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新竹 在慈濟 找回遺忘的幸福

在慈濟 找回遺忘的幸福

E-mail 列印
「為什麼我的小孩那麼難教?為什麼我的先生那麼難溝通?為什麼我的婚姻那麼不幸福?家庭不和樂,父母身體不好......」以前的藍秀慈總是這樣抱怨自己的人生,也覺得婚姻這條路快讓她走不下去了。因為看了一部大 愛劇場「草山春暉」,開始轉動她不一樣的人生。

◎第一次聽到慈濟名字

秀慈的姑姑住在南投水里,因姑丈去世,只有姑姑獨立撫養孩子,民國88年921大地震時,房子全倒成了921受災戶,生活出現問題,而成了慈濟長期照顧戶,一直到了姪子高中後,慈濟才停止關懷。秀慈由父親口中聽到這些往事時,她非常感動,也是她第一次聽到「慈濟」這個名字。

秀慈非常喜歡看大愛劇場,民國94年「草山春暉」劇情裡,看見高明善師兄家族互相扶持,一路如何克服生活中總總困境,到最後結局美善圓滿。秀慈當時跟先生溝通上已經出現很大的問題,她一直想為什麼高明善師兄可以因為參加慈濟,而得到改善,那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尋求這樣的協助。這一心念起,秀慈種下想進入慈濟的念頭。

◎慈濟因緣

民國94年秀慈在美語補習班工作,經班上學生的母親(劉月姮師姊)邀約捐款,她想起姑姑曾受慈濟幫助的事,當下立即答應捐款。民國 96年一次回台北娘家附近的髮廊洗頭,看到牆壁上掛了一幅慈濟志工照片組成的佛陀在人間法像,知道髮廊設計師是慈濟人,而言談間秀慈問起如何才能加入慈濟,才輾轉從竹北靜思書軒得知環保站資訊;後來工作忙、加上生小孩,直到101年才開始到附近勝利街做夜間環保分類。當時下班接小孩用餐後,就帶小孩直接到夜間環保點分類,期間學習到了什麼是真正分類,家中也開始落實環保分類。

102年受證環保志工後,歲末祝福演繹〈一念之間〉,才真正開始接觸慈濟的活動,同年也有參加竹北七月吉祥月活動,拿到發願108餐的菩提葉,當畫滿這108格後,自然而然就開始吃素了,便發願生生世世茹素,她最大的收獲是脂肪肝竟然消失了,連醫生都覺得不可思議,問她怎麼辦到的。

◎心中高標準的尺

個性急、做事注重效率、規範心強的秀慈總是把心中那把高標準的尺,除了拿來丈量自己,也會拿來量測別人的長短,覺得達不到她的標準或看見別人需要改善時,有話直說的她就化身正義使者,不吝惜給別人「指教」,不管別人是否接受,內心總覺得自己是真心為他們好。

◎最親近的陌生人

每天工作回家,秀慈會給自己訂時間表,接完小孩,先去吃飯,吃飯時又想著回家要先洗衣服,然後下一件事要做什麼,把先生跟小孩也安排到自己的時間表裡,得意的覺得自己將時間安排的有效率又完美。但先生和小孩個性完全跟秀慈相反,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步調,但是對秀慈來說太沒效率,衝突因此而生。

在教育方面先生覺得要用愛的教育,孩子本來就有惰性,只要慢慢說孩子會有改善,但秀慈會想立即看到學習的效果,夫妻倆常因教育理念上不同而起衝突。

秀慈也形容當時的自己像「暴君」一樣,要家人全面接受自己的快節奏。秀慈生氣時,先生就選擇保持沉默,秀慈就逼著他說:「你說說看,那有什麼問題,我們可以溝通啊!」秀慈還覺得自己很民主,但只要先生一開口,秀慈會立刻反駁,久了之後,先生就不想溝通,秀慈就更生氣了。

◎高壓下 孩子拒絕學習

曾經在美語補習班任職英文老師的秀慈,對兒子的英文非常重視及嚴格,希望他可以跟上自己的進度,達不到標準時,就會大聲責罵:「為什麼學校及安親班已經教過了,我也複習過了,你怎麼還答不出來?」在這樣高壓力的環境下,兒子開始不太理會秀慈,也不願意學習英文,秀慈便幫他一直換不同補習班,直到兒子逐漸開始厭惡學習,有一次孩子哭著對她說:「媽媽!妳到慈濟去幫照顧戶孩子課輔時,也是這麼兇、這麼壞嗎?」秀慈當時真的是傻了,才開始往內思考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人群磨合 調伏傲慢心

某次活動中,師姊問:「今天蘋果是誰削的,怎麼削成這種形狀?」師姊一句無心的話,當下讓秀慈很羞愧想躲起來了,覺得自己蘋果削的不錯,是在做一件對的事,為何被批評,也無法諒解。內心一番交戰後,開始靜下心想,是否自己的傲慢心起,禁不起別人的批評,以前的自己,難道不也是這樣,毫不修飾的說出真心話,經過轉念後,她說:「現在再給我一次機會,我相信蘋果會削得更好。」

多次參與勤務後,漸漸發現在團體中生活必需縮小自己,將自己當成團體中的一份子,而不是主導或力求表現,秀慈說:「我把這一套邏輯套用在自己家庭的時候,我也是把自己當成家庭的一分子,而不是主導的那個角色之後,我覺得家庭的氣氛得到很大改善。」

◎靜思語裡的智慧法語

參與教育團隊的活動中,秀慈聽到一位師姊分享靜思語:「我們要用媽媽的心愛別人的孩子;用菩薩的心愛自己的小孩。」她當時並不懂是什麼意思。後來時常時聽證嚴上人開示才慢慢了解,發現自己好像都對外面的小孩比較好,但是,是忍耐的好,對自己的小孩是不需要忍耐的壞。也讓秀慈看見及反省平常對自己孩子的態度。

秀慈最喜歡的一句靜思語「心大則同,心小則異。」她說:「像現在是心念大的時候,可以包容比較多東西,好像也沒有說什麼特別、有什麼掛礙的事情;心小則異,心小就好像是以前的自己,心中的那一把尺,都是畫得很高,就會覺得別人都跟我格格不入。」這是秀慈這幾年在慈濟活動中的體悟。

先生看見秀慈這幾年的轉變:「秀慈現在說話比較溫柔,步調上也不會像以前這麼的急促,她會放手,讓我跟孩子單獨溝通,家庭氣氛上也改變了。」

◎法入心看見知足、感恩、善解、包容

「上人的法,收服了我內心的傲慢,就比較圓滿了我的家庭及人際關係。」在參加慈濟期間,秀慈陪伴仁愛之家孩子、安養中心關懷、五峰感恩戶訪視,看到了人間疾苦:「看到別人的生活,才覺得其實自己身體健康,家庭也算很和樂,自己不要有高標準的時候,兒子也是很乖的小孩,先生也是很照顧家庭,原來幸福就在身邊,從來沒有遠離,只是重新再拾回,重新再重新認識它。」

今年秀慈參加培訓,她想利用有限的時間和健康的身體去幫助更多人,就像多年前慈濟幫忙她姑姑一樣。也許姑姑就是秀慈生命中的貴人,當年慈悲的印記,讓愛的循環生生不息。

圖左 :秀慈(綠衣左一)參與2013年12月慈濟歲末祝福「一念之間」演繹,瞭解到不殺生靈、茹素的重要。[攝影者:孫文傑]
圖右 :秀慈在陪伴仁愛之家兒童時,承擔講師,帶活動。[攝影者:王芮雯]

圖左 :秀慈2017年承擔慈濟新竹區暑期國小人文營隊輔。[攝影者:王芮雯]
圖右 :竹北慈濟志工在新竹縣政府舉辦浴佛活動,其中兒子為母親秀慈奉茶道感恩。[攝影者:孫文傑]

圖左 :與兒子、先生和樂互動,原來幸福沒有遠離,一直在秀慈的身邊。[攝影者:徐兆明]
圖右 :參與讀書會,秀慈從中學習上人的智慧法語。[攝影者:詹東興]

圖左 :2020年慈委場歲末祝福,秀慈做最後的演繹彩排。[攝影者:徐兆明]
圖右 :參與五峰訪視,秀慈(右二)見苦知福。[攝影者:曾鴻志]
圖左 :2016過年前,秀慈帶著兒子參與竹北老人安養中心打掃活動,讓長者有個乾淨舒適的住所。[攝影者:王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