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慈濟的感恩禮

E-mail 列印
「慈濟的感恩禮,不是受者來感恩你,是先向受者來感恩!」今年六十歲,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所院長王振耀,在第三屆慈濟論壇第一場專題演講後,於簡短茶敘時間誠摯 分享。

一臉慈眉善目,談話溫文謙恭的王振耀,過去在大陸民政部工作長達二十年,他說:「慈濟的感恩跟大陸的感恩是不一樣的,大陸常說的感恩是我救助了你,你要感恩我,慈濟是互感 恩,施者先感恩受者。」

◎慈濟人文 亮麗的道德修養

為因應慈濟大學二十周年、慈濟技術學院二十五周年紀念,慈濟大學與慈濟技術學院和慈濟基金會特別舉辦學術研討會。研討會命名為「第三屆慈濟論壇」,從今天10月31日到明 天11月1日中午,為期一天半,有一百三十位學者專家、貴賓及志業體同仁參與,以「國際慈善組織的理念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做為討論主題,分別就「國際慈善組織的治理」、 「菲律賓海燕風災援助專題」、「慈善援助的跨文化經驗」、「慈善組織的永續發展」等四個議題進行研討,盼經由此次論壇的交流互動,學習各國慈善組織的經驗,強化互助合作的 精神,災難來臨時合心協力重建。

為此,一早揭開開幕,是由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陳紹明、慈濟技術學院校長羅文瑞與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三位依序致歡迎詞表示,慈濟慈善工作已經邁向國際化,跨越宗教、跨越種 族、援助國家將進九十個,學校更是鼓勵服務,把慈善融入人文,出了社會對國家、全球有更好的貢獻,而證嚴上人最大的心願是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希望透過今天的 慈濟論壇,為世界建構超越宗教、世界公民的一個和諧社會。

共同一念心,過去管理大陸救災、救濟社會福利慈善工作,而與慈濟結緣的王振耀院長在第一場演講分享「善經濟時代來臨與慈善組織的新使命。」他說,由經濟發展水準所決定,人 類社會正在進入善經濟時代,善經濟時代的最大挑戰是社會的重建。慈善組織需要擔負起更大的社會使命,引領善經濟走向善社會。

與慈濟認識長達二十四年,王振耀感謝今天有這樣的因緣,他說從一九九一年,慈濟進大陸救災,民政部就起了巨大的反應,當時兩岸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的自由交流,但慈濟來了,大 家有不同的理解,一直到後來他負責慈善、救災等事務,過程中也就越來越了解慈濟,對慈濟很多行為方式受感動,因而開始認同慈濟很多的理念,例如感恩、志工專業與修養。

深受慈濟人文影響,王振耀對當時慈濟帶去大陸那份救苦救難行為與大愛善心,有了一番的見解。「慈濟人本身在大陸是亮麗的道德修養風景架,因為讓他們知道如何感恩、如何做 人,現在還都在講如何向慈濟學習,希望這樣好的理念、行為方式,盡快搬到大陸,讓更多人來學習接受。」

上人創造慈濟,王振耀認為已經構成一個慈濟文明,引領人類文明的發展,跨越國界、跨越各大宗教。「如想要消除惡、不太有修養的東西,不要只是期盼,應該把慈濟的理念應用到 生活當中,不要批評、不要埋怨,不僅如此還要求大陸很多慈善機構,包括政府,政策不完善,不要埋怨,大家應互相幫助。」強調不研究慈濟,而是以行動向慈濟學習,王振耀說尤 其志工體系有兩方面讓大陸學習,一是專業化管理精神,二是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環保,讓垃圾變環保。

以行動證明,王振耀感覺到慈濟人文對整個家庭、朋友都是非常好的。「在家裡看家人優點,以進展、提升多做分享,發現有意外的欣喜。」

圖左 : 「第三屆慈濟論壇」,從今天10月31日到明天11月1日中午,為期一天半,有一百三十位學者專家、貴賓及志業體同仁參與,以「國際慈善組織的理念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做為討論主題。[攝影者:柏傳琦]
圖右 : 第一場國際慈善組織的治理發表會。[攝影者:王嘉彬]

圖左 : 與慈濟認識長達二十四年的王振耀感謝今天有這樣的因緣一早即參與論壇報到。[攝影者:呂孟玲]
圖右 : 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三位依序致歡迎詞表示,慈濟慈善工作已經邁向國際化,跨越宗教、跨越種族。[攝影者:呂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