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新竹 行動環保教育 深耕不用更好

行動環保教育 深耕不用更好

E-mail 列印
慈濟行動環保教育車於5月8日上午至13日上午進駐新竹市竹蓮國小校園,12日星期三下午辦理一場環境教育超「塑」「食」代全市教師研習,主題名為「現代鍊金術:資源回收循環能」,計有四十二位教師、三位講師和二 十二位慈濟志工參與研習活動。

◎行動環保 環保行動

「這幾年竹蓮國小在承辦環境教育議題上,我們總是希望能夠連結各種不同的社會資源,來到我們學校的現場,一方面是幫老師開另一雙眼,為什麼?因為我們一直都覺得,民間的企業他們做得更細更廣。」開場竹蓮國小周雯娟校長感恩慈濟,也道出籌辦全市環境教育種子教師研習初衷。

「與地球一起呼吸-打造行動環保教育車」由環境教育講師楊贊弘介紹慈濟行動環保教育車特色及其意義,2020年是慈濟推動環保三十年,也是「世界地球日」五十周年,慈濟對保護地球的使命,更是對於下一代的責任。慈濟志工發揮多元智慧,利用兩個四十呎的回收貨櫃打造低碳心生活館和與地球共生息館,落實環保節能減碳的具體設計,發揮科技教育創意,透過有趣、豐富多元又具教育的闖關遊戲,共享共樂共學環保知性之旅。楊贊弘說,環境教育的五大目標-覺知、知識、態度、技能、行動,而行動環保教育車最重要的是環保教育落實行動。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李鼎銘總經理告訴大家:「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它是一個城市的礦產,好好地回收分類。」李鼎銘手指著螢幕「大愛環保一條龍」圖片說:「寶特瓶把它壓一壓變成瓶磚,瓶磚用機器切一切變成瓶片,瓶片進來這裡加熱結晶變成一顆酯粒,酯粒加熱紡成紗,紗織成布,布做成衣服,整個過程當中就只有一個加熱,這是物理法。」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主任王運敬分享「慈濟基金會 X PagamO數位環境教育與防災教育,永續發展素養推廣計畫」,慈濟基金會與教育部、環保署及消防署合作,攜手擴大環境教育影響力,共建社會永續幸福。PagamO是慈濟首度嘗試透過電競比賽的方式,來促進環境教育學習。王運敬主任提及現在時代的轉變,還有最近幾天(COVID-19)疫情升高,線上教育已經是刻不容緩,而且是時代所趨。王運敬說:「透過數位方式進行環保與防災教育,這也是目前環境教育中以永續發展素養為主的一個計畫。期望透過數位遊戲中學習到有關的資訊,遊戲不只是遊戲,它也能成為教育與智慧的搖籃,而競爭也能強化學習的效度。」

◎回收好 不用更好

研習課程的第二節是老師們實地走訪行動環保教育車,由各站的導覽志工為老師們解說與帶動互動遊戲,讓老師們看到就是如第一節課楊贊弘老師所說的內容。老師們分成兩大組,分別到低碳心生活館和與地球共生息館,每一組輪流完成全部八站的互動遊戲體驗。

參加研習的老師們上「車」來到「KOKO」的環保家園,認識了會1000個人類手語的大猩猩「KOKO」,在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中用手語表達對地球的愛與關心,以及對人類的呼籲。瞭解衣、食、行的碳足跡,在目前極度缺水的台灣,如何一「筷」省水呢?開水龍頭的水量,要小於一根筷子粗細大小。腳踩著地墊,口跟著念「杯、碗、筷、手帕、購物袋」,雙手比「讚」!雙腳努力踩著腳踏車踏板,「加油!」「再加油!」使盡全力拚命快速猛踩,眼前的燈終於全亮了,螢幕出現一幅美麗景色。

竹蓮國小學務處主任黃雅彙感謝行動環保教育車來到學校,學生透過實際的體驗,真正的可以看到做環保的意義和價值。對於行動環保教育車對學生的學習,黃主任說:「讓他可以親自看到,我自己做了這個環保之後,他確實後面後續還有很多的效應可以親眼看到。對學生來說,他才知道說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在哪裡。尤其是環保一條龍的部分產生的絲、布、毛毯,是可以看得到它在變化,摸得到軟綿綿的絲,看得到那是自己回收來的寶特瓶所做出來的,更能夠把資源回收落實在生活裡。」

黃雅彙主任說,讓學生可以體驗的還有踩腳踏車,不只讓學生節能減碳的效果,回收的腳踏車和回收的發電機組成的體驗道具,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創意,給學生的不是只有好玩,而是思考的空間。黃主任說:「騎車的過程裡,真的是可以節能減碳,因為它就是一種互動的遊戲,小朋友是可以親眼看到的,所以對小孩子來說,學習記憶會更深刻。」

◎從教育著手 在生活實踐

竹蓮國小林怡彣老師說:「環保的議題在學校是很重要的主題,但大部分是觀念的複習,帶孩子來這邊,發現面向更周全,印象深刻的是,動物都可以知道這個的重要性,這對孩子是很震撼的。帶回去的不只是知識,而是真的變成一種行動力。甚至我們希望孩子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帶他的家人、周遭的人一起來,為地球盡一份心力。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原來,我們可以為環保做更多。真的非常感謝讓我們有這樣的收穫,不只學生,老師也多獲益良多。」林怡彣老師發現這是可以帶回去,更深入教育學生的教材,用手機拍展場的QR code,後續再跟學生複習、溫習再練習,效果更長久,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覺知是環境教育首要的面向,在行動環保教育車體驗學習也是,能從參觀體驗裡覺知這些內容的啟發,進而想要化作行動,把它帶會去教育學生落實行動,大庄國小陳鳳如衛生組長說:「KOKO那個差一點快哭了,我覺得動物都有這種感知了,何況我們人類,怎麼沒有這種感知。」在學校推動不訂飲料的陳鳳如組長認為,「隨身五寶」應該要讓孩子們力行,尤其是手帕,回去要推,再恢復優良傳統。「環保五寶隨身帶,杯、碗、筷、手帕、購物袋,讚!」研習結束,陳鳳如老師除了感謝之外,更當場請求是否能夠申請行動環保教育車到任教學校展示。陳老師語畢,全場予以笑聲和掌聲回饋。

「回收好,不用更好。」的標語對學生來說會有一些觀念上的衝突,透過導覽解說員帶領的手勢,把「環保5R」化作具體的行動,簡單的互動遊戲,更把5R拉回到不用最好,在現在的物質環境的現實中,確實不容易宣導,5R更有它特別的意義。黃雅彙主任說:「五個步驟裡面,其實最終回到最後,不要用是最好的,覺得這個還蠻不錯的。就是用簡單的口訣跟手勢把這五個觀念帶給他們。」

◎5R印記 落實生活

香山高中劉剛良衛生組長認真又用心地逐站體驗行動環保教育車的設施,劉剛良老師說:「以前就會覺得說,只要回收就好了,不要污染環境,但是,這邊就是更進一步,不用更好,就是從源頭就減少這樣是最好的。要從教育的層面著手,先要有共知,然後共識,接下來就可以共行。就是要把我們給學生的,希望他們能夠落實在生活上去實踐出來。」

大愛感恩科技經營規畫室組員張絮評說:「行動環保教育車最主要讓人家知道這些看是大家覺得是城市裡面的垃圾,但其實它是城市裡的礦產,它是被放錯地方的資源。資源回收來放對地方,環保產品就此可以誕生,我們最大的用意就是希望,可以藉由這些環保產品來做一個教育的意義。看完大愛感恩科技的產品,還是希望讓大家知道,『回收好,不用更好』的這個精神,因而再轉回去帶到低碳心生活,就是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竹蓮國小周雯娟校長說:「行動環保教育車進到學校來,給孩子一個很具體的震撼教育。」「環保5R」給孩子很大的一個印記,孩子會從源頭開始就是要不用,不用這個概念越早深耕在孩子的心裡面,就透過低碳心生活館,從日常生活中的洗手、食衣住行這幾個每天都會碰到的面向,都有具體可以操作的一些儀器跟解說的影片,孩子經過具體的操作,透過實際的玩遊戲,更能夠深化在心裡面。這個對於未來孩子要在學校裡面、要到家庭裡面,甚至在他們的家族裡面,去推動低碳生活減塑、拒用有很大的效用。

體驗化廢為寶、低碳生活,改變生活習慣,對環境會有大大的影響;愛地球很簡單,上車來玩,下車行動。

圖左 :環保5R(不用、少用、重複用、修理再用、回收有大用),不用一次性物品,終結塑膠汙染。林怡彣老師(右一)持著手機拍下資料,後續再跟學生複習、溫習再練習,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攝影者:王芮雯]
圖右 :環境教育講師楊贊弘介紹慈濟行動環保教育車特色和意義,以及環境教育的五大目標-覺知、知識、態度、技能、行動,最重要的是環保教育要落實行動。[攝影者:王芮雯]

圖左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主任王運敬分享,PagamO是慈濟首度嘗試透過電競比賽的方式,促進環境教育學習。透過數位方式進行環保與防災教育,是目前環境教育中以永續發展素養為主的一個計畫。現在時代的轉變,還有最近幾天(COVID-19)疫情升高,線上教育刻不容緩,而且是時代所趨。[攝影者:王芮雯]
圖右 :導覽志工黃文雅分享,如何一筷省水與介紹用寶特瓶製作的衣服,不用染劑,製作過程不會使用大量的水。[攝影者:王芮雯]

圖左 :參加研習的老師們分成兩大組,實地走訪行動環保教育車分別到低碳心生活館和與地球共生息館,由各站的導覽志工為老師們解說與帶動互動遊戲,每一組輪流完成全部八站的導覽體驗。[攝影者:王芮雯]
圖右 :老師們在「碳真多早餐車與樂樂牛」的互動遊戲,藉由不同的早餐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也進而瞭解「誰搶走了人類的糧食?還讓地球發燒了。」[攝影者:王芮雯]

圖左 :香山高中劉剛良衛生組長(右)在環保一條龍站,拿取志工遞過來的酯粒,這就是真實可以在現場抽出絲,用回收的寶特瓶做成的。大庄國小陳鳳如衛生組長(右二)認為「隨身五寶」要讓孩子們力行,回去要推手帕,再恢復優良傳統。[攝影者:王芮雯]
圖右 :大愛感恩科技公司李鼎銘總經理(右)以環保黑板布畫上今天的活動,贈送竹蓮國小周雯娟校長。這環保黑板布適用保回收寶特瓶做成,軟的質料,可以隨身帶著走。[攝影者:王芮雯]
圖左 :親自體驗踩腳踏車可以發電的黃雅彙主任說,回收的腳踏車和回收的發電機組成的體驗道具,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創意,給學生的不是只有好玩,而是思考的空間。此外,騎車的過程是一種互動的遊戲,真的是可以節能減碳,這樣的學習記憶會更深刻。[攝影者:王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