳走向正確的路,慈濟能讓妳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父親的鼓勵,讓她 在日後的待人處事,有了更多的信心。

明宜把握假日能付出的機會,當作調劑身心、紓解壓力的方式。在二○○七年,加入慈濟教聯會教師培訓的行列。受證後,更積極參與推動靜思語教學、教案設計與教學心得分享,她 承擔蘆竹社區親子成長班課務、關懷機構的靜思語課程講師、新芽課輔老師相關教學工作,希望在教育領域中,盡一分微薄的心力。

剛接觸藍迪兒童之家時,只知道這裡的孩子有遭遇家暴、甚至更大的傷害,所以沒有和家人居住。因此當要準備上第一堂課時,明宜不敢一下子跟他們討論感恩、知足、惜福,甚至是 孝順;在一番考量後,她決定用「鼓勵」作為題材,因為這是他們最欠缺的!

明宜選了「現在分分秒秒的付出,就是未來點點滴滴的收穫。」這句靜思語和孩子分享。初見面時她很驚訝,這些孩子跟班上的孩子真的不同,尤其年紀越大越明顯,雖然人坐在教室 裡,可是他們無心上課,甚至會故意回答一些相反,或者是挑戰老師的答案。

慢慢地明宜知道要用最真誠的心對待他們,讓孩子感受到善意,隨著相處的次數多了,愛的種子在孩子心中逐漸發芽,上起課來就覺得是被他們信任的。雖然有時候提問的問題,他們 仍然沒有精準答對,可是孩子已經知道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可以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面對,只要心裡善的種子發芽了,他們的人生也會有更多可以期待。

在關懷、輔導學習弱勢的孩子後,明宜體悟到「唯有知足,並且心存感恩,才是真正好命的人。」慶幸自己福氣滿滿,真是好命的人。

正當事業與志業漸漸熟悉時,二○一○年夏日的一個晚上。

「明宜!明宜!爸爸突然昏倒,妳趕快回來!」電話中弟媳的催促聲,讓她忍不住不安的心情。先打電話向學校請假後,明宜連夜開車奔回臺中。在急救後的第三天,爸爸還是走了。

「爸爸,您一句話都沒交代,就這樣離開,我該怎麼辦?」明宜強忍悲傷難抑的心情,看著靜靜躺在棺木中爸爸,內心不斷地問著。

「有能力就要幫助人!」雖然爸爸已不在,但腦海中迴盪著他的叮嚀。明宜利用假日回霧峰陪媽媽,此外大部分時間都投入慈濟的活動,她知道繼續將父親的善行延續下去,是報答爸 爸最佳的方式,希望有朝一日成為爸爸心目中那個受人尊重的好人。
圖 : 桃園蘆竹親子成長班戶外教學,施明宜老師(右)與志工一起帶動團康。[攝影者:李月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