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新竹 青年線上伴學趣 大學伴培力增能

青年線上伴學趣 大學伴培力增能

E-mail 列印
10月23日下午,第二期青年線上伴學趣培力課程在新竹清華大學「台達館」舉行,有大學伴三十五位、慈濟志工及隊輔老師十位,總計四十五位參加。

為了能增進大學伴之間的互相交流,也希望可以更深入推廣人文課程 的理念,並接引大學生們持續投入服務偏鄉孩子的志工行列。在花蓮、臺北、新竹、臺中、台南、高雄、屏東七地同步進行,有實體、也有連線,有分科教學技巧、也有團體凝聚。

◎認知與技能容易忘 情意無形卻是永存

清華大學前慈青社指導老師黃漢昌教授告訴在座的大學伴:「教學分認知、情意、技能,很多知識如果不常用,是很容易忘記,而情意的東西很難忘記,那個老師很關心我,那個老師讓我感覺受到重視,那個老師關懷我,我感受到,這才是最重要的。」

現任清華大學慈青社指導老師蔡哲瑋教授表示:「開學之後邀請比較多在現場服務的老師,希望能夠讓大學伴,在面對小學伴的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教學上的問題能夠得到正確的諮詢跟引導,最重要就是要給他們有一些信心,然後能夠啟發他們的善心。」

蔡哲瑋老師說,以新竹區而言,當然是希望可以讓他們能夠堅定自己,在大學伴的角色上能夠持續。感恩師兄、師姊送電腦給個案,讓孩子不致因為疫情停課而停學。更希望把慈濟志工、大學伴、小學伴能夠串得更緊密,透過活動可以接引更多新發意菩薩,大學伴可以持續加入志工的行列。

◎從心共伴 讀懂對方唯有陪伴

lbu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創辦人郭孔寧,分享「從心共伴的旅程-談原鄉服務的盲點與解方」。連線的螢幕上,呈現一張張照片,侃侃而談在武陵部落共伴兒少四年旅程的郭孔寧說,給他舞台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陪伴,全方位陪孩子學習,而不是以課業來陪孩子學習。陪孩子學習體制外,了解孩子,當孩子們的橋樑,不要給他框架。在陪伴學習的同時,要確認孩子是否適應線上上課。

郭孔寧提醒大學伴:「絕對不要想著自己是幫助他們的人,也絕對不要認為他就是需要你。」「陪伴他們走一段路,不要去放大你的思維;但是,也不要放棄自己的影響力。」

最後,郭孔寧請大家可以去思考:「服務,不是只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自己也要不斷地去提升,那個提升不是只是變成讓小孩喜歡的樣子,而是更可以去支持彼此的狀態。」

暑假就加入大學伴的清華大學經濟系二年級徐育佩,經常幫姑姑、阿姨帶小孩,與很多表弟、表妹玩在一起的機會,習得了讀懂小孩的心。徐育佩表示小學伴會積極地回答問題,也會分享上課所學,還會做筆記,也很願意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以及分享生活點滴,更不會因為要考試而請假。

暑假與小學伴相處,徐育佩更瞭解英文單字對小朋友而言,必須要一直重複念,重複教,或是提供小學伴可以很容易記起來的方法。

◎用心陪伴 勝過教他課業

未來要成為一位國小老師,目前就讀清大教育科技與學習系四年級徐永濬覺得,能夠貢獻一點心力助人蠻好的。他說:「疫情其實影響蠻大的,暑假跟不認識的大學生搭配,共同備課去了解學生的需求,在互動過程當中,感覺到線上教學型態,應該是未來的趨勢。利用這樣的機會培養自己的能力,同時又能夠陪伴比較弱勢的小朋友,覺得是一件蠻有意義的事情。」

「小朋友突然沒有回應,就知道又是網路斷線了。」徐永濬看到慈濟志工送電腦給偏鄉孩子,感觸蠻深的說:「伴學不只是課業,更需要去針對他們的生活做出關心,有機會的話能夠協助到他們更多,不管是課業啊、生活,或是他生活打理的一些困難等等。」

「老師加進來,幫助很大。」徐永濬說:「老師會給一些建議,譬如說他進到哪一個會議,看到哪些狀況?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是說我們可以怎麼改善的地方,給我們一直鼓勵,就覺得說老師很重視我們的學習,很重視小學伴他們的內心狀態。」

◎建立在感情上 才能抓住小學伴的心

蔡秉勳因為室友徐永濬的邀約,報名第二期青年線上伴學趣的大學伴。疫情期間曾出國交換學生,看到巴勒斯坦佔領區,人們的生活受到侷限,沒辦法知道外面的狀況,就想到跟偏鄉有一點像,生活永遠就在那邊,長大要做什麼完全不知道。蔡秉勳說:「我可以看到世界有什麼,可是他們沒有辦法,希望能帶給他們這些東西。」

「雖然線上有距離的問題,可是也多了多媒體互動,可以看影片或是補充資料圖片,比上課只有課本還更生動一些。」蔡秉勳說,雖然線上比較容易分散注意力,卻可以更容易去接觸到弱勢或偏鄉的孩子,線上可能是目前短時間內需要比較少資源,就可以協助到他們的一種方式,它可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還需要更多的精進課程之類的來充實。

暑假第一期青年線上伴學趣是大學伴身份,而第二期是隊輔老師的姜敬凡分享,要先抓住小朋友的心,他們參加課輔不一定是想要來課業學習的,雖然這方面或許比較需要,但是所有一切互動都是建立在感情上。

姜敬凡分享:「漢昌老師分享情意是非常重要,所以一開始上課可能先看影片,或是跟他聊一聊今天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或是大學伴有什麼有趣的事情跟小學伴分享,這樣就比較容易炒熱氣氛,讓他願意做接下來的事情。」

挫折是難免,透過培力課程互相交流,互相扶持,可以讓大學伴更有信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平台建立起來,方便彼此聯絡。

圖左 :在「送愛到尖石、知識接軌不斷鏈」Q&A,戴清順(右)、蔡哲瑋(中)、劉千德補充說明,並回覆大學伴的提問。[攝影者:彭慧美]
圖右 :10月23日下午,第二期青年線上伴學趣培力課程在新竹清華大學「台達館」舉行,有實體、也有連線,有分科教學技巧、也有團體凝聚。有大學伴三十五位、慈濟志工及隊輔老師十位,總計四十五位參加。[攝影者:彭慧美]

圖左 :暑假「青年線上伴學趣」是當大學伴,第二期則是任隊輔老師的姜敬凡分享,要先抓住小朋友的心,就比較容易炒熱氣氛,讓他願意做接下來的事情。[攝影者:彭慧美]
圖右 :lbu原鄉兒少生涯教育協會創辦人郭孔寧,分享「從心共伴的旅程-談原鄉服務的盲點與解方」,曾經陪伴五十位青少年中有一伴以上是因「免費便當」才進來的,這後面透漏的意義,養活自己反而是小孩子最在意的一件事。[攝影者:黃敏祥]

圖左 :徐育佩(左一)經常幫姑姑、阿姨帶小孩,與很多表弟、表妹玩在一起,讓她懂小孩的心,也更瞭解英文單字對小朋友而言,必須要一直重複念,重複教,或是提供小學伴可以很容易記起來的方法。[攝影者:彭慧美]
圖右 :徐永濬(右二)介紹室友蔡秉勳(右一)參加第二期青年線上伴學趣的大學伴,兩人皆認為線上教學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攝影者:黃敏祥]

圖左 :因為疫情停課,家中無電腦或網路可以上課。師兄從環保站回收電腦整修後,送尖石偏遠案家孩子,讓孩子不停學。[攝影者:姜敬凡]
圖右 :大學伴胡善宥對慈濟志工去到尖石山上為孩子建置電腦和網路,很好奇提問:「慈濟志工怎麼知道這些孩子缺乏這些設備呢?」[攝影者:黃敏祥]