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屏東 首場高中校園防災士培訓 推動防災教育年輕化

首場高中校園防災士培訓 推動防災教育年輕化

E-mail 列印
慈濟首次與屏東縣政府教育處合辦為在校高中生的校園防災士培訓,依序會在東港、屏榮、來義、大同四校舉辦。今明兩日(2023/07/03-04)在東港高中舉辦是第一場,一早縣府防災輔導團的校長就來到學校做關 懷。

先由防災輔導團總召集人劉富南校長做開場:「感恩慈濟基金會協助,感謝縣府與你們自己,唯有你們願意踴躍報名參加,課程場次才能成行。防災教育有備無患,做就對了,唯有從強化自己能力自助,才能在遇到災難時自救,然後才有能力救人,或是由公部門救難人員做公助。」

◎唱作俱佳急救課程 實作學習擬真有趣

第一節課由屏東縣消防局陳昭南教官講授基礎急救訓練;第二節是急救措施實作。他先問現場學員,有誰曾經在現場直接以CPR救人的?現場無人舉手的情況下,陳教官接著說,即使使用的機率不長,但是遇到時就不要吝於用上你的雙手去救人,尤其在打119的6-10分鐘的黃金時間內,有施予急救措施就能減少更多的遺憾。

陳教官自說自演,請學員出來緊急實行應變措施。他說除了先打電話通報,須先請病患坐下詢問狀況,若是病患無意識, 經確認無呼吸時才能實行CPR急救,並配合使用AED。陳教官也強調,其實很少類似狀況是由家人實行急救的,因此讓存活率降低,即使救護員來了也無能為力,所以你們今天能來學習如何做急救很重要。

CPR實作演練時,為了讓學員能實際體會按壓節奏,在現場安置了節拍器,在學員實際操作時隨時提醒解說,告知按壓深度,替換按壓對像練習雙手與單手按壓,學員輪番上場實際操作,因是初體驗,顯得相當新鮮,但操作練習得特別認真。尤其是陳教官唱作俱佳的說明,也相當引人入勝。

「噁…噁…噁…」陳教官一副不舒服樣,現場大家頓時詫異,瞪大眼睛,原來他又扮演被噎著的人,考驗大家的應變力。一個同學被叫上前,詢問該如何做。接著教官開始以哈姆立克法進行施救,被叫上來的同學反變成被施救者。教官以自己姪女兩次吃東西噎到的狀況,來說明異物造成無法呼吸的處理方式,配合步驟實際操作,執行過程清楚又明確。

緊接著是傷口出血的止血、包紮處理與各式的包紮方式,然後陳教官女兒就上場充當包紮教學的模特兒。「時間不等人,趕快練習但不接受創意包紮法喔!」教官邊走邊指著學員包頭上的三角巾逗趣的說:「這是村姑?」然後接著說:「若是有頭部出血就用彈性繃帶,但記得別包到窒息。」緊接著示範懸吊式三角巾包紮法。

包紮考試時,竟然還有緊張刺激的背景音樂,在教官的倒數下大家要驗收了,同時也在拍合照驗證當下做了課程結束。一上午下來,大家應該都被陳教官給逗樂了,他豐富紮實的課程教學,實用也令學員印象深刻。因為忙著收拾用品,大家以腳代手為陳教官送上感謝。

陳昭南教官服務於屏東縣政府消防局訓練課,受過完整的培養訓練,歷經內政部EMT-P/EMT-2助教訓練。他說急救現場家屬如果沒有救護,錯失了重要的黃金時期,就根本沒存活機會。即使救起來也可能成植物人,是急救人員很不想看到的,除了家屬難過,也會造成經濟跟生理的負擔。急救年輕化是為了往下紮根,將來急救推廣會更好,讓年輕人可以付出一分的力量,也可以保護家人朋友,是個正向的提升。

◎現行防災志工偏高齡 防災教育需帶動年輕化

呂學正同時也是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綜合企劃室防災組主任,他提到為什麼要辦青年防災士培訓,「最主要是教育部一○八課綱裡面要提升孩子的素養,所謂素養是用判斷的教育來取代標準答案的教育,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當他面對到危險災害風險的過程,如何採取正確的因應是很重要的。」

慈濟基金會去年開始推動環保防災的線上學習系統,也跟pagamo 合作帶動全臺各學校辦理電競賽,主要是透過知識的學習,來促環保意識,還有防災觀念。

呂學正:「pagamo電競賽時的防災解說志工都非常有經驗,但是年紀偏長,所以屏東縣政府教育處長官思考到該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來參與和了解,當下就提出是不是可以讓年輕人透過防災或環保實體課程,有更多參與度。基於這樣的因緣進一步跟教育處探討,於是促成今年四所高中開了五場防災士培訓課程。」

◎防災士是第一時間的救護員 核心理念在自助、互助、合作

下午由呂學正講授「防災士職責與任務」、「我國災防體系與運作」,一開始便詢問學員們何謂防災士?有人回答說是第一線的防災人員。呂學正說警消人員具備的可能是今日課程所學的二、三十倍,而防災士則是屬於第一時間的救護人員,要先用正確的方法保護好自己,才有辦法去幫助別人。

他請大家省思,當第一時間想救人時,自己是否具備救人的能力,當然是不完全有,但要先具備基本常識,才能做到自助、互助、合作的原則,這也是大家這兩日要來參加防災士培訓的目的,提早在災害來時做好預防,在社區做好防護網,扮演「政府與市民的橋樑」。

就因為不知道災害何會來,萬一發生了該做些什麼,如何讓自己所處安全,能去思考與應變災害,就需要透過防災士學習,擁有防災技能。取得內政部的防災士證書,也許未來想報考或投入相關領域時,就會有這方面的學習歷程。

臺灣為何需要防災士?呂學正告訴學員主因是臺灣災害頻傳,加上社會變遷導致災害類型複雜化,世界各國均朝深化自助、互助及公助機制努力。至於自主防災措施均需有核心參與者來落實自主防災能力,建立由上往下的永續運作機制。所以需要藉由培育眾多的防災士,成為民間自主防救災工作的種子協助推廣防災工作。

接著他以案例來說明防災士尤其要具備正確的防災知識,才有辦法趨吉避凶。通常能救你的不是第一線的救難與消防人員,而是具備正確的防災知識自救,這也是許多防災單位為何要積極做正確防災觀念推廣的原因。呂學正強調其實防災士並沒有所謂的年齡限制,但卻有體能的限制,像太小的年齡層就無法施行CPR。

災害管理的四個階段分別是平時「減災」、「整備」,災時「應變」,災後「復原」。成為防災士該做的事,就是成為防災核心參與者,在完成培訓後要具備防災的基本知識技能,自主協助家庭社區及工作場所推動防災活動。災時在政府救援機制到達前進行初級救助、避難疏散、災查通報。災後參與避難收容及災民照顧,並協助地方政府做復原重建。

◎複合災情救災形式多變 善用資訊「離災優於防災」

慈濟基金會防災講師黃玉琪主講「我國近年災害經驗及災害特色」,進入課程前首先就各複合性災情,所屬救災單位的部分做說明。黃玉琪說其實像美國,就會以國土安全機制去整合災情需求救助單位來投入救災工作。

說明完目標與課程主軸後,接著以中國24節氣來說明氣候規律穩定與糧食生產間的關係。他強調,「人無照天理,天不照甲子」、「人為惡,禍雖未至,但福已遠離」,在在顯示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氣候變遷、環境惡化、極端變化,巨災常態化已是全球趨勢,再也不是電影畫面。既然面對了未來環境問題的真相,所以必須要想辦法去努力,年輕人充滿創意和影響力,就能創造不可思議的奇蹟。

講師接著以「正常化偏見」導致來不及的遺憾為例,像火災現場像看到濃煙時溫度已高達400度,試想還能有多少的反應時間。「如救頭燃」,如果沒有自主警覺意識,就會如同「溫水煮青蛙」。他以「具有先知的年輕人」來形容今日來培訓的學員,相信大家就是具有這樣的意識與警覺者。

除了天然災害,人為災害也是未來要面對的問題,還有複合性災害。所謂的災害一定會造成生命與財產的損失,是以人為中心的損失。臺灣常見的七類天然災害,分別是氣象、海象、地質、洪水、地震、森林、農業災害。以自然災害風險圖譜而言,臺灣因為具備比較好的應變能力,相對風險是較低的。黃玉琪說,目前災害講求的是災害調適與減緩,調適是要去調整,適應環境變遷帶來的影響;減緩則是要想辦法去減低或放慢大自然環境對我們的衝擊。

天然災害依其不確定性、類型、重現姓、必然性,會無預期的出現,尤其臺灣位於颱風必經地與環太平洋地震帶,水災、強降雨、土石流、地層下陷、乾旱、地震、海嘯,災難不時會來臨,所以會看懂災害潛勢圖很重要。人為災害雖然規模較小,但是以新冠肺炎禍及全球,仍是不容小覷。

防災原則是「離災優於防災」,所以災害應變措施相對重要。在「資訊掌握、運用」強調的是應用,像收到國家及警報系統,就要以正確的應變方式來應對,接收訊息應該是有效的訊息,千萬不要受錯誤觀念誤導。

依照不同的災害潛勢,就要到不同所屬的單位去尋找資訊。黃玉琪就特別推薦了幾個官方資訊網,他請大家在現場掃「國家災害防救災科技中心3D災害潛勢地圖網」,指導大家依所居住的縣市地圖去確認當區現行相關潛勢災害的狀況。

同時請大家務必加入NCDR國家災防中心LINE官方帳號,也提供臺灣災防相關APP,讓學員清楚如何在平日就能確實掌握各種防災資訊的管道。

◎以防災士提升防災能量 全面強化防災社區運作

「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由慈濟基金會防災士黃麗香主講,課程前首先介紹自己30年以上的慈濟志工,剛從銀行經理退休,為了拿到防災士證書,即使很枯燥的課程部分,自己也很認真的上課學習。

「我因為在慈濟屏東的防災協調中心,從九二一、八八風災,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災難……相信你們的父母有不少是吃過慈濟的便當。」賑災經歷豐富的她,用自身的經歷配合災難圖片,以說故事的方式與學員們分享災難現場的狀況。

「我們居住的地方就是一個社區,我們要用什麼方式在災難時存活下來?」她說從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政府發現地震發生初期,透過自助、互助、公助成功脫困的比例為7:2:1,所以如何透過全民防災教育建立民眾自力互助生存的方式是當前趨勢,近八成全身而退者,是靠自助跟社區的互助幫助。

該如何強化社區防災能量,當然是政府公部門與民間團體攜手培育防災人員,平時做好減災、整備工作。像慈濟在屏東學校進行的的校舍減災工程,當災害來時就能立即進行應變,災後迅速在社區動員村里力量,推動復原重建工作。

至於高中生能在校園做些什麼?黃麗香說,縣政府教育處處長馬上就答應在屏東縣高中進行防災士培訓課程。建立公私合作平台,建立民間協作及企業合作機制,讓受訓完的防災士能在災難時投入社區救災行動。最後她以有獎問答與學員做互動。

◎全面性考量設置收容所 不讓收容所災民成「三等公民」

第二天進入實務課程,上午由慈濟基金會防災士鄭琬宣講授「社區避難處開設與運作」。一開始她帶大家回想八八風災這裡是否曾經成立防災收容所,因年代久遠這群學生都還很小,所以鄭琬宣告訴大家,當年在佳冬(加祿營區)是有成立的。

鄭琬宣:「知識、技能與態度是防災是最重要的技能。」成立避難處所是不得已,於是她請學生思考學校有哪些地方適合開設為避難處所。她也再度提醒大家,覺得防災士最重要是在做什麼?學生們紛紛回答:「自助、互助。」

像2016年0206臺南大地震時維冠大樓倒塌,火車站前廣場就成避難所,若是冬季徹夜寒風,最需要即是避寒衣物與熱食。民眾也可能害怕餘震而留在街道上,所以災害管理最重要的是人與資源的管理,要考慮到如何讓這些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如何讓大家避難時能安全、安心、是否需要隔屏考慮個人隱私,即使是克難都需要逐一考量。收容中心的飲食、個人清潔、解決生理需求等問題,還要考慮到與其他企業與廠商的協作關係,平常就要打好關係。在收容中心暫住者的心理膚慰問題,要去考慮到他們自尊心、信仰問題。

以2011年日本311 為例,即使10幾年下來,所有人都回到自己的家園了嗎?如何讓家園重建,甚至提高社區韌度,這也是需要考量的。收容中心該設在哪裡,如何設立,何時入住,何時撤離,這都是身為一個防災士要清楚的。還有如何為傷患與脆弱的弱勢人口提供醫療與各式服務,讓避難所成為一個完善安心的住所。

鄭琬宣說收容所的啟動是從安置開始,也因收容時間的長短而分為短期或長期,與避難點是不同的。像臨時寮房安置部分,也要因性別做區分,以家戶同住做規劃更好。以慈濟的全球寮房而言,旁邊就正好是慈濟醫院,形成一個最好的防護網。

收容站設置最好就在社區附近,除此,還有室內外空間收容人數估算、空間的配置上要思考是否需增設行政區、隔離觀察區、管控點臨時休息區、寵物收容所、哺乳區等。

明白各式警戒提醒,隨時觀察留意,才能及時疏散,這也是防災士的使命。收容安置流程,也須依照實際需求去設計,開設維運服務與項目要完整。講師也特別提醒大家,不要讓災民在收容所成為「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照顧。至於在平時,大家就是在社區與校園提醒大家建立防災意識,做訊息布達者。

最後進行防災實作應對能力演練,以思考對策各取優勢擬定防災策略。講師強調要彼此聽取對方意見,過程或取個人資料都須保密。同時希望各組進行重點與默契建立,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在有限時間與資源下,發揮集體智慧與力量,建立共識才能有共同行動的力量,達成目標。

講師先以屏東潮州斷層發生錯動產生災難的假想情境,請大家列出3分鐘內會做什麼應變。第二個情境想定是6級強震後,寫出三條走路到就近收容所(東港高中)的路徑、距離與時間,至少也要一條。實作活動後,再就避難收容站開設後的功能架構組織、工作內容做說明,講師將學員分成兩組,依據收容所與入住居民進行工作分組、討論與運作執行。

自我介紹後,兩組選出頭頭(指揮官和里長)開始進行工作分配。收容所災民組組長林秉鋐,迅速分配相關工作,熱情果決具承擔力。指揮官陳禹佑具備領導能力,不斷走訪關心各功能組,了解工作進度,提供工作方向與對策,看起來很到位。里長組那邊也針對災民調查、走訪與需求等討論得很熱烈。

時間結束後,第一組先從避難所組、膳食組、物資組、行政組、心理支持組做報告。過程中講師回饋物資要有計算公式、保存問題、考慮營養,若是提供濟助金要考慮購買問題。心理支持組提出的「你安心 我安心」為關懷主軸,有任何需求都會努力去提供全面的心理關懷很不錯。

第一組報告時,第二組來找缺失,第二組報告時,提出問題由第一組指揮官提出解決方法。因為有異議,現場學員開始提高聲量。於是講師緊急救火,告訴大家要合理溝通,要彼此比小不是比大。

鄭琬宣說過去防災士教學的學員的年齡大概是40到70歲,也有80幾歲的,「這幾天帶的是10幾歲的高中生,發覺到他們在學習新知的力量蠻強的,發問的題目貼切實際上的需求,分工後執行力強多了,一旦有了問題,還有領導者的解說,組長的跟組員的互動,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他們馬上說馬上就去做不足的地方,馬上拿著手機查資訊。東港高中雖是今年第一場防災士的培訓,屬於比較偏鄉,可是我覺得他們的自主性、自動性、學習性佳,讓我比較驚豔的,他們不是為了時數而是自願而來。」

◎防災士要見微知著 從「危險辨識」找出「潛在風險」

下午課程由慈濟基金會防災士講師張均榮主講「防災計畫實作與驗證」,首先就災害類型詢問學員,大家發表非常踴躍。講師再追問東港過去曾發生過哪些災難?有人馬上舉手說八八風災,有人說海嘯,還補述說是清朝時期,讓講師有些訝異。之後有人想到船難,講師馬上回饋,這是東港臨海會有的災難沒錯。

講師說其實危險因子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是人為風險。「知道與做到的距離有多遠?」講師引導大家去思考這個人類常犯的通病。所以從生活中的意外事故與漫畫圖、相片,帶著大家去找出危險因子,思考「預知風險」的問題。所以「危險辨識」找出「潛在風險」很重要,要學會「見微知著」。

地震發生時,針對它引發複合性災難又該如何應對。火災發生時又該如何逃生?還有颱風的防災工作等,講師逐一詳細做說明。他以聯華火災事件跑到冷凍庫避難為例,就是跑錯逃生路線造成的嚴重傷害。最後講師以問答的方式再做今日課程回顧與複習。

課程在緊張的筆試測驗後進入尾聲,大家悉數過關取得證書,最後講師呂學正就批閱後測卷答錯率高的部分做解說,再次為大家釐清觀念。今日最高分者僅答錯一題,學生的學習態度、表現與熱誠也相當令人刮目相看,東港高中校長在結束時大合照時得知訊息後,對學生兩日來的優秀表現覺得相當滿意。

圖左 :防災輔導團總召集人劉富南校長(東寧國小校長)做開場介紹,他說:「感恩慈濟基金會的協助,感謝縣府與你們自己,唯有你們願意踴躍報名參加,課程場次才能成行。防災教育有備無患,做就對了,唯有從強化自己能力自助,才能在遇到災難時自救,然後才有能力救人,或是由公部門救難人員做公助。」[攝影者:蔡志聰]
圖右 :黃東尼跟教官演練後說,從中讓他學習到如果面對病患不舒服,要先看他有沒有意識,如果有人對急救更熟悉的話就讓別人去救他,如果是當下沒有人的話,因為有演練過就可以挺身救助。[攝影者:蔡志聰]

圖左 :上午大家應該都被消防局陳昭南教官給逗樂了,他豐富紮實的課程教學,應該非常實用也令學員印象深刻。[攝影者:蔡志聰]
圖右 :包紮考試時,竟然還有緊張刺激的背景音樂,在教官的倒數下大家要被驗收了,同時也在一起拍合照驗證當下做了課程結束。[攝影者:蔡志聰]

圖左 :講師黃玉琪說,「我們既然面對了這樣未來環境問題的真相,所以我們必須要想辦法去努力,年輕人就是充滿創意和影響力,就能創造不可思議的奇蹟。」他以「具有先知的年輕人」來形容今日來培訓的學員,相信大家就是具有這樣意識與警覺者。[攝影者:翁一鳴]
圖右 :賑災經歷豐富的黃麗香說,從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政府發現地震發生初期,透過自助、互助、公助成功脫困的比例為7:2:1,如何透過全民防災教育建立民眾自力互助生存的方式是當前趨勢,近八成全身而退者,是靠自助跟社區的互助幫助。[攝影者:翁一鳴]

圖左 :鄭琬宣:「避難收容站設置就近原則上,最好就在社區附;近考量安全原則、要滿足生活需求,整體原則上要就全面性需求去做評估。同時須明白各式警戒提醒,隨時觀察留意,才能及時疏散,這也是防災士的使命。[攝影者:羅清文]
圖右 :第一組避難所組組長林秉鋐迅速分工,從規劃路線,彙整災民名單,熱情又果決具承擔力。圖中是他代表該組上台報告他們工作分組、討論結果與運作執行的成果。[攝影者:羅清文]
圖左 :講師張均榮說,「知道與做到的距離有多遠?」他引導大家去思考,這也是人常犯的通病。所以「危險辨識」找出「潛在風險」很重要,要學會「見微知著」。[攝影者:羅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