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彰化 正信傳家風 神明不是「吃錢官」

正信傳家風 神明不是「吃錢官」

E-mail 列印
許亞芬歌子戲劇坊,戲曲傳妙法,於8月8日至10日在彰化靜思堂,演繹遵佛遺教佛典故事,共計五場次。為傳達正信的佛教,要讓民眾一起親近佛法,慈濟彰化分會也於今天 (8/6)招開「遵佛遺教.七月歡喜吉祥記者茶敘」,以九十二歲的黃再傳老爺爺合和敬孝及正信傳家風的故事中,了解佛法盡在生活中。

慈濟志工張清香敍述公公黃再傳「有量就有福」的教育:「大媳婦,心胸要放寬,要有包容心,兄弟姊妹或妯娌要和好,家庭才會快樂。」

公公也常教導:「平常該花的錢再多也要花,那該省的,就算一毛錢也要省」,這是幾十年來,在公公身上學到的勤儉持家精神。

從嫁入先生家後,每年過年吃完年夜飯,公公總會把家人聚集,把他小時候讀漢學時,老師教的一句詩句和家中子女們分享,這已成為他們家四代人,一直到現在傳承合和家風的傳家 寶。

聽完媳婦清香敍述,黃再傳阿公詩句朗朗上口。

「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並解釋著,兄弟各自打拼各自成就,但不要為了一點點言語就傷感情。平常各自努力打拼生活,時間一年一年慢慢過去,兄弟相聚緣份都要珍惜。不要為了一點點小事就起爭端,在一 起互相忍讓包容才能合和。要留給下一代子孫們做榜樣。

「阿公真的很利害耶,出口成章,將近九十年的詩句,還能記得。」記者讚歎。

◎慈濟人文融家庭

清香感言,公公在一定倫理規範教孝中,養成一家合和互協的和樂氛圍。如證嚴上人教示,心誠行正迎七月,最重要的是要很多人能體會到,人道就是倫理道德,對倫理來說,那就是 教孝、就是要孝養父母的人文觀念。

公公常叮嚀:「相處時,好的拿起來說,不好的不要再傳」,師父也說:「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所以,雖然上人推祟節能、減碳的正信、正念需推廣,但做慈濟,清香 自覺如果沒有親身力行,不知如何向民眾宣導不燒金紙,也要讓家中父母與家人能心安、自在。

在一次談話中,就向公公提起上人的理念問:「爸爸今年七月不燒金紙可以嗎?」沒想到開「柑仔店」,當年九十二歲的公公就說:「神明若燒金紙才保祐,那神明不就成了『吃錢 官』!(臺語)」清香談當時,也很驚訝!更感受公公很有智慧。

黃再傳阿公以身作則的長者風範,讓一家和樂無所不談,對子女的教育,連老師退休的兒媳都自嘆不如。聽著張清香與公公黃再傳,談笑風聲、閒話家常,從生活觀念到待人處事的人 生哲理與規戒,無所不包,值得現代人引以為典範。

◎記者感言

彰視新聞臺記者賴清隆說:「這樣的新聞還不錯,父親節前夕,這一位年紀這麼年長的老先生,他經營這樣和樂的家庭滿溫馨,其實對社會有正面的意義。」

服務於教育電臺的洪世昌,對張清香說到、做到,落實於生活的精神,直說是我們要學習的。

彰化幾乎每天都有人在開記者會,大彰化周報陳錫明闡述著:「你們(慈濟)的記者會真的很慎重,也很溫馨。以這次為例,推廣不燒紙錢,又能找到真實契合這樣主題的人物代 表」,讓他想起自己採訪經驗。

為了做新聞,他還曾經被不實的事件報導所困擾,但當下並不知道事件提供是不實的,從此就把對方列為拒絕戶。陳錫明感概說:「 媒體圈良莠不齊,所以惡性循環,深覺從事媒體 業,真的要小心查證,但又礙於趕稿、當下常會忽略了。」

身為媒體人,陳錫明對於目前電視新聞製作,也不吝讚歎說:「大愛臺是目前的清流。」

記者們於茶道教室溫馨氛圍中,和志工以報真導正觀念互相交流,記者會,於證嚴上人正信、正念,與佛典揚善為人道理中圓滿結束。

圖左 : 張清香與先生攙扶公公黃再傳,於彰化靜思堂入口咨詢處,為不良於行的阿公,穿上籃襪套以利行走。[攝影者:曾漢儀]
圖右 : 施惠娥師姊以「互相成就、說感恩」書籤和教育電臺記者洪世昌結好緣。[攝影者:曾漢儀]

圖左 : 記者會中張清香(站左三)和彰視記者賴清隆(右一)分享:「公公教導她有量就有福的做人處事道理,傳承了良善家風。」[攝影者:曾漢儀]
圖右 : 大彰化周報陳錫明與中廣記者李河錫不約而同讚歎:「慈濟的人物故事溫馨感人。」[攝影者:曾漢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