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屏東 受髓重生 傳愛救人不懈怠

受髓重生 傳愛救人不懈怠

E-mail 列印
「 爸爸,從現在開始我有兩個生日了,一個是媽媽給的,另一個是捐髓者給的。」這是十年前,尚在讀國小六年級的楊聖玄小弟弟接受骨髓移植次日,於無菌室裡和爸爸楊崇輝在電 話中說的第一句話。今天 104年3月30日父子倆一同來到屏東分會新講堂,為〈屏東區骨捐研習課程〉,做受髓者見證分享。

◎現身說法助善緣

分享前,看到螢幕播出去年花蓮靜思堂相見歡的影片,又讓楊崇輝爸爸再度流下淚,眼睛泛紅站在臺前說:「 當時聖玄血癌病情非常糟 ,簽了3、4次病危通知,簽到都怕了,手 都握不住筆。所幸後來骨髓配對成功, 經移植手術治療後痊癒。」楊崇輝又繼續敘述,當聖玄離開無菌室時,他握著聖玄的手說:「等你病好了後,和爸爸一起出來當造血幹細胞志 工,我們是最好的見證者,所以一定要站出來。」

這麼多年來,楊家人一直想要見捐贈骨髓的救命恩人一面,但一直沒有機會, 終於去年9月19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骨髓捐者、受者相見歡。彼此初次見面後,在後台捐髓者陳文鋒 很疑惑的請教楊崇輝為何讓他在家等了八個月之久。

「那八個月是聖玄病情最嚴重的時候,竟然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善心人士,為了一個不相干的人,不敢出遠門、小心翼翼地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深怕喪失了救人的機會。」當楊崇輝聽 到恩人陳文鋒這一席問話,激動得久久說不出話來。

楊崇輝表示,「這十年的期待,感謝我的恩人。 那萬分之一的骨髓捐贈緣,讓我們變成了一家人,雖然不能回饋捐髓者任何事物,但至少可為慈濟骨髓庫做些 『參與宣導』的 事。」回想當初聖玄生病時他也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尋求祕方, 南北奔波找醫生, 全家生活都變了調。所以他也要以過來人的立場給家屬一個正確的治療觀念。

「我不因為有患過血癌的兒子,而躲躲藏藏,我喜歡與有緣人分享聖玄受慈濟的幫助,接受骨捐移植成功獲救的經過。網路上有我的電話住址,有這方面的需求時請聯絡我。」此時楊 崇輝夾帶著南台灣恆春特有的口音,激動地說著。 台下學員聽得頻頻拭淚。

◎研習精進 努力不懈怠

慈濟每年舉辦骨捐研習課程,透過課程與實務見證的分享,藉以增進骨捐團隊與新進志工,在骨捐移植醫療知識與救人使命感的提升,進而降低拒捐率,給予受捐患者存活的每一個機 會。

課程除了資深骨髓捐贈關懷志工劉佳勳師兄,以「髓緣馨香」談紅血球造血幹細胞真的可以把血癌的病患完完全全的治好,是二十一世紀醫學界最大的突破。骨髓中心講師張筑玉講述 國際現況、骨髓幹細胞未來展望、及社區醫院加入骨捐醫療團隊行列。

課程中也透過「無孔不入」舞臺劇,闡述骨捐志工關懷小組的付出 ; 當配對成功時,他們分秒必爭的頂著太陽,冒著風雨,連夜找到對方。 遇到障礙時,毫不退縮的往前突破 ,「把生命延續下來」是這群無私的志工手中不願放棄的使命。

花蓮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醫務主任楊尚憲醫師,一大早就從花蓮趕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造血幹細胞功能及整個骨髓移植過程。 提升學員骨捐專業知識,並且也開放空間為提出 問題者解惑。

學員仔細聆聽,勤做筆記,踴躍發問。對於「受髓者接受了異性骨髓捐贈,是否會變性?」這樣的問題,楊醫師以幽默的口吻說:「這個問題各場次幾乎都會有人提出,也是大家最想 知道的。」接著他慎重明確的解說:「絕對不會, 人體的細胞有兩大類,一類是生殖細胞,一類是體細胞,這些細胞都有自己的性別,並嚴格按照自己的軌道生長發育。比如,造血 細胞就制造血液,肝細胞只能長成肝臟,所以盡管男孩的造血系統因為手術而變成了女孩,但他的生殖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並沒有因此得到改變。」

◎搶救生命風中燭

捐骨髓是萃取體內的造血幹細胞,社會各階層對這方面仍有太多太多的不了解,很多學校的教授,學生,不清楚造血幹細胞強大的功能,腦海中一直還存著老舊的觀念「抽龍骨髓」, 到最後病患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骨捐幹事史淑芬志工說:「在台灣,每一個月骨髓幹細胞中心,接獲尋求配對的個案至少400例,但是每個月只配對到20幾個。 推動骨髓捐贈,一路走來相當艱辛與不易,但我 們要運用智慧、廣邀民眾參與驗血。 只要不停地辦驗血活動,持續捐血樣的人就會源源不絕。 也因為我們有持續辦下去,病患有機會申請配對, 才能將病患還從鬼門關前搶救回 來。去年每場辦的活動至少會有兩三個捐贈者產生。」聽到這麼高的配對率,莫不令參與研習的學員熱血沸騰。

◎生命關懷 困境不退卻

骨捐關懷小組,除了舉辦社區勸髓活動,骨髓配對成功後,任務還沒結束,他們還得定期追蹤雙方手術後的健康情形,長期保持聯繫,他們是生命的守護者。雖然沒有護理的專業背 景, 但需具備智慧與愛心關懷, 志工林美玲分享:「曾有個捐髓者麥同學在打第一次生長激素時竟長了帶狀泡疹(皮蛇),經過骨髓資料庫醫師群縝密檢驗過後,所幸平安無事, 後來他也如願捐髓了。」

江晉德前年剛從軍中退伍,待工作穩定後,今年加入培訓的行列。大學時加入慈青社四年,每年慈濟志工們到學校辦驗血活動時,他們的任務是搭帳篷、搬桌椅及現場招募同學加入慈 青社。今天上了研習課後有感而發的說: 「聽了整天的課後,了解了骨髓關懷志工身負救人的使命, 所以移植方面的知識真的不可缺, 今天這,少堂課上得真值得。他又說: 「雖然至今年志願捐髓者已達382,828人,但是慈濟成立骨髓資料庫也二十年了,也就是說原先有意捐髓的人,經過將近二十年的等待,如果配對成功,許多年齡也超過上限 了。」

的確!從儲存的資料中的數字告訴我們,以亞太地區來看,慈濟的骨捐資料庫是屬於老化資料庫,所以不停地維持骨髓資料庫存量穩定成長,是我們需要努力的目標。

二十年的時間,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 為白血病友重燃生命之火,縱然有如大海撈針, 不斷的在尋找, 也不願浪費手中每一筆資料, 要竭盡所能的奔走,永不放棄任何一 個救人的機會, 志工們沒有在困境中退卻,不斷努力,留下了動人的生命教育足跡。

圖左 : 花蓮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醫務主任楊尚憲醫師,講解造血幹細胞移植概論,增進學員醫療知識。[攝影者:王清山]
圖右 : 舞台劇「五孔不入」,形容出骨捐志工猶如打「不死的蟑螂」「使命必達」。[攝影者:王清山]

圖左 : 慈濟骨髓中心張筑玉表示,慈濟骨捐中心是全球唯有骨捐 宣導、陪伴與關懷的志工團隊。[攝影者:王清山]
圖右 : 江晉德發問:⎡受髓者接受了異性骨髓捐贈,是否會變性⎦。[攝影者:王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