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屏東 愛灑百合園 香包賀端午

愛灑百合園 香包賀端午

E-mail 列印
莫拉克八八水災後, 慈濟人持續關懷屏東大愛園區百合部落,延續這份愛的互動; 五月二十八日端午佳節前夕,邀請鄉親一起縫製香包慶端午,也準備素粽和點心與鄉親結 緣。

◎端午佳節 溫馨送關懷

風兒呢喃輕吹的午後二點,車子緩緩地駛入園區,入口兩旁種植的小米與紅黎正開著紅黃白三色交錯的花。剛下過雨, 空氣中可以聞到甜甜的花香。穿著大紅色原住民傳統服裝的稻 草人迎風搖曳、象徵魯凱與排灣文化精神的百合花佇立於路口,指示著此園區就是百合部落。

活動地點在德文村集會場,雖然上星期村長已有用社區廣播系統傳達今天的活動訊息,但是慈濟人依然挨家邀約,展現關懷的誠意。

一切活動器材準備就緒後,志工們就分組挨家挨戶的邀約。深怕打擾了這片寧靜氣氛的村莊,志工們,以輕聲細語加上柔軟的身形走到每戶家門前:「下午3點半慈濟在德文村集會場 舉辦端午節做香包活動,邀約您共襄盛舉請來參加。」

◎手語帶動 針線情

五月二十八日這天是星期三,年輕人幾乎都外出工作,園區多為老人和帶小孩的主婦們。

志工們先表演「誠心祈求天下無災 人皆平安遠離苦難 願持善念膚大地 世界充滿著愛和關懷」 "愛和關懷"手語。感人的旋律盪漾在園區內的每個角落,喜愛音樂的鄉 親也跟著手語隊舞動起來,雖然動作略顯生澀,但在溫馨互動中也拉近了彼此的心。

放眼望去這一頭,一字排開幾乎都是70歲以上的長輩。四年前他們還深居在海拔1000多公尺的霧台山上,歷經88風災後,家園受創嚴重的部落搬離了家鄉,來到了這個長治百 合永久屋居住,所以國臺語皆不通、從沒過端午節、更沒做過香包。「沒關係,肯學就好,我們用手語教您,順便也學一學手語,一切都會OK的!」

85歲陳徐祿門鄉親第一個到活動現場,透過慈濟志工劉錦芳以手語溝通下,一針一線的先將香包縫製一半,接著塞入預先裝置好的小香囊,再填裝棉花後將另一半縫製好,貼上眼 睛、可愛的小嘴巴,便完成了一隻黑色的小雲朵。擠壓它會由內部的小香囊發出「啤!啤!」的聲音。 既可當應景的玩具,又可辟邪,真實用。

一旁的鄉親阿嬤,身上別了剛剛完成的黃色小鴨。形狀圓滾滾,大大眼睛,橘紅色鴨嘴,讓人看了莫不心生歡喜。阿嬤第二個香包還繼續做黃色小鴨,想必她的孫子也喜歡罷!

另一位鄉親阿嬤做了一個白色的小雲朵說是要送給先生的。「阿嬤請問您的名字!」 「賴白雪」 「啊!您是白雪公主」「但是我是黑的。」嗯!德文白雪公主真能體會志工話裡的 含義。

原住民鄉親雖然對於端午節慶是陌生的,但從他們的微笑招呼、仔細密密縫的認真態度,不難看出對編織的喜愛及對傳統文化的崇敬。

◎凝聚善與愛 福地迎新生

這一頭年經的媽媽聚集一群,大夥一邊縫香包,一邊開心話家常。在園區出生的小孩們,安心地騎著小三輪車,穿梭在這用愛築起的聚落裡,那逍遙與無憂的表情,令人欣羨。

鄉親杜秀英說:「吃粽子,又可以喝咖啡,又可以做這些很漂亮的東西,小孩子看了都很高興。」喜歡這個活動的她,深邃的五官笑得好燦爛。

曾參與興建百合部落永久屋以工代賑的盧雅琴,再見到她時已是一個小孩的媽媽,她面帶笑容的看著懷中的小女孩說:「搬入園區隔年我生了這個女兒,這是結婚十二後才有的第一個 孩子。」 接著指著一旁抱著可愛小女孩的董秋蘭說:「秋蘭是結婚二十二年後,差不多跟我同時候也生了第一胎。」兩位滿足的媽媽帶著腼腆的微笑說:「在這裡出生的小孩不少, 這是一塊福地啊!真感恩。」

志工的到來,增添活潑的氛圍,慈濟志工蔡叔娥表示:「 節慶時候給溫馨、 慶端午、送大愛。而做香包,就是用做好的香包,把這愛傳出去,也用小小的粽子來表達這個節慶的意 義。」

「很高興能住在這裡,感恩慈濟幫我們蓋了這永久屋。」這是鄉親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這是善與愛的力量讓我們凝聚在一起,但是歡樂的時光總是過的特別快,最後志工送上象 徵平安的粽子,請鄉親將節慶的喜悅帶回家與家人共享平安與祝福 。

圖左 : 當鐘景芳師姐遇見聽不太懂國、臺語85歲 陳徐祿門鄉親,手語嘛ㄟ通。[攝影者:蘇錄山]
圖右 : 不用多動口, 6隻手加上6隻眼睛,同心協力完成這隻鴨子,鄉親啊!您的孫子真有福氣喔。[攝影者:蘇錄山]

圖左 : 部落鄉親仔細密密縫的認真態度,不難看出對編織的喜愛及對傳統文化的崇敬。[攝影者:蘇錄山]
圖右 : 居住永久屋的左董秋蘭、右盧雅琴各抱著在園區出生的小女兒,參加做香包賀端午活動。[攝影者:蘇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